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话1 -- 井底望天

共:💬731 🌺9251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和您讨论很受启发

但恕我直言

随机地改变遗传物质,看形状有什么样的改变,由此来研究哪些遗传物质决定了什么样的性状。

定点地改变遗传物质,然后看这些遗传物质的改变可能对性状有什么样的影响。

除了“随机”和“定点”以外,这两条研究思路没区别啊,不都一样观察性状? 世上的动植物千变万化,人类所食用的品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余下大部分对人体有毒有害或者难于烹饪的动植物品种,不也都是大自然“随机”产生出来的吗?那么“随机”和“定点”相比,从逻辑上和证据上来看,并不一定更加安全或者优越呀,对不对?

更危险的情况是,改变的遗传物质可能同时参与了多个性状的决定。如果只看到改变明显的性状而忽略了改变不明显的性状。

我完全同意这话。但在这一点上,传统杂交育种或在自然环境下发生的突变也跟转基因育种具备同样的风险。我也认为“引入何种DNA片段是已知的”这事并不能保证新品种一定是安全的,但杂交育种或自然突变过程中“改变的DNA片段是未知的”就能保证新品种是安全的吗?我觉得这样推理是不成立的。其实不论前期手段如何,最后无非都是通过观察性状来判断育种是否成功,您所提的这点,正是“内务人民委员”所说的,不管自然品种、传统育种还是转基因新种,大家都一样“只能种出来看像不像好东西,像好的了就成功了。”

另外,对于现在大家常提的“吃十几代人看长期效果”的问题,我忽然有个新想法:

如果自然选择理论是正确的,假设经常吃某种食物对人体有潜在的损害,那么有些人因此患病死亡,与此同时有些人的体质对这类食物不敏感不受其影响(总不能假设所有人都死掉吧,艾滋病也没那么厉害呀)。在第一代患病死亡的食用者中,有些人死得早没留下后代,有些人死得晚留下后代,同时第一代健康的食用者都死得晚全部留下后代。于是,第一代患病食用者后代(即第二代),假设体质没有出现适应性的变异,又有一些死得早的没留下后代,也有一些死得晚的继续留下后代,而第一代健康的食用者留下的全部后代继续生育,这两类人是为第三代。。。。如此继续下去,慢慢的,能够保持健康的食用者在整个群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易患病死亡的食用者的比重则越来越小,最后二者所占的比重会稳定在一个健康食用者占绝对优势的水平上。因此,除非该种有毒食物能够把一整代食用者全部干掉,否则按照自然选择的理论,总有一部分具有“抗药性”的食用者能够胜出,并且继续向后代传递这种“抗药性”,最终实现他们的优势,使整个种群的延续恢复到开始“被选择”之前的状态

我的生物知识只有中学水准,以上陋见,还请说错勿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