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唱和萨苏兄的新近作品,共计十一篇 -- 春秋的老胡

共:💬247 🌺2771 🌵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1、拔炮楼,可以选用这三件“武器”:镐头、菜刀、斧头

萨苏兄的文章《狗仗人势的敌后武工队》的唱和之作——

日本侵略军是一贯都有强盗表现的。他们的“丰衣足食”不会靠“自己动手”,修炮楼他们也是不会自己动手的。他们会在中国的乡村之中拉民夫、抓民工。炮楼的工地上,不管是盖墙挖沟还是做饭杂务,都是交给中国的老百姓,其实,只是靠中国人的劳动力搭起他们的“乌龟壳”。

趁着日军的“乌龟壳”还没有修好的时候,敌后的武工队、民兵等武装是会去抢先“拔炮楼”的。而化装成民工混进工地,也无疑就是“土八路”的拿手好戏——这一支军队中绝大部分的士兵,“七七事变”发生那年还是普通的农民。他们参加这一支军队,正是为了改变自己和乡亲们被日本侵略军欺辱抢掠的情况。

化装成民工拔炮楼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武器怎么带到日军的工地上呢?

《狗仗人势的敌后武工队》中记叙的就是“送武器”的故事。可以看得出,不得不设法偷运驳壳枪进工地,关键是这一路的日军警惕性超高。而若是日军修筑炮楼的工地上没那么戒备森严,我军化装成民工“拔炮楼”,未必一定是非得用上枪的,还是有这三种不同的武器可供选用:

镐头

修筑炮楼的工地上,镐头这一类“武器”是最好搞到的。日军防备的警惕性不高的情况下,直接用修炮楼的这些工具,照着日军士兵的头上来这么一下,足以打日军一个冷不防的。

《李运昌回忆录》中记载,1943年我军的河北省地方武装丰滦昌乐(联合)县第一总区“公安队常胜队”的一次化装偷袭战斗,就是用镐头消灭日军的:

“反‘扫荡’战役,也调动了各县区游击队的积极性,他们纷纷出击袭扰日伪军……这个队的7名战士化装成民工,混进工地,用镐头砸死监修炮楼的7个日军”。

1942年,日军在河北省的“四二九”大扫荡、“五一”大扫荡,刚占领一些地方,应是正处于得意洋洋的情绪下,难免没有戒备心。于是,我军发动化装袭击,用镐头也可以顺利得手。

菜刀

和镐头这种砸在头上多少可以发挥些威力的“武器”比起来,用菜刀当武器拔掉炮楼,这看似是很有一些不可思议。但是,贺龙贺老总,他早就做到了“两把菜刀闹革命”,成功拉起一支革命队伍。那么,民兵们在抗日的战场上用菜刀打下炮楼,也就是不难想像的。

1942年,山东省南乐县东节村(今属莘县张寨乡)发生了著名的“两把菜刀夺炮楼”的战斗。“东节村炮楼位于我朝城、南乐两个游击区的结合部,西距千口镇的日军据点20余华里,实际上是个突出孤立之敌,加上游击队的不断袭扰,炮楼上的敌人也感到惶惶不安。为安全起见,是年6月(农历五月)敌人开始加高炮楼”。

东节村党支部就向县上回报,认为“如果借敌人加高炮楼之机让民兵化装混进去,从内部下手,定能事半功倍”。县委为此开个专门会,“也认为攻其不备、里应外合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是个好办法”。就在任务布置下去时,“东节村的郭连增被敌人拉进炮楼当伙夫”。于是,我军化装成民工混进炮楼后,用于打击日军的武器,一下就有来源啦。

1942年7月12日(农历五月二十九),“这天一早,民兵姚步宾、刘六民、姚庆保、张勤增、吴玉奇化装成民工到炮楼院子里干活。进去后,趁监工的鬼子不注意,刘六民和张勤增溜进伙房,从郭连增手里拿到了两把早已磨得锋快的菜刀”……

“磨得锋快的菜刀”首先用于干掉日军的哨兵。炮楼中的日军明显没有戒备,很多还在睡大觉,哨兵被干掉之后,就任民兵“宰割”。炮楼院子里的日军,竟没有带武器,炮楼的楼门被当伙夫的郭连增关闭后,他们就只好奔逃出院门,跑向附近伪军的炮楼。被抛弃在炮楼中的日军,就只有“人在炮楼飘,哪能不挨刀”了。

“这次战斗,共杀死日本兵7人,缴获长短枪9支、机枪1挺、指挥刀1把、子弹一部。民兵们撤退时,将炮楼付之一炬”。

“两把菜刀夺炮楼”的战斗胜利之后,日伪军扑向附近的村庄实施抓捕,给敌后民众带来损失(附近的人民群众仍都不供出烧炮楼的人)。但“日本兵的炮楼被烧掉后没敢再建起来,汉奸兵的炮楼也很快被丢弃,千口镇据点日军东伸的爪子被迫缩了回去,我朝城、南乐两个游击区终于连成一片”。

为此,冀鲁豫军区的领导杨得志和苏振华联名给东节村民兵写了一封嘉奖慰问信,于信中指出:

