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方乌托邦思想简述(一) -- 南渝霜华

共:💬8 🌺8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谢谢意见

不过这第二部分多半都在讲基督教的影响吧?millennialism对乌托邦影响的确很大,不过主要是提供一种精神冲动(utopian impulse)。这种精神冲动,在世界民间宗教里面是普遍存在的,比如Susan Naquin写过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 (1976) 以及铃木中正编《千年王国的民众运动の研究》(东京,1983),都把白莲教作为millennialism来研究,因其思维方式是相似的。进化心理学家Jon Wagner也论证过,乌托邦冲动是人的本能。现代乌托邦研究更多地还是探讨对社会结构有具体设计的作品——所以莫尔是现代乌托邦思想的起源。

按照现在的术语,格列佛游记应该叫做anti-utopia,因为不是直接建构一个坏的社会,而是对某些理想社会的嘲弄和颠覆。dystopia这个术语是18世纪出现的。

许多人都知道,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中创造了“乌托邦”(utopia)这个词,但乌托邦的反面,“反乌托邦”,何时出现的呢?恐怕大家都不太清楚。著名的乌托邦研究者、前乌托邦研究会会长莱曼·塔尔·萨金特教授给出了详赡的说明:

有些人认为这个词首次使用是在Glenn Negley和J. Max Patrick的选集The Quest for Utopia(1952,顺便说一句,这是一本经典的乌托邦作品选)中。但实际上,在英语文献中,这个词早已出现。Henry Lewis Younge在其著作Utopia or Apollo’s Golden Days (Dublin: Ptd. By George Faulkner)的4、6和21页上使用了“dustopia”这样一个词,并且恰与utopia对立。包含dustopia的Younge诗作不久后重刊于The Gentleman’s Magazine and Historical Chronicle 18 (September 1748): 399-402,出现在400、401页上的该词已经变成Dystopia,而400页的一个脚注将该词明确定义为“an unhappy country”。第二早的实例是1782年B. N. Turner在一封书信中的使用。此后,密尔(1868)也用到这个词。同时代还出现了另一个具有dystopia意义的词cacotopia,首创者是边沁(1843)。

外链出处

反乌托邦准备最后再写。最近事情比较多,加上有好几个坑要填,所以就迟迟不能更新……还有一个原因是,十九世纪是乌托邦大盛的时代,但情况也更加复杂,不太好写,某些题目,如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还真得好好看点材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