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咏雪芹公五律一篇 -- 晚湖楫韵

共:💬7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请教指正谈不上,因为我也是门外汉

我不是语音,音韵学出身,只不过是个有点较真的人罢了。

清浊发声,按照理论上的概念,是指声带有没有可以听得出的震动发声。有,则是浊声,没有,则是清声。

你的理解是用英语声母来例证上面的说法,是对的。比如,皮,比,Big,这么三个音,前面两个用普通话/国语读出来,声带的震动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Big不同。按照英语的标准读法,重音在前面,要读成

bi--g,也就是比(重音)个(轻音),你读读看,声带震动感觉得到么?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换一种读法呢?不把重音放在前面,或者干脆没有重音呢?例如,按照普通话/国语的惯例,把 i 的音和 g 读到一起,读成 b--ig,那么,这个音就轻轻巧巧地读了出来,但是声带的震动就不明显了。而这,也就是清音,不是浊音了。

当然了,这也就不是标准的英语读法了。要知道,重音位置读错了,在欧洲的语言里边是很严重的哦,其严重性不亚于我们汉语把声调读错了。

上面的观点是我自己说的,没有什么理论出处,或者是我不知道。所以,错了莫怪。

关于你说的押韵与声母无关,其实是不完全对的。因为上古也好,中古也好,声母都是分清浊的。在韵书中,比如平水韵,韵类从大到小是按照声调,声韵,和声母来分的。如果用韵严格的话,一般一首诗里边的清浊发声是次第交换的。同样,平仄,其实不光是声调起伏,还包含了读诗应该在哪里停顿,所以顿挫,也就是入声的。抑扬顿挫在普通话/国语里边只有抑扬起伏,而没有了自然的顿挫(播音员,或者我们自己讲普通话时的停顿,短音有很多都是自然地符合原来的入声要求的,但是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创造)。

看看下面的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普通话/国语里边,滨,新,春的押韵不是怪怪的吗?对喽,他们的读音分别是b-in 1, x-in 1, c-un 1,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标注。同样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如果不采用缩写形式的话,他们的读音是b-ien 1, x-ien 1, c-uen 1,也就是把介母和韵母明显标注出来。

难道就因为他们都是前鼻韵而押韵吗?其实,如果把介母,就是你理解的那个介母,i, u 从他们的韵母里边剥离出来,就很清楚了,他们的读音分别是b-i-en 1, x-i-en 1, c-u-en 1。如果再把介母搭配到前面声母当中去,也就是

bi-en 1, xi-en 1, cu-en 1,

分别读成

逼-恩 1, 西-恩 1, 出-恩 1,

你读读看,是不是声带震动明显多了(与普通话/国语相比)?但是这不是后鼻韵,而是浊音的读法。

而且这样的读法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对吧。

我的这样胡思乱想的观点其实是想较一下所谓浊音清化的真。

浊音清化是汉语音韵学里边的一条所谓的规律。另外一条规律就是入派三声。

我就一直不明白,浊音清化是个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古有浊音,而元明清以后就没有了,而所谓现在汉语里只有吴语和老湘语才保留了浊音。事实上,从宋,元,明,清这么近一千多年下来,语音的变化,如果有规律的话,应该是个渐变的过程。因为没有什么书明显地记载了大规模的语音突变过程。那么,换句话说,所谓的浊音清化不应该影响人们的交流,而仅仅是慢慢地,可以倒退的,一种变化。

而正是上面那首朱熹的春日一诗,很明显,如果介母靠声母发出,再发韵母的主音,和声母几乎不出声,而只是规定张口方式,声音靠后面的介韵母发出的话,清浊,也就是声带震动的区别,一下子就出来了。

当然了,如果把新的音发出尖团区分的音,就更明显了。

浊音:si-en (读作 斯-恩)

清音:x-ien (按照普通话/国语发音)。

另外,所谓的浊声清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普通话/国语里边的尖团合流:

j,q,x

区分尖团的话应该分别读成

zi, gi, ci, ki, si, hi

的,后面带韵母的话,这些都是浊音的。但是在普通话/国语当中,j,q,x都是声带震动不明显的清音。

见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