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张厂长的故事 -- wqnsihs

共:💬1669 🌺13999 🌵6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实际上目前他们进入非常隐蔽,采用代理人和工具公司,可能

连国家粮食局也很难准确知道数据。再说很多数据也很机密,可能得找相关单位才知道。我只能说点现象或趋势。给大家普及点常识。我也不是这方面专家。

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简单历史

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这是粮改开始的标志,当时提出的改革方针是“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同年4月,全国95%以上的县市都放开了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销制度)被取消。

但危机随之而来,当时全国的商品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有50多家,上市品种有7大类50多个,各类期货经纪公司有300多家,各类兼营机构多达上千家。当时最主要的炒家都是各级国有粮食企业,在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的政策指导下,粮站、粮库成为独立的炒家,个体粮贩也入粮食投机的行列。一些省粮食公司为此逼空散户,引起粮价暴涨。

当时国家计委对粮价失控束手无策,暂停了某些粮食的期货交易。

这次危机让中央认识到一个中央强力控制粮食的重要性。于是在增发国债所筹集的1000亿元资金项目中,其中一项就是建设250亿公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

199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规定继续坚持政府定购,并适当增加收购数量。除定购5000万吨粮食落实到户外,还下达了4000万吨议购计划,落实到县级政府。国家大大提高了订购价,定购综合价提高了40%。

1995年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要求各省一把手亲自抓粮食问题。

到了1996年,政府又将定购价在1994年的基础上提高了42%,使得定购价基本接近市场价。定购价逐渐名存实亡。

1998年5月1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四分开一完善”的粮改政策,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并指出改革的重点是国有粮食企业,主要是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由农业发展银行封闭运行三项政策。

但这次由前任总经理主持的改革基本失败。理由如下:

(1)、由于保护价早已经高于市场价,所以导致保护价无法实行(粮库亏损太严重,无法承受);

(2)、由于1996年至1999年连续的粮食大丰收,使得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增加到50838.6亿吨,年年积压库存,市场粮价下跌,使得粮食收储企业也无法实现顺价销售;

(3)、农业发展银行里则仍保留着几千亿元的呆坏账。

结果就是大规模的国有粮食储备仓库出现空仓现象,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为了挽救这个危机, 2000年春天,经国务院批准,中储粮总公司组建,注册资本166.8亿元,专职从事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对分布在全国的直属库、人、财、物实行垂直管理。与市场化企业不同,中储粮的首要职责是将中央储备粮管理好、经营好。所以国有粮站和粮库仍然保留了下来,没有进行改制。

但是实际上1998年5月19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四分开一完善”的粮改政策,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改革就歇菜了。

现在所有政策都是在补救和挽回。

例如从2004年开始的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2005年,国家开始对水稻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并在2006年将这一政策扩大到小麦市场。“托市收购”全面展开,由农发行提供贷款,中储粮委托各直属库以及其他国储粮库具体执行。连续几年的托市收购,使得国家掌握了大量的粮源。2006年彻底取消了农业税。

托市收购,在国际粮价大涨的情况下为稳定国内粮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名词解释

(1)、中储粮直属库

中储粮直属库是受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垂直管辖的国有粮库,其主要职责是收购存储管理中央储备粮,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并做好轮换和其他经营管理工作。粮食出入库必须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和通知进行。自从2006年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后,中储粮各直属库也承担起了“托市收购”的任务,成为最主要的收购主体。另外,国家规定,中储粮有关分公司要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储存、有利于监管、有利于销售”的原则,合理确定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其他国有委托收储库点。一直以来,中储粮直属库是禁止进行自主经营的。

(2)、国家储备粮库

包括省市级的国有粮库,主要承担省、市的粮食储备任务,和中储粮共同构成中国的四级粮食储备体系。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也可以依照条例规定由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代储。因此很多省市级国家储备库也在承担中央储备的任务。和中储粮直属库一样,各级国家储备库也需承担最低收购价政策任务,在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启动托市收购。另外,相比中储粮直属库,各级国家储备库的企业式自主经营的历史比较长,有着较为丰富的市场经营意识和经验。

2、目前的粮食危机

目前的粮食危机是国有仓储空仓和假仓:原因是收粮难,而又需要获取国家补贴。

而收粮难是因为国家规定的用于防备“谷贱伤农”的粮库“托市价格”低于目前市场价格,农民不愿卖粮。在基层粮库束手无策之时,外资乘虚而入。而国家粮食储备不足会削弱国家对粮食市场的掌控力。

目前农民普遍认为小麦的价格应该达到每斤2元钱才算比较合理。(各种生产成本的大肆上涨已经让农民们难以承受,种地的收益在急剧下滑,国家的最低收购价距离他们的心理预期相差太远。在2008年河北、山东等地小麦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0.82元/斤以上,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已接近1元/斤,远高于国家规定的2008年三级白麦为标准的最低收购价0.77元/斤。化肥二胺年初的时候140多元一袋,现在已经涨到了260多元一袋。油价上涨之后,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现在浇地要每亩20多元,收割每亩60元。抛开人工费用,从种到收,今年种植小麦的每亩成本已经达到600元,如果按照亩产1000斤小麦,售价0.77元/斤计算,每亩小麦的纯收入只剩150元左右,而这个数字在2007年还是将近400元。)

CCTV报道过安徽过处粮仓欺骗前总经理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假仓出现?

