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接着谈】书法欣赏的基础 -- 史文恭

共:💬37 🌺33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传说当真实误人啊

幸亏史楼主没把入木三分的传说再阐发一下。

虽然您给我中性笔写的字送了花。

但还是要忘恩负义的说,书法有些传说,只是传说。

特别是什么中间一条墨迹,什么一顿一顿。

晋代以前的人是怎么拿笔的?

宋元之后是如何?

书写的面的角度都变了。

笔法的作品更是托名古人的不少。

另外我特不喜欢引用什么名人话头作为论据。

写字么,就像打架,自己能写出来之后才谈心得,觉得才算得上技术。否则王语嫣指点打架,估计招式没念完,早被板砖敲了。

隶书和楷书的笔法相同么?

那么笔法论的是什么字体?

诸体同法?

南帖和北碑的笔法一样否?

那些痕迹-墨迹,是书写材质的不经意的效果还是书法家刻意形成的?

实际上,即使运笔动作一样,在不同的材质书写,形成的效果截然不同。

因为本人经常尝试用不同的墨水,钢笔,纸张书写。同一笔和同一墨水,在不同的笔记本上字迹相差很大。甚至垫羊皮和垫牛皮或垫纸,垫不同的张数的纸张的效果都不同。甚至粗细变化很大。

所以分析个别笔迹证明书法家功力。这思路是否有点?

至于北碑,墨迹到刻刀的距离……。看过现场刻石头就知道了。特别是碰到石材不好的。更不用说风化的影响。

最后补充一点,如果一个小孩执笔到了大人在后面偷偷拽不走的效果。估计是写不了字的。太僵了。

实是与那个虚相对而言。一轻一重。

如果笔笔中锋,苏轼也不要写字了。

关于一笔一顿,田英章的大哥在视频讲座提过,说有人把这作为写楷书悬针竖的秘籍。但我想,这应该是描字,画字,而非写字。气脉都不顺。不通畅。估计只能算书匠之法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