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随便说两句 -- 边寒剑

共:💬88 🌺33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其实气概文鸯兄每回之后的评论都很精彩的,这里附一篇

下面就粘贴一段(希望气概文鸯兄没有懒虫妹妹和马亲王那么大的破坏力):

比如: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077(孔明遗计救刘琦)

以下为录入者气概文鸯注:

    不敢多带人马,只带十数骑出东门,且战且走。甘宁

  料得黄祖走荆州,诸将皆西门拦住,宁独离东门十数里等

  候。祖料得脱了虎口,

毛本改为:

    甘宁料得黄祖必走荆州,乃于东门外伏兵等候。祖带

  数十骑突出东门,

罗本中,表现出了甘宁不同凡响的智慧。荆州在江夏西面,故诸将多在西门拦截黄祖;黄祖料定西门难以冲出,必须绕路东门;人多目标大,故黄祖不敢多带人马。这一切皆在甘宁的预料之中。甘宁之所以不在东门外直接拦阻,而远离东门外十数里等候,是为避免出现与东吴旧人争功的局面。

    祖马上泣告曰:“我不曾轻视汝,汝何反吾?”宁叱

  之曰:“吾从汝数年,多负勤劳,累立功迹,汝以常人相

  待,吾岂容汝哉!”

毛本改为:

    祖于马上谓宁曰:“我向日不曾轻待汝,今何相逼

  耶?”宁叱曰:“吾昔在江夏,多立功绩,汝乃以劫江贼

  待我,今日尚有何说!”

甘宁怎会自己把“劫江贼”挂在嘴边?待劫江贼是何种待法?好像应该杀头。罗本中的“以常人相待”意思则表达的非常准确,就是有功不赏、有能不用。甘宁是武将,不是耍嘴皮子的文官,“今日尚有何说”不符合甘宁的性格,“吾岂容汝哉”才更符合甘宁快意恩仇的性格。

    权亲采其发而恨之,掷之数次。众将言曰:“留回江

  东祭祖。”权命以木匣盛贮了,

毛本改为:

    权命以木匣盛贮,待回江东祭献于亡父灵前。

    苏飞在槛车内,密使人告甘宁曰:“苏飞望将军垂救,

  事不宜迟。”

毛本改为:

    苏飞在槛车内,密使人告甘宁求救。

    宁径入府,顿首再拜。权问其故,宁大哭而告之曰:

毛本改为:

    甘宁乃入见权,顿首哭告曰:

在《裴注三国志》中,“宁下席叩头,血涕交流。”要救孙权痛恨之人,必须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意愿和情感,否则很难感动孙权。毛纶父子以前常把书中人物的“哭”很不恰当地改成“大哭”,此处又很不恰当地把“大哭”改成了“哭”。

    权曰:“今为君免,若走去奈何?”

毛本改为:

    权曰:“彼既有恩于君,吾为君赦之。但彼若逃去奈何?”

    宁曰:“飞得免分裂之祸,受更生之赐,逐之尚且不

  去,何况自走乎?若飞但去,宁将首级纳于阶下,代飞之

  死。”

毛本改为:

    宁曰:“飞得免诛戮,感恩无地,岂肯走乎!若飞去,

  宁愿将首级献于阶下。”

罗本是史籍原意。

    权赦之,遂置酒大会文武。

毛本改为:

    权乃赦苏飞,止将黄祖首级祭献。祭毕设宴,大会文

  武庆功。

    权将玉爵劝蒙曰:“今克黄祖,乃卿先斩陈就之功

  也。”蒙顿首谢之。加吕蒙为横野中郎将。遍封诸将己毕,

毛本删除。在《三国志》中还有“(孙)权举觞属(董)袭曰:‘今日之会,断绁之功也。’”罗贯中却弃而不用,独留孙权嘉奖吕蒙,意在体现孙权御人之道。孙权有意重用吕蒙,此举在于提高吕蒙的威信。甘宁此战虽居首功,但释放苏飞已经给了甘宁天大的面子,此时只需给甘宁实质重用即可。

