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报告,我要说张爱玲的坏话 -- 玉垒关2

共:💬374 🌺3054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只能说人对作品的理解真是不同啊。。。。

张个性鲜明,她的作品个人风格非常强烈,我读她的文章总觉得此人刻薄、敏感、内心黯淡、比较自私,格局很小。但是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欣赏的是她的文笔,而不是她的品格。

但如果有人要把她捧到某一高度,代表整个时代文学水平的高度,我就要加入说不的行列。那个高度,除了文品,还有人品。且不说充满压抑没有出路的小说是否能作为代表一个时代的文章传世,她所处的时代要求她有家国观念,而她没有。胡兰成是她的污点,这也是某些不能触碰的底线,没啥好说的,汉奸不是一个能被接受的名词。

我最恶她的《色戒》,平白侮辱了一群烈士,张爱玲可以辩护说她没有指向某位烈士,可是时间节点摆在那里,故事原型摆在那里。张爱玲这篇文章里所表现出的意识实在令我恶心。如果真要写,换个背景不可以吗?但凡心里有所尊重,都不会借用那段国殇的往事吧。

很多人并没有觉得张代表了整个时代文学水平高度,我更没有这么说。倒是很多人以为更多的人认为如何如何。张的描述的确够刻薄(跟鲁迅可以打个平手),内心的确够敏感,但是黯淡、格局小,我倒是并不太认同。她不像鲁迅那么大,也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么小。当然,你可以保留你的认识,人都是在谈自己的认知嘛。

如果说一个人短暂的婚配经历是污点的话,那么我有种回到文革时期的感觉。我认为,看一个人,必须从他们自身来看。打个比方,如果子女犯罪,父母出于亲情为之掩蔽,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法律上判决,却只能从感情道义上感叹,而不能谴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张并没有自己投身汪伪政权,也并没有对日本占领作出讴歌。张只不过是置身度外,另外不幸地秘密嫁给一个文化汉奸过几年。如果按照这帖子里面的很多人的标准,估计我们不能接受的人太多太多了。

《色戒》是张爱玲的部分自述之作,原型是被考证出来的,且也并不一致。在作品中,王佳芝有种无依无靠的心态,出身小市民,去过香港,这更接近于张,而不是有未婚夫、父亲居于高官地位,算是当时的交际花的郑苹如。张在作品中更多是感慨王佳芝的可怜与没头脑,而不是歌颂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的爱情。不同人对作品的理解真是差别很大啊。。。且作品对易先生的解剖也是很厉害的,我写过点东西,贴里有。张写这作品,最初目的可不是诋毁抗日之士的,还是为了自我感叹的。过分解读——谁能管得到呢?

 “他不在看她,脸上的微笑有点悲哀。本来以为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奇遇。当然也是权势的魔力。那倒还犹可,他的权力与他本人多少是分不开的。对女人,礼也是非送不可的,不过送早了就像是看不起她。明知是这么回事,不让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怃然。 ”

  

  “陪欢场女子买东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随侍,总使人不注意他。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有点悲哀。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

“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第一段,是王佳芝眼中的易先生,第二段,是易先生心理上对王佳芝的看法。

大家可能最受不了的是第二段,觉得是王佳芝对易先生的赤裸裸的爱情表白,但是实际上这段是从易先生的角度说的,易先生是要王佳芝“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而王佳芝面对大钻戒,却觉得“这个人是真爱我的”,这才是反差。我当时看的时候,第一遍也没有回过神来,怎么突然就来了这么一段,和整体不符,后来才发现,这段原来是从易先生的角度说的。这么写,将易先生的阴狠自私揭露的是非常之到位。易先生最后杀掉王佳芝,不过也是一种占有而已。和陪她买耳环是同样的。易先生自认为王佳芝是深爱自己的,而王佳芝,从她慌里慌张跑回去的那段来看,她其实一半是后悔的。

然而没后悔药可以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