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旧话重提: 汶川地震与“豆腐渣工程” -- Alarm

共:💬28 🌺260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旧话重提: 汶川地震与“豆腐渣工程”

最近几天,关于汶川地震中的“豆腐渣工程”话题重新被提起、争论不休、好不热闹。就我的了解,此类“豆腐渣工程”当中的大部分、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说得难听点,对于这种占多数的情况,没有任何人应该为此负责任、你也没有任何道理去追究。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概念在中国被推广开,那是唐山大地震以后的事情了(唐山大地震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就是60~70年代建造的大量使用预制板的房子,压根没考虑抗震问题)。在很多地方,过去的几十年,因为地方财力物力不许可、根本无暇在普通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严格地遵照这个国家规范——更不要说这个规范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动和改进中,今天的规范远比20年、30年前的更严格、要求更高,也不要说汶川震区在5.12以前一直是7度设防、震后才升格到8度设防。

建筑物要抗震,理论上并不难,多用钢筋多用水泥,大量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甚至连续剪力墙结构,关键部位多用钢结构加强,就像汶川大地震后重建的公共建筑那样(要求设防烈度八级,实际上是超标准执行,冲着九度设防去了)。但是对80、90年代有点概念的人应该知道,这样的标准在当时要普遍推开,与天方夜谭无异——那是个什么年代?那是钢产量突破五千万吨就要欢欣鼓舞大肆庆贺的年代,那是大量砖结构民房连钢筋混凝土圈梁都没的年代,那是很多民房依然采用预制板作楼板的年代,那是竹筋混凝土依然被用来盖房子的年代,那是宝钢在厂房施工中采用的钢管桩多了些,就被强烈批评、被斥责为“败家子”的年代……放到今天,单单河北一省的钢产量,还是被强令限产调控的情况下,也轻松超过亿吨,不要说框架剪力墙结构、就是钢结构都烂大街了(我们小区旁边盖座超市都用钢结构,原因无它,工期短),用点钢管桩算啥?问题的关键在于,那就是80、90年代,不是今天

换个角度看,汶川大地震垮塌的城乡居民自建房还不是一片一片的,难道这也是“豆腐渣工程”惹的祸?

对这样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纠着“豆腐渣工程”不放,主张穷追到底大肆株连,要么是脑子有病、要么纯属别有用心。

顺便说一句,汶川大地震后,在水木社区临时开设的“汶川地震”专版,针对当时网上流传的各种公共建筑倒塌后的照片、有过很多深入的讨论,版面上相关专业人士对照片分析的结论是:多数建筑,在当时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已经做得很好了,质量可以说超出预期,在地震中的表现超出预期。其中有一张图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所中学的教学楼(80年代盖的)被震垮了,但是有一堵山墙(连着楼梯间)居然孤零零的立着、没垮,用作楼板的预制板整齐地挂在墙体上、绝大部分没掉下来。从抗震设防的角度讲,用预制板作为楼板属于严重不合格(唐山大地震的教训,预制板之间的横向连接可以视为零,一晃就散,不能像现浇楼板那样起到把建筑物墙体联为一体的作用);但是从施工质量角度讲,质量非常好!

记得当时一个网友曾经现身说法:他读高中的时候,学校的教学楼就是违章加层的,楼上班级的学生一蹦、整座楼都在打晃。如果当时遇到地震,他们不会有逃生的机会、十之八九要被埋。但是他们那一批学生人数暴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育高峰期的那一批),地方财政的能力也就是那样,如果不加层、学校就没有办法接纳这么多学生,他们就读不上书、更别提考大学了

其实我也住过危楼,我们县的县委县政府有一栋50年代修的老宿舍楼,三层,没有一根钢筋,木制楼板和楼梯年久失修、吱呀作响,楼上拖地板、楼下下小雨。因为楼道采光极差、大白天都漆黑一片,人送外号“黑大楼”。这楼自打80年代就被判定为危楼,应该立即拆除,但是县财政哪儿来的钱?所以直到我考大学为止,绝大部分县委县政府的年轻干部职工都是在这个楼里完成结婚、生子的全过程,我父母如此、他的同事们如此,我的舅舅、表姐依然如此。万幸的是,我的老家不在地震带上,不用担心它哪天在地震中倒下……

这就是历史,就是80、90年代的大多数中国偏远地区基层的历史

补充: 地震后一段时间还有人拿50年代的个别公共建筑来说事

关键词(Tags): #其他(马克沁)#汶川#其他#豆腐渣工程#地震通宝推:当生,行路人pacers,隔路山贼,立金洪海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