    宁见来取,便将面前果桌以迎之。

毛本改为:

    宁忙举坐椅以迎之。

汉代没有座椅。

    其人年二十一岁,身长八尺,力雄胆大,曾在江中遇

  祖巡江将张硕,其人不避刀箭,跳过船杀硕于江中,其余

  皆砍于水内,夺其巡船而还。权大惜之。吴郡余杭人也,

  姓凌,名统,字公绩。

毛本改为:

    乃凌统也。

罗本中,史有其事。

    统叩头流血,曰:“统自幼随父事主,恨不得肝胆涂

  地以报之。今遇杀父之仇,安得不赴命乎!”权与众官劝

  之。统欲与宁共决胜负,

毛本改为:

    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仇,岂容不报!”权

  与众官再三劝之,凌统只是怒目而视甘宁。

毛本中的凌统成了窝囊废。

    东吴自此广造军需艨艟战船,分兵连络守把江岸;孙

  权令叔孙静引五千军守把吴会,将宗族分投镇守各处隘口;

  权自领大兵守柴桑郡;周瑜向鄱阳湖教习水军,以防江北

  之势。

毛本改为:

    东吴自此广造战船,分兵守把江岸;又命孙静引一枝

  军守吴会;孙权自领大军,屯柴桑;周瑜日于鄱阳湖教练

  水军,以备攻战。

罗本中,意在强调孙权取守势。

    报知刘玄德:“东吴破了黄祖,将黄祖头祭坟。见屯

  兵柴桑,其余宗亲分屯江岸各处隘口,未有渡江之意。”

毛本改为:

    回报:“东吴已攻杀黄祖,现今屯兵柴桑。”

强调孙权意在防守,不会再次攻击江夏。罗贯中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东吴的守势,阿鸯后面再作解释。

    玄德曰:“此行若何?”孔明曰:“此是因江东破了

  黄祖,故请主公议定报仇之策也。正欲主公去走一遭,荆

  州九郡,沃野万里,用武之地,已在掌中矣。某与主公同

  往。”

毛本改为:

    孔明曰:“此必因江东破了黄祖,故请主公商议报仇

  之策也。某当与主公同往,相机而行,自有良策。”

罗本中,诸葛亮欲外借强敌(孙权)的压力,逼迫刘表出让荆州。

在罗本中,孔明详细叙述了申生、重耳之事,毛本删除,改为:

    孔明曰:“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内

  而亡,……”

    次子司马懿,字仲达,操命为文学掾,并掌典选举之职。

毛本改为:

    司马懿为文学掾。

此处“文学”,非今日文学之意。相当于现在文化部、教育部所管的事情。“掌典选举”就是负责青年干部的选拔。

  在本书上半回中,罗贯中用明笔讲述了甘宁快意恩仇;同时通过黄祖、苏飞的不同结局,讲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在本书的下半回中,罗贯中则用暗笔描写了诸葛亮之短,致使刘备集团丧失了一次极佳的发展机会。

  《水浒传》里,我最喜欢的是武松,为什么?快意恩仇!人生若此,纵死无憾。

  手刃仇人,亲枭其首。

  生还恩人,涌泉以报。

  乱世男儿,三国武松。

  甘宁兴霸,快意恩仇。

  历史上对甘宁的评价是:“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兒,健兒亦乐为用命。”

  若非甘宁,黄祖大概完全可以逃回荆州,躲过身首异处之祸。其实黄祖对于甘宁,既无杀父之仇,也无夺妻之恨。只是由于心胸狭隘、吝啬成性,该给甘宁的让黄祖自己吃了“回扣”。其实,这点“回扣”对黄祖来讲,不过是沧海再添一粟而已。为这一粟,黄祖付出了性命的代价。另外,黄祖既不肯重用甘宁,却又无端耽误了甘宁的前程,徒结强怨,自己却什么也得不到,不智之至。

