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新译】引发南北战争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 卢国俊

共:💬31 🌺10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突然想说好多话,插播自己的一段话吧

2007年3月6日,北京全国政协会议经济组

经济学家吴敬琏这天对拆迁冒了几句话——市场价格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因为城市化是全民的成果,其利益不应该完全给房主,应建立城市化基金,将这些收益按照一定的规定来分配。

翻译一下,大意就是拆了你房子,也不应该按照市场价格来补偿你。应该比市场价少才对嘛,因为你占了城市化的便宜。

2009年11月23日,四川成都

这话对拆迁帮、开发商就很给力了,他们过了两年多比较帅呆了的拆迁生活。后来,这一天,中外拆迁史上的大事件被重新刷新了,有人为这事儿付出了生命,烧的。

有人就说,奴隶制时代都有《汤姆叔叔的小屋》发表出来喊两句呢,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是《时代》周刊搬到洛克菲勒中心的时代了,是时代风云人物年年评比的时代了,是阿凡提风靡时代长大的人都去看阿凡达抗拆迁电影的时代了,是地主恶霸时代早已远去让子弹飞半天都找不到目标的时代了,为什么就没人出来喊喊?

韩寒于是自告奋勇,说我来喊喊:“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商和官员们不断下降的道德之间的矛盾”!

可是,似乎没用。

于是,还有个人想试试。

2011年1月5日,北大英杰交流中心

这天,著名的大眼睛网络意见领袖李承鹏的新书《李可乐抗拆记》发布了。挺火。

据说,正是2009年11月23日那天的历史事件触发了这个一直就没有不冲动时候的作家的创作冲动。说实话,我并没有像洪晃、高晓松等发布会的布托儿那样,觉得书有多好。和大部分网友差不多,我是觉得李承鹏这人好。

他说,每个人都有心下敏感的一块,恰好房子土地就是他的那一块!这话说的既高明又隐晦,其实他大可不必遮掩自己点击社会敏感的心理,记者出身,可以理解的。我是想说,谁心里没这块呀,为什么偏你出来喊?

我倒更在意他摆出来的那个切切实实让我们头疼的问题:我住的小屋,新的旧的破的烂的好的,租的买的爹的娘的赠的,究竟是谁的?

不管李承鹏有没有点击敏感事件的意思,他这个问题倒是旁敲侧击了吴敬琏说的那段话——谁能觉出住破房子是“城市建设化”的既得利益者了?豪宅里的马桶水,动不动就从我们破房子前头的下水井里涌上来,还时不时浮起几个套套呢。

这,就是既得利益?就因为这个利益人们甘当钉子户?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吴敬琏家的房子肯定没那么容易被拆。从这个层面看,这个时代,经济学家和文学家确实不是一个档次。文学家多寒酸,给200块钱就能帮你说话了,可能混成经济学家的人,肯定要贵很多。有人就说了,听吴敬琏说话总是那么惊喜,猛一听,还以为是吴倩莲。

当然,由此也引出我喜欢李承鹏的另一句:这逻辑是猪的逻辑,这里其实就是猪逻辑公园!

其实我认为,李承鹏为了解释这句话,就费一年多的力气写一本书,真是想不开。这更印证了文学家和经济学家相比差在哪儿。有现成的不用,直接翻译这部《汤姆叔叔的小屋》不就得了?

其实,也有人拿出《汤姆叔叔的小屋》咋呼大眼李,问他是不是通过他的可乐著作想对社会进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这家伙又胆小了,说:我写小说不求能改变社会,只求不被这社会改变。不过也不能怪他谨言慎行,鲁迅当年就说拿笔当枪,改变社会,结果后来,被赶出了教科书!

他不翻译,我翻译。

说实话,说翻译那是好听,太费劲了!160年前的美国人写的,那浓郁的貌似方言的英文在现在的美国人看来,也基本上和中国人看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类的文言文差不多,何况我还是个中国人!

费这么大劲,为什么还要翻?

