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纪事】【原创】过大年 -- quanwuyong

共:💬11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纪事】【原创】过大年

年关将至。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了,回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快活劲儿,甚是怅惘。就想着把小时候的高兴事儿写一下,当作过年的点心吧。

我的老家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小县里,昔属徽州,今隶黄山市。徽州地处山区,各地风俗相差甚大,举个例子,当地有句话:十里不同音。相隔十里路的地方,说话发音就有区别了,所以年俗也各不相同。

在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子里,过年可以从腊八算起。现在出来工作了,知道很多地方过腊八通常做粥。我们那里却是搞卫生,是一年动静最大的一次,俗称“打阳尘”(阳字未必对),小孩子通常不参与,因为登高爬低的有点危险。

过了腊八,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了,主要做三件事情:蒸糕熬糖磨豆腐。本来还有一样,杀猪。可是70年代,大家都穷,当时养猪还要派购――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派购,就是给你派任务,然后低价收购。不承担派购任务的不许养猪。就是说你想自己过年杀猪,至少要养两头。那时候粮食连人都不够吃,养两头猪就比较难了,光靠吃草猪不爱长膘。这样人口少的家庭一般不养猪了。我印象中一个四五十户人家的村子,过年前大概只能见到几次杀猪。我们村里的小孩都喜欢看杀猪,听见猪叫就会飞快跑去看。

先是磨粉舂粉,磨的是芝麻粉黄豆粉,用石磨磨,熟的,量少一些,舂的是大米粉糯米粉,用水泡过,湿的,好几盆。我们那里没有水碓,村里只有一口脚踏的石碓,一家一家的排下来,能排到腊月二十几。粉舂好后就开始蒸年糕。老家的年糕是成坨的方块,面积和29寸彩电的屏幕差不多大小,有三寸多厚。最主要的一种叫糍糕,具体制作是用糯米粉掺部分籼米粉,比例大致是7:3或6:4,前者比较糍,后者比较僵。把掺好的粉搁饭甑里用猛火蒸,旁边有一个身强力壮的汉子,时不时用木棒搅动,蒸一锅大概要半天时间。蒸好后倒在一块大屉布里使劲糅。这时候就是小孩子的口福来了,大人会揪出拳头大小的几团,一人一个,香。

一般人家都要做好几坨,凉了以后切成比整条香烟略大的条,放在瓦缸里,用凉水泡着,这以后的早饭多半就是炒糍糕了。中间换几次水,一直能吃到次年清明边。这东西非常顶饿,要是9点来钟吃一大碗,中饭完全可以省略。不过泡久了还是会有些酸味,这时候可以用家里腌的酸菜炒,非常好吃。其实呢,煎炒炸煮烤样样皆可。还有其他的品种,灰水糕、萝卜糕、芦节(即高粱)糕、肉丝糕等等。

和蒸糕同样繁重的劳动是熬糖,又叫切糖,因为大多数糖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切。熬糖是熬麦芽糖,但主要的原料是糯米,麦芽只是起催化作用。预先要准备一些大麦,让它发芽。然后要准备做糖的原料:炒米、爆米花、谷花(就是用带壳的稻子炒出来的)、花生、芝麻、小米(老家叫粟,很古雅的称呼吧)、豆粉、芝麻粉、面粉、糖桂花卤等等,到了熬糖的日子,先蒸一锅糯米饭,然后把饭和麦芽一起煮,放很多水,要煮将近一天。中间用土布进行一次过滤,把米饭和麦芽的渣去掉,继续煮。等差不多的时候,用两根筷子沾汁拉,能拉出片的,糖稀就算就弄好了。这个糖稀是极其好吃的东西,但大人一般不让多吃,太火了。可小孩子总能偷吃,第二天往往有哭丧着脸的,牙肿了。

糖稀熬好后就可以做糖了,锅里放点菜油――防止沾锅,倒进糖稀再熬一下,这是很讲工夫的,老了,做的米花糖等等硬而脆,切的时候多半碎了。过嫩呢,难成形。熬好了,把原料加进去,比如花生糖就放花生米(要熟的,去皮),再撒些桂花卤,快速翻炒均匀,起锅,放在一个四方的格子里,用湿布盖上,用一个专用的木器用力压紧,稍凉后倒出来,趁热切,这样花生糖就做好了。

这时候就各家有各家的高招了,做出的糖品种繁多,我能回忆起来的,大概只有十几种。最爱吃的一种是纯粹用糖稀做的,跟北京卖的关东糖很像,但味道要好得多,缺点是太粘牙,还上火。另一种叫浇切。在薄铁板上化开糖稀,撒上熟芝麻,再用擀面杖擀,到不会有两粒芝麻重叠的就可以了,然后切成片。

也有比较拮据的人家,用不起那么多糯米,就用红薯熬糖,甜度差一些,颜色偏红,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磨豆腐就简单了,年纪稍大的可能都见过。后来才知道港台人又赋予磨豆腐新的含义,再后来看《大话西游》,吴孟达高中回乡,有句台词:辛苦娘子磨豆腐。好象是说两位娘子卖豆腐持家辛苦了,其实另有含义。不过话说回来,石磨磨的豆腐比机器做的味道好多了。(未完待续)

元宝推荐:雪个,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