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知识分子去当兵 -- 马耳递泥

共:💬10 🌺59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知识分子去当兵

知识分子去当兵,转文地说,叫“投笔从戎”,这是东汉班超创造的一种职业发展模式。我们都知道,班超他们家本来是搞历史的,他老爹班彪、老哥班固和老妹班昭都在中央档案馆上班。他自己在这个专业也挺有名的,为啥要转行……反正他转行了。班超到部队后,一直在新疆战区工作,带一支精干的敌后武工队,把西域各国都搞得一一当当的,皇上封他个定远侯,后人也叫他班定远。

古代知识分子到部队去,目的很明确,就是在边关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从军观本来就很不正确,加上那时候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简单粗放,所以他们在部队一般都不太安心,从他们写的诗可以看出来,一种是边塞风光,象什么“一川碎石大如斗”、“胡天八月即飞雪”之类——这还算是好的,因为真实、奇丽。二是“闺怨”,明明是自己想家想老婆,偏说是老婆想他,严重动摇军心。比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悔教夫婿觅封侯”。我最不满意的是,汉唐以下,那么多诗人从军,却没有留下象《荷马史诗》那样的战争史诗,既对不起部队,也对不起文学。

古代读书人少,他们到部队一般都安排在司令部工作,其实就是另一个官场,干得好的,象唐代诗人高适,自己也当了司令。而现代诗人——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为例,就有许多是直接到基层,陈辉、史轮等晋察冀的诗人甚至牺牲在战场上的。他们对战争的体验比较真实,他们对战争的认识也远远高于古代人,知道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认识战争给个人带来的痛苦,这个就不用说了。

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参加的,国军就是卫国,共军却还有个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所以在共军一方,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比较重视。思想改造的要义,就是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原罪”——出身于剥削阶级、学习了反动的文化等等——应该比工农大众低一个层次,所以要通过劳动来改造自己。改造的方法就是劳动,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们真的会立刻看到自己的渺小,比如这一首:

《我生产了十七石》

戈壁舟

我生产了十七石

我再不是苍白的知识分子

……

我生产了十七石

我作了农民的儿子

我有了劳动人民的情感

……

我生产了十七石

比我写一篇漂亮的文章

经我发表一个动人的讲演

更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只是比起劳动人民呀

这还是很小很小的一点

这首诗直接讲到了知识分子能说会写的问题,能说会写的背后是能独立思考,这是领导人最耽心的,所以要让你知道,那玩艺儿不能吃、不能穿,这在物资严重匮乏的时代很容易做到,就象这首诗写的:

《春天,劳动的西北高原上》

纪坚博

人们卷在生产的狂潮里

艺术家吗,知识分子吗?农民吗……

都一样

说一样,是干一样的活;要说干农活的能力,知识分子还真不如农民呢,文化的权威倒了,政治的权威就树立起来了。

但知识分子的某些习性还是难以一下子改干净,如这几首:

班长说:

“你的草鞋真漂亮……”

我涨红了脸,低下头(郭小川《草鞋》)

——表现了知识分子的细腻感情。

只有我

我心里说我爱雨

他们只懂得

如果不把枪抱好

准会上锈的

(孙钿《雨》)

——表现了革命洪流中知识分子与普通战士不同的的浪漫情调。

我呼吸着

不,我狂饮着

那象崂山汽水一样的空气

(赵自评《带露珠的心情》)

——注意他的炼句和对品牌汽水的喜爱。

这些诗好在真实,好在能发现个人与环境的差异,保留了知识分子在被格式化的过程中残存的一点纯真。

但我最欣赏的,是林徽因的这一首(选几句),比他们写得都大气:

《哭三弟恒》

林徽因

弟弟,我没有合适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林徽因的这个弟弟叫林恒,是国军飞行员,1941年在昆明空战中阵亡。我们平时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战争中,慷慨赴死也是国民的义务,就象诗中说的,“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 简单的,你给了”。就是这么简单,知识分子,不光是有文化,更是要能深明大义,有尊严地面对。相比之下,郭小川他们的那些小资情调其实不算什么的,要象林徽因这样,才算是有思想境界的诗人,虽然她只是军属。

士兵想的比较简单,林恒想的,就是要有架性能好的飞机,好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他不会想什么种粮食、改造自己的思想之类的东西,这东西与抗战本身应该也没有关系。再比如,二战中,演《飘》的老帅哥克拉克盖博,以四十一岁高龄申请入营,曾担任轰炸机的炮手,同时主持拍摄空军的军事教育影片,对付鼓舞盟军士气发挥了很大作用,你让他去种地,改造思想?能参军就不错了。就是不参军也不能叫落后,解放区著名的小调《二月里来》唱得好,“多打些谷物也是抗战”,只要是做好本职工作,也行。

关键词(Tags): #自由诗#林徽因#说诗通宝推:南方有嘉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