“以你们的英勇行动,更说明敌人的机枪大炮并非不可克服的力量;只有广大武装起来的抗日人民,哪怕是拿着粪耙和菜刀,才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注:“粪耙”应是指冀南的人民群众“两把粪叉战东洋”的著名事迹,发生地与南乐县不是很远)

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既是两把菜刀都可以打下日军的炮楼,那么日伪军的乌龟壳有那么难以攻下嘛?“此后,莘县、朝城、观城一带不断出现袭击日伪炮楼乃至据点的军事行动”,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冀鲁豫交界处的抗日武装出现了一个向日伪进击的小高潮,这为后来反扫荡的胜利和濮、范、观‘边区小延安’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战斗的情况,见地方文史书籍《莘县历史大事录》记载)

斧头

河北省文新县的县大队大队长储国恩,在这一片区域可是个威名如雷贯耳的抗日英雄任务。伪军汉奸们最怕他了,甚至打赌发誓什么的,都会扯到储国恩:

“你小子不干好事,出门叫锄(储)搂了你!”

这样的赫赫威名,可是硬碰硬打出来的,或者说是硬碰硬用斧头给砍出来的。这就得根据储国恩的回忆文章,说说他带队用斧头拔炮楼的故事:

1942年年初,“文安城出来一股敌人,占了姜庄子,在那儿拆房挖沟修据点,要在我根据地打进一根楔子”。姜庄子据点修建过程中,日军“强迫成立维持会,催款派粮,特别是要民工很多,挖沟的,修围墙的,劈木柴的,做门窗的,打零工的,少则要十几名,多则要几十名,每天不断”。

残暴的日军带了一门野炮到工地上,竟是用炮击周边村庄的方式,威胁老百姓当民工和缴粮款。

文新县县大队决定在修建工程完成前设法消灭这一股日军。负责姜庄子区区委工作的姜宝忠,组织侦察了日军的情况,发现日军是疏于戒备的(应是日军觉得带了一门炮,土八路不敢攻击的)。他向大队长储国恩提议:“敌人经常要民夫,我们可以化装成木匠,就说去劈木柴,干零星活儿的,必能骗过哨兵,即使他有怀疑,只要部队接近了大门口,也就不由他了”。

县大队采用了这个作战方案,组织战士化装成民工在拂晓偷袭日军。偷袭的武器,就选用木匠用的斧头,“劈柴队带斧子,也免得敌人怀疑”。

储国恩“选拔出二十个精悍勇猛的战土来,编成三个组”,他制定的这一次作战的具体计划,读起来很是别具一格,都是围绕着怎么“砍”了:

“第一组七人,砍正房东两间屋里的鬼子;第二组也是七个人,砍正房西两间屋里的鬼子。每组又各划为两个小组,第一小组通过外间进入里间,去砍里间屋的鬼子,第二小组负责砍外间屋的鬼子,并把每组人员按次序编了号;

第一组第一号进屋之后,不管炕上睡着几个鬼子,必须迅速闯过外间,到东里间去砍最东头的那个鬼子,第二号紧跟第一号,也直闯里间,砍炕中间的鬼子,第三号紧跟第二号,去砍里间西头的鬼子,以上为第一小组。后边四、五、六号即为第二小组,负责砍外间的鬼子,也是由东而西,按号分人头。

队形是鱼贯而入,动作是一齐下手,各负专责,不许乱砍,以防有砍到砍不到的而发生意外。去正房西间的也是这样编组编号的”。

储国恩也给参战的战士专门交待:

“使斧子要用巧劲,不能用蛮劲,砍脑袋要象削菜瓜那样,贴着边连削带砍,砍进一寸多深就可以了,万不可一下子把斧头全砸进脑壳去,那样一旦卡住斧子,拔不出来,就要误事”。

战前的会议上,“屋地上堆放着十几把亮闪闪的大斧子,(战士们)便各自抄起一把,用手试试斧刃,个个锋快”,大队长储国恩站在前面,面朝“个个磨拳擦掌,眉飞色舞,士气十分高涨”的战士们,细致讲解着怎么用斧头劈日寇。这样的场景,想象一下也会觉得热血沸腾的……

这次战斗之中,第二组遭遇回房的日军岗哨,一下惊动日军。战斗中没法百分百使用斧头,随身藏着的几把短枪和手榴弹也都有发挥作用。第一组则是完全贯彻作战的预案:

“第一组的动作最为敏捷,他们完全实现了预定计划,‘嘁哩咔嚓’一阵响,躺在被窝里的鬼子,有的还在做梦,脑袋便开了花;有的刚迷迷愣愣睁眼,便劈面挨了斧子;有的惊醒一看,飞来了手持板斧的天兵天将,吓得把被子一拉蒙上了头,眨眼工夫也完蛋了,只有一个坐起来,但一斧子也叫他回了东洋老家,十几个鬼子,全部报销了”。

1958年储国恩在纪念建军三十周年的一次征文中,第一次写下关于这次战斗的回忆文章,他用的标题为《斧头战》。当储国恩回想往事,写下这样一个的标题时,眼前应会是闪现出当年上下翻飞的斧头,胸中更会又一次涌起持斧大战侵略军的豪情。这样的豪情,正是敌后军民与日伪军战斗到底的信心来源之一吧。

通宝推:38楼208,青抗先,兰州人,p3p2p1,路人癸,njyd,dahuahua,菜菜丛,胡一刀,赫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