实际仅仅是利益关系:改革方案规定每斤托市收购粮除了粮库有2.5分的收购费用外,国家还向收储库点支付3.5分的保管费,以及0.05分的监管费用。算下来,每斤托市收购粮能得到将近7分钱的国家财政补贴,这对各个粮库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同时托市收购所需的资金由农发行提供贷款,同时国家财政提供相应的收购费用,全部所需费用都通过农发行拨付到粮库。而这些钱有一部分被挪用,甚至存款吃利息。

实际上各个中储粮库和国储粮库的收入大致可分为3部分,一是承担国家或者地方储备任务所得的财政补贴;二是自我经营的收入;三是执行托市收购政策所得的财政补贴。

这就是为什么某些中储粮和国储粮库坚持全力执行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原因,所以空仓假仓就不可避免。

而外资粮商在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目前正在大规模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

目前世界四大粮商都在找中储粮谈。

其实即使跨国粮商不与中储粮合作,他们也能找到粮源。现在的地方粮食企业大都经过改制,很多变成了个人承包,很容易被他们收购,或者充当他们获取粮源的工具。

当前,地方政府缺乏警惕性,在招商引资中,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有的地方政府已经被他们利用,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让他们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

例如今年8月,新加坡的益海嘉里集团在中国粮仓腹地江西抚州收购中晚稻。一些地方的水稻尚未成熟,就被益海嘉里以高价定购手段抢购一空(每百斤98元的出价,既高于今年国家制定每百斤93元的早稻最低收购价,也高于去年市场价),致使当地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纷纷倒闭。

(目前全球粮食运销掌控在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等4家跨国公司手中。ADM公司与新加坡郭氏兄弟合资丰益国际,而丰益国际全资控股的益海嘉里在国内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经近40家,是全国粮油加工老大。益海嘉里的金龙鱼占据中国食用油行业半壁江山,从原料供应、期货贸易、生产加工到市场渠道等,对中国食用油基本实现全链条控制。目前益海嘉里在东北、江西、四川等大米主产区跑马圈地,划定“势力范围”,在原粮收购和终端销售等各个方面与中粮、中储粮拼抢市场。)

外资对中国粮食的渗透的路线图是由北向南。外资对中国粮食的渗透始于东北粮食主产区,此后逐渐向南方蚕食。比如法国路易达孚公司2005年在锦州投资1500万美元建设年加工60万吨大豆项目得手,项目日处理大豆最低能力为2000吨,建成后年产值可实现18亿元人民币。然后逐渐向南方产粮区扩展渗透。

  从经营品种来说,由次到主。外资先将大豆等不太引人关注的食用油控制在自己手中,通过收购或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获得中国大豆80%的 进口权,导致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被外资控制。中国作为大豆生产大国,如今却只能成为他国的廉价原料基地。外资从大豆、小麦到大米次第推进,大豆得手后,又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借助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

  从产业链条来说,由单趋全。外资刚开始进入中国粮食市场,多数是从单一的销售环节开始,如今已渗透到整个产业链条,从育种、收购、加工、储存、销售、物流、股市乃至期货,无孔不入。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等四大外资粮食巨头都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广大领域。这些外资巨头都极有眼力,它们看中的机会,正来自粮食流通体制改制后,基层粮库面临的困境。

  

外资企业进入粮食购销领域后,使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粮食库存和购销状况,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当前的通胀预期下,部分企业和商人会囤积粮食,然后放出各种信号,像炒作绿豆一样趁机炒高粮食价格。而粮食价格一旦发生非理性上涨,就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

目前“金龙鱼”、“胡姬花”、“元宝”、“鲤鱼”、“香满园”这些全部是外国品牌。

3、目前粮食产业链问题的产生背景

(1)、当年加入WTO的承诺:2008年开放粮食流通领域给外资。

(2)、当年把粮食产业链开放给外资的理由:

首先,外资进入粮食加工业不会危及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只要保住18亿亩耕地,妥善保护国内的水土资源,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可以生产足够的基本粮食作物,从而满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粮食需求。

其次在流通和加工环节引进外资并不会破坏这种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体系,因为政府会采取严格的贸易管制措施,即使外资企业收购和加工了这些粮食,它仍将首先满足中国国内的需求。

第三外资企业普遍运作规范,自觉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积极配合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第四外资的进入对于巩固中国的粮食安全有显著的帮助作用,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外资和民资进入中国的粮食流通和加工领域,困扰中国多年的卖粮难问题将得到显著缓解。

第五外资企业不会威胁国内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都是以国内缺乏的高端产品为主,大部分都是我们国内急需而又无法生产的。这些产品对于国内的加工企业不构成任何威胁,而且使国内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填补了很多空白。因此,外资企业在行业内扮演了建设者而非破坏者的角色。

关键词(Tags): #粮食流通体制(吾牛之牛)#粮食 安全 产业链(wfan)通宝推:Illustrarte,板砖黄,icedshining,胡嘻嘻,刘枪枪,合金镜头,桥上,szxy,znxf,再闻鸡起舞,西电鲁丁,程不悔,楚庄王,本嘉明,小肉包,瓷航惊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