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90后对于政治的想法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 子玉

共:💬202 🌺1170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83年女的

我也来凑个热闹。根据周围朋友评价,我在女生中算是对政治比较感兴趣的了。

1、成长背景

83年生于北方某小县城,1-5岁在姥姥奶奶家所在的农村长大,在县城上小学、中学,放麦假、秋假会回老家帮着姑姑干一点收麦子、摘棉花之类的农活,对小时候的农村印象较深。

姥爷家是村里的名门望族,祖上出过进士,姥爷是村里的中学教员,懂红白礼仪,会写毛笔字,会写简单的对联。文革时家里的线装书被抄走一些,剩余的被不识字的曾外祖母给小孩子擦屁股了。到我妈这代已基本上是在礼仪上还有大家印记,但文化上已经不了解多少了。

爷爷生于辛亥年,幼时丧父,十二三岁跟随同乡赴河南做店铺学徒,解放前在河南的一个市任文具店(卖纸墨笔砚之类)掌柜,解放后带领全家回到老家当农民。同样是村子里红白喜事礼仪的权威,传统文化知识半靠熏陶,半靠自学。这种熏陶一直延续给我爸,他是家中老小,又是独子,从小看书较多,恢复高考后第二年考上师范大学,分配到县城工作。我的启蒙教育是妈妈教背的唐诗和儿歌,但读书则完全是爸爸的各种来路不明的藏书。

2、心路历程

从小看各种关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或历史类的书较多,养成了不爱相信别人的特点,一直到上高中时都觉得被大家认为学识渊博的高中语文老师讲的很多课外掌故、名人名言都是自己已经知道的。对政治的了解小时候浑浑噩噩,但时事政治从来没有背过,基本上都是靠听新闻联播。从小当班干部,思想一直又红又专,从不认为该不该入党、为什么入党是个问题。认为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认为历史老师说的太祖七分功、三分过很有道理。通过《孽债》、《年轮》等电视剧加妈妈的讲述了解文革及知青插队时期。

上高中后到了市里,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高一第一学期认为自己的视野大大拓宽,并认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高中。

开始看《科幻世界》、《十月》、《新华文摘》等。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名著。看《鸦片战争》开始怀疑以前的历史书,认为坏人也有好的一面。零星接触到抹黑毛、周的文字,从不去看。看《大无大有周恩来》,感动落泪。相信tg的历史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可信的。开始想要弄明白历史书上的“八平方风波”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有限的研究后向全班同学演讲了事件始末。所幸没有被班主任批评。班里养成了爱思考、爱辩论的好风气。(直到现在,我始终认为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最优秀的一拨人是自己的高中同学)对“左”和“右”仍然没有明确的概念。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屈辱耿耿于怀。偶尔看《南方周末》。高三时遭遇轮子被查封,认为zf刚开始时坐看事件扩大,也许在等待时机。韩寒出道,看过《三重门》后觉得just so so,从此对此人不感兴趣。

上大学后来到帝都,更多地接触各种小说期刊,由此了解社会黑暗面,开始喜欢《财经》,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只有《财经》记者敢说真话。毅然决然地入党,仍然没有考虑过为什么。开始看《镜报》等香港报纸和杂志,了解到“太子党”、“既得利益集团”的概念。学习政治经济学,认识到tg的高明和虚伪。看加拿大制作的《八平方风波始末》,觉得广大爱国学生被煽动利用,对各种各样的“国外人士”没有好感。同时慨叹身旁同龄人的功利性,窃认为同样的事件,如果换做我们这一拨人,估计响应的人没多少。开始思考文革中人性为什么会泯灭,试图了解当年整人的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后来的生活。接触“地缘政治”,对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的软弱用“韬光养晦”来自我催眠和安慰。

对民主的梦想破灭,一是中国社会环境不允许,二是发现没有绝对的民主。曾经相信腐败在自己能够看得见的未来会越来越少,民主、法制社会会逐步建成且自己能够为此添砖加瓦。

接触《圣经》、伊斯兰教历史等,不喜欢宗教,认为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更加赤裸裸,不如儒家思想温良恭俭让。

3、工作三年后

不相信任何媒体,包括网络,唯一认真看政经评论的地方是西西河。但看《新闻联播》仍会感动落泪。对于国家政策更加关心的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房价问题、通胀问题。相信房地产问题说到底是政治斗争,不相信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意味着暴风雨的来临。不期盼中国经济崩溃。不赞成暴力革命,认为现有架构下制度的修改和一切有名无实的东西能够名实相符即可解决很大的问题。但如果真的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现在的生活不能算好。且没有了理想。

周围的朋友以前谈论政治的就少,现在更是为了身上衣服口中食而奔波,大家更关心的是房子车子孩子,偶尔互相感慨我们这一代是失去了理想与信仰的一代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