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现在得学生为什么如此淡漠。为那个为救援学生而死得民警不值 -- foursea

共:💬171 🌺543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让人失望的不但是那十八头驴,还有复旦校方的处理态度

一直在关注着这件事,所听所闻真让人平下不气。从校方意图轻描淡写揭过此事,到启动“危机公关”全世界洗白,到开始在网络混淆事非黑白反咬在场警察、医护人员、新闻记者……用流行话形容就是:做人不能无耻到这地步。

早说过教育界被一群精蝇控制着,复旦18NC事件就是一个明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为了18个NC的头脑发热的行为。而复旦干的都是什么事?“危机公关”、“公开护短”,像老母鸡呵护小鸡一样,对这些NC的学生不见有公开的批评教育,也不见有任何深刻反思反醒,甚至在媒体上力撑学生的NC行为!

让人警惕的是,这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界问题,这些NC学生将来是会进入社会,甚至会掌握一部分媒体权力。相信大家对复旦新闻系都不陌生(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机构,其前身新闻系创建于1929年),这次的事件,复旦学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体控制作用”。

冷漠冷血得让人寒心,道德良心都到哪里去了?所谓的百年老校,所谓的“新闻人摇篮”,自己是什么,培养的又是什么。不由得又想起了那句话: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最基本的做人都不会还讲什么教育!

老母鸡一样的包庇态度,这群学生真的需要心理抚慰?一群NC逃票打野战打到失去一条宝贵的年轻生命,破碎了一个家庭,该抚慰的是谁?

复旦校方昨天回应称,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本着安全第一的精神,在安全下山并在当地健康检查无碍后就让学生们当天返回上海。

“学生经历了被困获救这一创伤性事件,情绪上很惊恐、无助,再加上民警牺牲的内疚,学生现在的心情十分复杂,也更敏感,易受伤。”复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曹高举说,为了给获救学生正确的心理抚慰,复旦大学学工部先期请来复旦校内心理咨询专家对十位辅导员们进行了辅导,对于这批学生而言, 后期有一个情绪平复和压力释放的过程,需要获得社会支持。

第一时间的反应如下,真JY,真JP,一个小警察的命在他们那里算是什么?

发信人: ciang (silence), 信区: FDU_Development

标 题: Re: 13日下午复旦校方关于复旦学生被困黄山的补充说明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10年12月14日11:51:0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这件事经过很清楚,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可争吵的,还是说一点版面相关内容:

1,安徽历来是复旦的友好省份,有相当多的共建研究院和优质生源,趁这次机会要把以前的关系巩固起来,给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因此还是要多带几个院长和系主任去,也可以让人看出诚意来。方式上可以再讨论,但化坏事为好事必然是最终目标,也考验校方的公关水平。

2,这次事件让人看出了复旦在新闻媒体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我建议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多去一些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不要全都集中在文汇报和解放日报里,新民晚报教科卫版可是有一个常年打压复旦的钱姓女记者的,这种晚报的阵地还是要多占领,党报的人数则可以适当减少。目前对复旦效果最好的一篇新闻来自东方早报,就是一名复旦的毕业生的稿子。

这次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品的提供和个人自由的矛盾,也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在这个版面还是谈论和复旦发展有关的话题为好。只是建议。

发信人: ciang (silence), 信区: FDU_Development

标 题: Re: 13日下午复旦校方关于复旦学生被困黄山的补充说明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10年12月14日14:15:22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是的,整个媒体都在宣扬复旦学生的推卸责任,是一件很糟糕的事。现在的媒体制造强势弱势群体的对立,或者宣扬反智情绪是很能得到口水网民呼应的,因此他们也有这样报道的倾向。

当然这也是当前社会结构的结果,但我想复旦的新闻人若能在更广泛的媒体上客观的报道这件事,那么这种针对复旦的情绪就会很快消失。我看了昨天的新民晚报,关于这件事是由张姓记者报道的,很明显他在标题与内容上都处理得很好,如果是钱姓记者来写,决对是相反效果。

于是还是回到我的第一个建议上,少去一点毕业生去党报,多一些去晚报日报和门户网站,会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就是那个安徽的建议,我想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民警的追悼会可以有一些校长或副校长前去参加,一方面是对民警的哀痛对他们救援复旦学生的感谢,另一方面可以以校方的名义对民警家属有所表示和物质补偿,在这个基础上,顺便争取生源和巩固其他关系。

