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英雄王成的原型——蒋庆泉 -- 乡下大西瓜

共:💬22 🌺2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在不是“王成”的日子里

前几天,《杭州日报》上有一篇对蒋庆泉老人的采访。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0-11/09/content_964768.htm

我是先看过《凤凰卫视》的采访的,也是很感动的,所以对此报导很感兴趣。但说心里话,看完报导,心理却有点不是滋味。我的感觉是:“老人当年是被领导给扔在阵地上的”:

“晚上七点,部队开始行动。营里组织了一个150人的加强连,在炮火的掩护下,晚八点,冲上了北山主峰。点了点人数,还剩下不足20人,连长和步行机员都牺牲了。营长回头看我一眼说,你和五连留下,守阵地,等待援兵。说完他就下山了。我对营长有些不满,你和我们一起上的山,就应该留下来。你可倒好,自己走了,步行机员都不带,你怎么指挥战斗?”

“晚上,四连终于上来了,只有几个人。四连长进碉堡转了转,说他还要到别的阵地上去看看。临走前他叫我们坚持着,六连很快就上来。我们十几个人在阵地上坚持了两天两夜,没吃没喝,左等右等等不到援兵,也等不来撤退的命令,只等来领导鼓劲的话:你们是英雄战士,要坚持住,祖国感谢你们。 战士们听了说,部队和首长已经把我们舍弃了,情绪很激愤,有位伤员气得抡起手榴弹往自己的胸口上砸。”

我不知道其他人看了以后是怎么想的,但我的感觉就是老人当年好象是被“集结号”了。

如果蒋老当年也是这样的想法和说法,我倒是觉得“不予宣传”也是对的。现在有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当年志愿军能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战胜几乎是“神一样的对手”(连斯大林都考虑再三而不敢派空军),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团结一致,上下同心,互相的高度信任。我记得上甘岭战役中(也可能是其它战斗,具体记不清了),为了从阵地上送下一位伤员,结果牺牲了十多位军工。如果上级领导只是为了让当兵的去送死,何必花十多条命去换一个伤员呢?

王员外在《战场上的蒲公英》中有这样一段:

有一次,蔡智诚说到松山日军的顽强精神让人畏惧,陈团长却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兵也是人,他们也会怕死,松山守备部队之所以始终没有撤退,不过是因为他们以为会有援军来救援。过去,我们在上海湖北湖南与日军交战,周围哪怕只有鬼子的一个小队,他们也会拼命赶过来支援,所以小日本只要知道附近有自己的队伍,他就不害怕、死缠着和你打。可这次却不同了,打到最后也没见一兵一卒来帮忙,这说明什么?说明日本人不行了,明知道松山顶不住,硬是把他们丢下了!我给你说,这样的事情只要多出现一两次,军心就懈了,再不会有部队愿意死拼死守,照这样下去,小日本距离最后完蛋也就不远了!”

“人在江湖上闯荡最怕什么?怕没有朋友”,陈永思接着说:“军队在战场上拼杀最怕什么?怕没有友军协作。敌人再凶狠也不可怕,我们可以鼓起勇气和他们对杀,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彼此间不信任,互相算计、见死不救,这样的话,仗还没有开打就先泄了气,拳头捏不紧,终究会被别人掰断了手指头……”

事后想来,陈团长的这番话显然是有感而发,只不过在当时,新兵蔡智诚还没有这个体会罢了。

不管那位上阵地的营长是为了回到营部继续指挥(上阵地的只是一个加强连)还是真的不想待在前沿,也不管蒋老他们在阵地上坚持的时候,首长是真的派不出援兵了还是不想派。说句真心话,如果你在阵地上,而别人总是和你说,你的上级经常把部下扔在前面送死而自己开溜,你会坚守到最后一刻吗?如果你是首长,当你面对敌人扑天盖地的炮火,而你手中只有英勇的战士以及可怜的步枪、手榴弹等轻武器,你会宣传哪一个,赵先友还是蒋庆泉?更何况,整体来说,共产党军队中干部的伤亡率一直是高于战士的。

有的时候想想,宣传“伟、光、正”也没什么不对,就象你跟了一位老大,别人说他是百战百胜,跟着他就能打胜仗,大家伙都很信任他,你也会感觉很有信心,打架时也就会勇往直前。有的时候,适当地“造神”也是必要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