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黄维行军”说起——充斥古典色彩的电影长镜头 -- 秋原

共:💬47 🌺4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黄维行军”说起——充斥古典色彩的电影长镜头

从“黄维行军”说起——充斥古典色彩的电影长镜头(上)

我刚酝酿下笔时,本来是想把这篇文字作为《拍戏的“哲学”》的新章节。写出原稿之后,感觉全文主题和内容都过于强调某种摄影技术问题,因此把他专拣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文章,希望通过我这些粗略的文字,能调逗起读者对电影镜头语言的兴趣~

音速论坛在中文网络论坛中,一向享有“黄军网”的江湖美名,西西河是个人文色彩较浓的论坛,估计也有不少电影爱好者。既然如此,我就以电影当作一个中心;把“又黄又军”当做两个基本点;以《大决战》、《兄弟连》、《U571》、《Tokyo-Hot》等等近年来深受广大宅男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比较长镜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首先,我开一个非常老套的头:我们应该明确一点,什么是长镜头。这个“长”,不是指空间,而是指时间,即一个连续不中断达到10秒以上的镜头。

长镜头也是电影拍摄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镜头,没有之一。电影是什么时候诞生的,长镜头也就是在同时出现了——彼时的电影处于刚刚出现的原始状态,即没有工业储备也没有艺术沉淀,“剪辑”处在单纯的有“剪”无“辑”时代,制作人尚不知“蒙太奇”为何物。当时的黑白无声片,全部都由枯燥单一的固定长镜头拼接组成。

大致在今年春、夏,我在SB影视区一个讨论电影《大决战》的帖子里,看到N多对《淮海战役》当中“黄维行军”这一段的讨论,其间的文字里,夸耀、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很巧,我正好是个长镜头运用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继承人,在当今各种眼花缭乱的“快切”剪辑技巧和由此达成的蒙太奇效果之余,依然保持着对传统长镜头技术的由衷热爱。

长镜头最原始和最拿手的应用是表现全景。全景长镜头的这个传统,可以说是所有电影镜头类型最悠久的了(同样没有“之一”)。早在上上个世纪末,无声黑白电影刚刚在法国发明的时候,制作人通常以戏剧舞台电影的主要制作内容,把摄影机位固定在剧场中后排的中间位置,取景器左右正好调整到能卡在舞台两边上下场的幕布位置——从这个拍摄位置来看,无非就是将整个舞台上的戏剧表演原封不动的搬到胶片上罢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制作也是如此。

正式因为这个特点,在那些史诗级的战争历史作品里,就经常出现纵深跨度极大的远景和大远景长镜,比如《大决战》、《战争与和平》等等。他体现出来的效果,就象SBER们在评价“黄维行军”这段时采用的措辞——磅礴、壮观、宏大、气势汹汹、威风凛凛,一眼望不到头……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EwMDAzNTA4/v.swf[/FLASH]

电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又是一项集成的艺术,因此电影即有工业化的特征,又表现出创意产业的特征。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剪辑”的手段不断增多,蒙太奇的内涵也就不断丰富了。在这个过程中,长镜头也在不断改进,首先是拍摄机位不在是固定的——对于长镜头(同样也包括其他运镜手法)来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突破——运动的机位能提供三位的角度和趋近“无穷大”景深变化,让镜头不在拘泥表现远景了。

一、

我们还是拿“黄维行军”这段来说——起镜就是俯视地面上的行进国军,视点运动方向和部队开进方向向逆,步、坦、骑、舟桥、尽入眼底,最后收镜在河边的一座土丘。尽管军迷对这个镜头津津乐道,但是站在拍摄技术角度上讲,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运镜技巧——采用航拍,机位运行轨迹是一条平行线;始终是远景,视角也始终是二维的了。

《大决战》拍摄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时候的电影硬件早已经可以摄制三维取景变化的镜头,所以说,始终只有远景的“黄维行军”,拍摄难度并不高。摄制这个长镜头,天空上的飞行员要领悟导演和摄像师的要求,及时操作飞机进入拍摄线;地面上数以千计的演员要进入行动状态——更考验的是导演临场的调度、指挥能力,以及庞大的参演演员的配合、执行力。

既然“黄维行军”的运镜水平并不高,那下面我就举几个更复杂的长镜头。

二、《U-571》

在这部电影里,我挑出两个比较有特色的长镜头。第一就是德国VII型潜艇猎打沉商船之后,盟军驱逐舰对它的猎杀——声呐兵通告敌舰开始投放深弹,镜头先对准艇长,然后依此经过三名睁大眼睛、向头顶凝视的德国水兵: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请诸位记住这三张脸,下面我们再看此前、后的一组镜头,确定这三个水兵依此位于艇长的左、后、右三个位置:

点看全图

显然,为了拍摄这个长镜头,摄像机运行轨迹近乎是个逆时针的半圆。

这个镜头和“黄维行军”相比就大为不同了。

1、他是近景,是内景(“黄”是远景、外景)。镜头近到似乎都快贴到演员的脸上了,从电影镜头语言涵义上看,采用这种近景,正好向观众暗示了潜艇内部狭小逼仄的空间感;

2、镜头走过一个半圆,视角是平视(甚至略低),再考虑到这三个人的位置,还有谁能从这个角度看到他们三个人——只有站在他们三者当中的大胡子艇长。请注意,起镜是从靠在潜望镜的艇长开始的,逐一经过三名水兵,从左到右绕多半个圈之后,CUT——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摄影机必须要绕开位于中间的潜望镜和艇长,因此是把摄影机架在具有伸缩/转向功能的摇臂上,插到艇长和三名水兵的空隙间才能拍摄出来。相比之下,“黄维行军”是航拍,摄影机和飞机同一个点、运行前方毫无阻挡,拍摄难度就小多了。

还在这部电影的大致第21分钟,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长镜头:美国潜艇驶向大西洋,开始下潜。

和前一个镜头类似,这个镜头也是用伸缩摇臂来完成的近景。请注意镜头中的舵盘,这是全景中最靠前的一个点,也是阻挡了摄影机施展空间的一个障碍。

架在伸缩摇臂上的摄影机的运行轨迹,从这个点左边伸进去拍摄通报员、艇长和副艇长(也就是男主角),再伸回去绕过这点,伸到右边,左右交替伸入/伸出而完成的。从艇长发出命令开始——狭小的指挥舱内,人员各司其职,关闭指挥台舱盖、升起潜望镜、关闭柴油机、启动电动机、变更航速、设定下潜角、设定下潜深度……用一个连续的长镜头,交代了潜艇下潜的整个程序和每个人的工作职务: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镜头这么反复的伸入/伸出,也有客观原因。首先潜艇内部就是一个直径不很大的铁皮筒。这样当镜头取景时候,左右两边横向的空间就很有限,无论摄影机移动到是左还是右的任意一侧,只要稍微再往旁边偏一点就可能穿帮了。那么干脆就饶机器在纵深方向运动好了。

看完《U571》里这两个长镜头,立刻就觉的“黄维行军”真是算不上什么了。从这个比较也能看出电影摄制的偏重。《大决战》的长镜头用远景,极力展现宏观,但是很糙;《U571》里是近景,突出了细节和时空的运动程序。

嗯,多说一句,注意看美军潜艇角落里那个负责绘海图的少尉军官,那就是《兄弟连》里的猛男连张斯皮尔斯。嚯哈哈哈,他在这个电影里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龙套。

本文的下篇,我就用《兄弟连》的例子连继续讲解电影的长镜头应用~

元宝推荐:月色溶溶, 通宝推:北溟有鱼,银色奥斯卡,渡泸,镐梓,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