因为我发现了一个幽深又巧合的问题。我弱弱地说,把李承鹏比作小说中的辛克莱尔,好像有点不合适,因为辛克莱尔是个洞悉一切制度根源的社会学家,而李承鹏我不敢这么给他戴这帽子。但他们绝对有一点相似,那就是都在努力发声,讲述他们看到的、看出的一切。同时,他们除了发声,什么都没做,或者来不及做、没能力做。也可以用句俗话——光说不练。而吴敬琏在小说中也能找到他的定位,那就是,某种制度的设计者,这个帽子也有点大,但绝对有恰当之处。然而巧合又遗憾的是, 160年前的辛克莱尔与其生活下的制度设计者没有真正的交锋过,今天的李承鹏与吴敬琏也没有真正的碰撞过!而主角汤姆叔叔,不是钉子户,但他悲情的生活与悲壮的结局,胜似钉子户,最终成为奴隶制度的殉道者。他唤醒——起码唤醒了——他的少主乔治谢尔比的行动,解放了他所有的奴隶。回顾我们今天的那个烈火殉道者,她唤醒了谁?

世界本就有人能够自醒,如乔治哈里斯,如本书作者斯托夫人;也有人需要唤醒,如奥菲利娅小姐,如当时的美国。自醒者刚烈,唤醒者脆弱,在刚烈与脆弱之间,突然,也是必然,一场战争爆发了,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南北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书的价值根本就不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是历史性、政治性、体制性、丰碑性、鞭策性。林肯先生很英明,说它是引发南北战争的著作,一点都不为过。

它就是那对闻名遐迩的蝴蝶翅膀,南北战争,只是它引发美国重塑、推动二次资本主义经济革命的一次小震动,事实上,更大的震动在于随后百年的美国思潮扩张与经济腾飞,最终带动欧亚非洲的迅速发展。因为,美国经济腾飞对世界的促进和影响之大,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你会说了,一本书就能这么牛?再牛能牛过《圣经》?

可以告诉你,如果说《圣经》在思想和信仰层面的影响绝无第二个出其右者,那么,《汤姆叔叔的小屋》在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层面的影响,也绝对再无第二部能及,是种拉开肚皮的大手术。后来的那些所谓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与它相比,也仅是微创而已。

事实也是如此——

本书作者比彻斯托(1811-1896)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曾经做过教师。在与南部蓄奴州仅一河之隔的辛辛那提市生活了18年,这让她接触了大量的逃亡黑奴,作为一个善良的女性,他们那悲惨的命运自然引起她深深的同情。后来她决定去一趟南方,亲自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况,于是,这部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了出来。

此书的内容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欢迎程度可以用无以伦比来形容。正式出版后,仅第一年就在美国国内印刷100多次,销售30多万册,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传遍全世界。这当中包括我国清末文学家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可以说,它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也是第二畅销的书,仅次于最畅销的书《圣经》。

后世的评论界也认为,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一度对世界各国的民族种族解放斗争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直接的体现就首先发生在美国,此书一出版,就极大启发了美国废奴主义情绪,激化了美国南方奴隶州和北方自由州的矛盾,导致美国内战的地区局部冲突,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也是加速废奴令颁布,促进美国第二次资本主义革命的导火索。关于此书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问她:“你就是那个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并非玩笑!

显然,对这部著作只局限于其文学性方面,是不合适的。即使是被冠以抗议文学的鼻祖,也远远不够。这无疑是忽略了其在微妙的社会背景下对美国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美国起飞的巨大影响,进而对世界发展形成的蝴蝶效应。

书读三遍其义自见,每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思考。也许,第一次读,你看到的是人性和泪水,懂得了为何在一个半世纪的风起云涌之中,却丝毫没有蚀平这些放射人性光辉的文字,因为,它们刻在那个时代的路口上,刻在以后所有时代的人们的心里。也许,第二次读,就看到了无坚不摧的美国是如何被这部书驱赶的,没有这部书,也许美国,今天只是个一流社会,二流国家。因为此书的出版正值美国政经动荡、贫富差距巨大、奴隶命运跌宕的时刻,变革,已忍无可忍,已箭张弓满。

那么第三次,我们将看到什么?

就让我们重新思考,思考从奴隶制到黑人总统奥巴马的美国式演进,从社会底层到利益集团的中国式诟病,百年世界的发展,引擎点究竟在何处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