  苏飞放走甘宁,当时无非是可惜人才,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因此而拣回一条命。其实这件事对当时的苏飞来说,差不多是易如反掌;但对甘宁来说,却是再造之恩。

  天道变幻,世事无常。今日的强者,明日可能沦为弱者;今日仰你鼻息者,明日可能操你生杀之权。用一句电影《手机》里的话:做人要厚道。

  当江夏被破、黄祖被杀的消息传来时,诸葛亮可能立即想起了陶谦让徐州,此时正可借强敌(孙权)之压,迫使刘表让出荆州。正当诸葛亮想让刘备去荆州重演“陶恭祖三让徐州”时,刘表派人来请。

  去荆州的路上,诸葛亮说:“若令主公去征讨江东,切不可应允,但说容去新野收拾军马。”刘备当然明白,诸葛亮想用“拿一把”的手段,迫使刘表让出荆州,只不过这个借口太过拙劣。新野统共不过几千军马(演义中加民兵不过七千,历史上不过三千),收拾出来能顶屁用?所以,刘备根本就没采用诸葛亮这个借口,而是抬出来一个比孙权更强大的敌人、曹操来吓唬和挤兑刘表;并用黄祖不能用人以至失败,来提示刘表应该用他刘备。刘表当然明白刘备的用心,立即回以颜色:“吾死之后,弟便为荆州之主也。”我还没死呢,这荆州之主还轮不到你来作;换言之,你刘备想作荆州之主,就是想要我死。刘备听出此言不善,立即后退。偏偏诸葛亮这个书呆子,半点话外之音也没听出来,还以为那二位真在谦让,急的一个劲儿地朝刘备使眼色。这下轮到刘备着急了,怕诸葛亮一个憋不住冒出真话,杀身之祸立至。所以,刘备马上说道:“容思良策,以保荆州。”遂辞回至驿中。诸葛亮实在眼馋荆州,回去后马上问为什么。刘备、诸葛亮都素以仁人君子的面目出现,这些见不得阳光的东西,当然无法明说,只好再装把仁义。

  罗贯中为了说明诸葛亮不谙人情世故,马上把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件,诸葛亮遗计救刘琦,放在了二刘让荆州的表演之后。只不过史书可没有交待,刘琦的手段是刘备所教。此时的诸葛亮,在人情世故上和刘备比,简直就是白痴。在刘琦的一再逼迫下,诸葛亮才说出解救办法,刘琦对诸葛亮还能有多少感激之情?恐怕半点都没有了。刘琦感激的只有刘备。“孔明回,告玄德。玄德大喜。”刘备喜的是自己所料皆中;更喜的是结下了刘琦作为外援。

  不过书呆子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照搬照套起书本上的东西来,比刘备来得利索。

  刘备与刘琦间的交往,刘表必定知晓。刘琦突然提出去江夏,刘表猜测可能与刘备有关系,召刘备商议是为看刘备目的何在。“东南之事,兄父子当之;西北之事,备愿当之。”以刘备在新野的数千兵马,当然无法当西北之事,这是公然向刘表要兵要权。刘表未给刘备一兵一卒,交给刘琦的也只是可怜的三千兵马。刘备不得不讪讪离开荆州。

  至此,刘备的此次荆州之行彻底失败,唯一的成绩就是为自己在江夏留了一条后路。

  为什么说刘表让荆州是假?

  首先,此时荆州的形势不同于当年的徐州。

  当年徐州外有强敌曹操,而陶谦又与曹操有杀父之仇,降曹一路已断。陶谦无能,儿子更无能,无法抵抗强敌曹操,徐州若破,陶谦便有灭族之祸。唯有不让徐州落入曹操之手,陶谦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和性命。陶谦没有选择,只有让徐州与亲近自己的能人。

