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方建筑史学史读书笔记 1.兴起--德国 -- 藏猫猫

共:💬14 🌺20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西方建筑史学史读书笔记 2.法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法国系统的艺术史/建筑史学兴起虽然较德国晚,但对哥特的关注几乎是同时的,甚至略早一点。如果德国对哥特研究的文化寻根有民族主义的味道,法国人的民族主义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建筑史学科的诞生似乎很难与民族主义脱离关系。梁思成先生修《中国建筑史》,寻找到佛光寺,都憋着挣民族主义一口气。艺术史中的民族主义,固然有其历史背景的促成原因,这个学科本身,就具有民族主义的潜力。18世纪初德国的那第一位真正的建筑史学者有言:“各个国家对建筑的口味偏好(taste),较之对食物和服装偏好绝无不及”。带着自己的口味去品评各家桌上菜,很难摆脱民族中心的影子。

与德国人相对的客观冷峻相比,法国人在对哥特的宣扬要更加热烈。理性主义两百年,也是民族主义两百年。

王贵祥先生对法国应用在哥特身上的理性主义起源,归结于启蒙运动,则在我看来,在启蒙运动这一大背景下,哥特建筑作为法国的民族形式,其自身昭然若示的结构创举,成为强化理性思潮的强心剂。换言之,不是产生了理性主义来分析哥特,而是哥特产生了理性主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17世纪,哥特的结构主义原则就被强调。在18世纪,哥特作为理性主义的模型,得到理想化的推崇。强调材料与结构作为哥特的内在动力和价值,但是这些早期法国哥特研究者,更确切的身份应该看作建筑理论家而非建筑史学者。

18世纪对哥特的研究,虽然本书作者没有提及,但德法两国之间,实际,也是必然,存在一种竞争的关系。终于在19世纪初,由一位年轻的英国牧师,在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境内的旅行之后,出版了他的调查结果,确立了哥特的法国起源。

我没有阅读过这本书以及同时期德法两国对于哥特的研究著作。但为何哥特研究在两国热火如荼地开展了一个世纪,最终竟由一位外国人锤落定音。猜想,不仅是因为相信外来的裁判拥有中立的眼睛,更是因为早期的哥特研究更注重建筑理论--哲学层面--的研究,对于哲学层面“理性”的狂热,反而损失了历史判断的理性。在法国,真正的拥有历史学思想的建筑史研究,直到英国人的这本裁判评语出版之时还未形成。19世纪初,法国刚刚才出现了按照历史"顺序"来写作建筑分析的学者。历史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整个欧洲,还没有成形。

哥特出身花落自家之后,19世纪,法国的民族主义继续攀升。虽然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等其他历史阶段的关注相对分散了建筑史学者的注意力,但最终仍在19世纪末,基于哥特的理性主义,在一位工程师出身的建筑理论家的结构发展史叙述上达到顶峰。

法国建筑历史,或者历史建筑的研究,另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重大贡献,是古迹保护与历史建筑研究的同时兴起。事实上,古迹保护,正是法国民族主义的一个表达方面。

早在1680年代,就开始了对本国中世纪包括建筑在内的艺术品的系统考察与编目,并且建议国家采取行动进行保护。

18世纪末成立的法国纪念性建筑博物馆,影响一代学者在古代遗迹和历史研究上的规范化。

19世纪30年代成立的历史古迹委员会,则是对古迹的编目分类进行系统研究、对修缮建设进行资助和指导。

雨果著名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正是产生于法国这种的古迹保护思潮背景下。

相形之下,中国的遗产保护,直到今天仍然大体是一种缺少科学体系(大学里没有成熟的专业设置)、缺少政府关注(文化局是政府各局之尾巴,文物局是文化局之尾巴)、缺少切实执行(保护规划,墙上挂挂,一切让位给开发商)的状态。

虽然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看似一种值得提担忧的现象,与中国应有的民族主义,能够促进民族的进步和民族优秀遗产的保护的民族主义,还相去甚远。这才是最值得担忧的。

关键词(Tags): #建筑史观通宝推:桥上,dahuang,松阿察,玉垒关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