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日本兵眼里的地道战 上 -- 萨苏

共:💬69 🌺8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日本兵眼里的地道战 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兵和地道战 原63师团老兵斋藤邦雄 绘,可以看得出这位后来当了东京儿童漫画协会会长的老爷子还是蛮有自嘲精神的

说起来地道战,那在我们老家,可不是新鲜事儿。一千年以前,河北人就在玩这个勾当,干这个买卖的,就是评书《杨家将》里面的六郎杨延昭。

当时,因为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政权不得不在河北平原面对辽军的铁骑。虽然建立了瓦桥关等三座雄关,但关口毕竟是可以被绕过的,如何在平原实现对敌军骑兵部队的抗击,成了宋军的一大客气。

这里面还有一个政治问题 澶渊之盟后,宋辽毕竟“约为兄弟之国”。辽国弟弟到宋国哥哥的地盘上打草谷,属于促进双方交流,宋国哥哥要是在地盘上修点儿防御工事,却会引发外交问题 – 这表明哥哥对和平没有诚意阿。

辽国人自然是有道理的 -- 你看,我这儿,克什么也没有修啊。

拳头没人家大,哑巴亏就是这样吃的。

所以,像秦始皇一样修长城是不要想了。

好在北宋虽然在战术上颇为迂腐,却是我国古代罕见的重视军事技术发展的朝代。到底被他们想出办法来。宋朝一反各代移民戍边的传统,把宋辽边境的居民全部撤离,在当地大办植树造林,搞起了野生动物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宋辽边境成了一道宽达数十里的“绿色长城”,丛林地带骑兵难以通行,有效地阻止了辽军的渗透作战。

这回轮到辽军吃哑巴亏了 – 绿色工程,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你当弟弟的好意思不让当哥哥的种树?

不过,光种树是不够的。万一辽军突破这道地障,宋军步兵的机动力不及对方,在野战中经常想打打不着,想跑跑不过,十分被动。所以据说杨延昭担任高阳关都总管的时候,发明了一个新的战术 – 在地下修长城。

这就是保留至今的“杨六郎藏兵洞”。依托城池,宋军使用地下通道连接本方各要点并延伸到野外,必要时人员可以从地下通道中接近敌军,发起突然袭击,也可以在遭到敌军攻击时通过地道撤离。

辽军的战马不能钻地道,只能徒呼奈何、。。

这种地下通道,至今存留数十里,采用砖砌,内部照明,储存设施俱全,令人叹为观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保存至今的“杨六郎藏兵洞”一部

只是再好的工事,也要人去守的。六郎以后,北宋军队渐渐腐败,当金兵入侵之时,河北守军一溃千里,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藏兵洞,自然也没有用上。

地道战真正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还要到抗日战争时代。电影《地道战》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揭示了当时河北军民怎样在平原上利用这一独特战术手段与机动火力都处在绝对优势的日军周旋。至今,在河北冉村(即《敌后武工队》中描述的大冉村),焦庄户等地,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地道,让人可以领略其风采。

然而,《地道战》毕竟是一部电影,实战中地道战的作用究竟如何,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也不乏“土八路,瞎胡闹”的观点。

2008年11月,笔者在北京总参三部干休所采访了现已离休的原冀中24团作战参谋刘居仁。刘老回忆,地道战是八路军能够在平原坚持的重要作战手段,他本人就是一个地道战的受益者。1942年夏末,他在和另一个团的作战参谋取联系时,与日军扫荡部队在中闾一个村子狭路相逢。两人见势不妙匆忙躲进了地道。此时日军骑兵就在地道上方通过,蹄声如雷。刘老回忆当时最担心日军的战马把地道顶盖踏破。

1941年5月1日,日军对冀中军区发动了著名的“五一大扫荡”,由于敌强我弱,八路军各部纷纷边打边撤,向平汉路以西的山区转移。为了坚持当地斗争,鼓舞军心士气,冀中24团奉命留在当地,继续与日军在平原地区作战。

这个团真的在冀中坚持了下来,日军屡次试图捕捉该部,却因为每次无法掌握其行踪而失败。但刚一松懈,某个防范不周的汽车队,又会被这支部队打一个人仰马翻。日军眼里,行迹飘忽的24团成了冀中平原上的“幽灵部队”。

当时的冀中,被日军用封锁沟条块分割,碉堡炮楼密布,在这张蜘蛛网上,一两千号人的24团,是怎样把自己像影子 一样隐藏在这片土地上,并坚持作战的呢?

对刘老的采访,基本揭开了这个谜。

日军想找一两千人的24团,恐怕是找不到的。整个24团,分散在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各村地道中,只有当有战斗任务的时候,部队才会集中,打完又分散开来,连团长也不例外。刘老回忆,他一次接到侦察参谋的情报,要向团长汇报,是换了三次接头地点,最后在一口井中暗藏的地道里找到团长的。当晚,通过通信员召集团部人员和两个连队集中,第二天,打了日军一个“宣抚班”。

按照日军想法,一个团,总要有个团部,有各个部门,直属队,勤务兵,参谋,电台,辎重……带着这种框框去找,那永远也找不到24团的。由此可见地道在平原敌后作战中的作用。

这种坚持,常常要付出血的代价。地道最初的目的只是隐蔽,分散的部队藏在地道中,一旦被发现,没有足够的战斗力与扫荡敌军抗衡,全靠当地人民的掩护。刘老回忆当年曾有一名美军情报官杜伦上尉到冀中考察,被日军困在地道中。由于杜伦没有经验,把一个笔记本丢在了房东家里,结果房东大娘被日军严刑拷打,割掉了十指,但始终没有供出地道的秘密,杜伦因而脱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杜伦上尉在地道中

所谓“鱼离不开水”,大约如此。

那么,在日军的记载中,对地道战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在日军的作战回忆文章中,颇少关于“地道战”的记录。难道是土八路在地道战上夸大其词?

直到向日语学校的老师请教,才明白这不过是一个语言差异问题 -- 日语里面,是没有“地道”这个词的,如同“地铁”在日语中就变成了“地下铁”,“地道”在日语中写作“地下道”,更多的时候,日本人把土八路的“地道战”称为“トンネル戦”,直译过来就是“隧道战”。

所以,有日本年轻人到焦庄户参观完地道战一一以后,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 他们原来是把八路军的地道理解成象广九过海隧道一样的东东呢。

具体到日军对这种战法的记录,原日本陆军63师团老兵斋藤邦雄曾长期在冀中作战,对八路军颇为熟悉。回到日本后,他在《陆军步兵よもやま物语》一书中,专门用了一节写《地下道战法》,因为用了自己亲历的战斗为例,颇有些现身说法的意思。

带着日本人特有的喜欢研究的特点,斋藤这样描述他所了解的河北地道战(《陆军步兵よもやま物语》P228)

“要在山区,遭到日本军队攻击的时候,(抗日军民)可以带着家财器物逃到日军顾及不到的深山中去。但在平原,这就不可能呢。想想看,一个平原的村子,四面被围,那无论怎样藏,都能被找出来吧?。

于是,河北的农民和民兵,就发明了地下道战这种史无前例的战法来。

[待续]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北溟有鱼,njyd,rynax,一无所之,回旋镖,瑞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