  此时,荆州刘表有两个强敌:东面孙权,有杀父之仇,无投降之路;北面曹操,则有不敌可降之路。强敌东吴虽然攻破江夏,却旋即放弃,全军退回东吴,并全线采取守势。所以东吴起码暂时对荆州没有威胁。曹操代表朝廷,势力远大于刘表,一旦刘表降曹,曹操即可将刘表调入京城,委以高官虚职,刘表对曹操的地位就将构不成任何威胁,刘表自身也就安全了。刘表若让荆州与刘备,刘备将无法安置刘表。由于刘表在荆州强大的势力基础和刘备势力的弱小,只要刘表还在荆州,就会对刘备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刘表自身生命的安全也就可虑了。后来益州刘璋投降刘备,刘备立即将刘璋调出益州,原因就是刘璋在益州有势力基础,对刘备在益州的地位构成了威胁。如果当时刘备没有荆州可以安置刘璋,那么刘璋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历史上,让位的汉献帝、投降的刘琮、刘禅、孙皓皆得善终,根本原因是他们对当朝已无任何威胁。所以,刘表降曹的结局肯定要好于让荆州与刘备的结局,这一点,老于政治的刘表肯定清楚。

  其次,陶谦与刘表的让法不同。

  刘备刚到徐州,陶谦即当着孔融、田楷及徐州众官员的面,拿出印信,坚持让位刘备,并且众人一致赞成,直到刘备以死相辞,陶谦方止。最后,临死前,将刘备召到徐州,当着众官员的面,把印信交与刘备。

  再看刘表说让荆州时,现场只有三人,荆州无一官员在场,更无孔融、田楷类的名人为证。而且,还说得等他刘表死后,刘备才能为荆州之主;更不要说拿出印信了。最重要的是,此前、此后刘表从未提过此事。

  最后,刘表一直没有加强刘备的军力和权力,荆州又无一重要官员支持刘备,甚至策划和实施了擒杀刘备的行动。所以,即使刘表当时肯让荆州,刘备也没有能力接收。

  由于诸葛亮和刘备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导致此次荆州之行一无所获,错失了一次绝好的扩大力量的机会。

  孙权攻破江夏,诛杀黄祖,在江夏大肆劫掠一番后,全师退回东吴。这对刘表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如果对此不能有所表示,刘表将无法面对荆州官员和百姓。此时,刘表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对东吴采取军事行动,为自己找回颜面;就连东吴都认为刘表必来报仇。遍观荆州诸将,皆是守土有余,而无胜任此任者。刘表认为,只有刘备最适合此任。无奈,刘备再一次让刘表失望了。

  如果刘备接受替刘表报仇的任务,刘备力量会得到怎样的扩张呢?为此,罗贯中作了一次历史上并不存在的预演。刘备刚到荆州时,江夏张虎、陈生叛乱,刘表给刘备三万兵马平叛。(注意,罗贯中编造的此次叛乱恰好发生在江夏。)此次若刘备率兵进驻江夏,刘表给刘备的兵力只会多于三万,绝不会少于此数。(演义中,荆州有二十八万军队;历史上,荆州至少有八万军队,刘表至少也要给刘备一万到两万军队。)并且还要把江夏郡交给刘备经营。到任后,刘备可以先借口整顿军队和地方,事实上,刘备也确需如此,暂不与东吴开战。不久后,曹操南下,已不用与东吴开战。

  如此,刘备不但力量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同时,也避免了曹操南下时,首先被碾为齑粉的命运。

  有人说,诸葛亮不让刘备替刘表报仇,是怕影响“隆中对”中与东吴结盟的既定策略。结盟双方都是为利益而结盟,要想和人结盟,自己必须要先有实力,两手空空,谁和你结盟?即使曾经是敌人,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也会结盟。猇亭之战后,蜀与东吴不也照样结盟了吗。国共打了那么多年,不也共同抗日了吗。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诸葛亮虽笨,这个道理还是懂的。

  对于东吴来说,此次江夏撤兵也是一次极大的战略失误。甘宁在向孙权献策时就说,夺取荆州,不可后于操。当时,曹操已平定北方,正在积极准备南下,已没有时间让东吴坐等刘表来报仇,然后再从容反击。曹操若听贾诩之言,便不会有赤壁之败。到那时,孙权坐而待困,唯有一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