请张宁海走好,请相信这世间并不尽是冷血的人,虽然那些冷血的畜生一再污染着我们的视野。

复旦及十八驴,无底线秀下限

这几天冷得惨,打字都是颤着的,真不想动,硬是被复旦及那十八驴的表现激得不写点东西都不行。直至现在还没有对“十八驴”采取任何有效有力的惩罚措施,不见任何对张家父母实质性的道歉赔偿,没有开始一场校园的“整风行动”,认真反思并取缔野合登山会(满天飞的野合照比苍白的辩解都有说服力得多),还在不断地“危机公关”、“媒体控制”,无止境的秀下限洗白来着,这是什么“百年名校”?不要以为CCTV也给你们说话你们就真白了。

有些东西真是烂到骨子里了!从学生到老师到领导。说白了就是领导害怕承担责任,害怕复旦的名誉受损,却不知道现在这种作为才是真正把名校的面子里子丢得一干二净,把自己长期挂在了一个耻辱柱上。在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平民也可以用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还想用传统的手法去控制公众舆论,去混淆事非颠倒黑白(网络暴民这词真好使是吧),妄图推卸责任,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在场的警察、医护人员、新闻记者,都讲述了这十八头驴的“人性”表现,是心理受创,还是冷血无情,大家可以作个判断。

医护人员

次日的上午十时许,18名复旦学生陆续从翡翠谷被解救出来,在第一时间里,黄山地方政府领导早已安排好的为学生送到当地的武警消防休养所安顿下来,同时,我们医护人员进行一路护送到休养所后,给学生们备好的姜汤、衣服、热水等等精心的照顾。半小时后,并对每一位同学进行了身体上的初步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医护人员为了怕给学生增加心里的压力,都不说为了营救牺牲了一名民警,真的是此事片字不提。

意想不到而又非常可恨的事情发生了:在给同学们检查的时候,既然就一位同学说了一声“谢谢”,检查的同时,同学们仍然有说有笑的,我们工作人员相互的解释说可能那些学生还不知道有民警牺牲的事情。到了体检第六位同学的时候,我们有位老护士长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含着泪水轻声轻语地问了一声:“你们知道吗?为了营救你们的过程中牺牲了一名年仅24岁的民警吗?”整个房间没有一点声音的情况下,那位学生很轻松的说:“我们知道呀”!(那一刹那,不是为了考虑大局,真的想狠狠的教训他一顿,当然,要是那样做了,我们不也体现不出了它们那种丑陋吗?)我们在场的医护工作人员一片安静——无语。没有想到的是他下一句话说他带的干粮都给其他女生吃了。真是气愤之极。到了给第九位同学体检也是第一个说了声“谢谢”的,年龄20岁是其中男生中最小的一个。过后几个女生来处理些微小的伤口,那时候听见哪些装腔的声调说“医生,这擦破了点皮,要紧吗?”同时心想:“要不要紧?为了你们这些没有素质、没有教养的狗东西,我们搭上了一个生命,你TMD的还在为擦破皮而痛惜!真的是气愤无法用语言来表到,到现在还在气愤中……

真当网民都是“网络暴民”,都在对他们羡慕妒嫉恨呐。

复旦积极应对“黄山门”危机 利用媒体打出组合拳

复旦18人黄山探险事件后,校方动用了其在新闻系统的众多力量,发表一系列文章,意在引导舆论风向。宣称“从未控制媒体”的复旦在这场危机的公关中,充分展现了其引导舆论、控制媒体的娴熟技巧。

12月15日,复旦在《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复旦学子批评复旦“驴友”的价值》的文章,称“年轻人犯错,‘连上帝都原谅’”,要求网友“放他们一马”。文章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策划,作者尹平平亦是复旦毕业生。

12月16日,复旦又在《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警察搜救驴友纵有牺牲也天经地义》的文章,称警察“怕麻烦,就是想只拿奉禄不干事”,“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如果社会上什么‘麻烦’都没有,人民根本就不必建立政@府,也就不需要警察。被人民‘麻烦’,注定是一切公务人员的宿命。”作者杨于泽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文章用词大胆出位,在为复旦狡辩的同时,也挑战了道德底线。

12月17日,复旦继续在《东方早报》上发表题为《复旦回应“夺权帖”:遗憾失望》的文章,对冷漠、夺权、公关等质疑逐一辩解,文章还宣称“18人已集体捐款”。至于捐款数额则故意回避,具体数字显然不会达到先前宣称的200万。

作为复旦危机公关的一部分,18人开微博、参加追思会等多个活动今天起已经有计划地展开。我们也预计今后几天会有更多复旦派出的打手通过新闻媒体继续为复旦“危机公关”。

人在做,天在看,自我批评原来是这么难的一件事吗?认真改正错误原来是不可能的吗?非要等“物极必反”,难怪有了“两少一宽”就改不过来。

通宝推:hattie,原味酸奶,寥天一孤雁,西安笨老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