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的祖国,谁的祖国? -- 马前卒

共:💬258 🌺1992 🌵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新年好 你是对的 但各方的说法不一

不知道把福建水师算作南洋水师的一部分对不对?另一说是还有一个广东水师,这可能是台湾那边的提法,我真不知道“广东水师”究竟是啥概念来着。

海軍建設

鎮遠號鐵甲艦是當時北洋主力艦,也是亞洲少見的鐵甲巨艦,曾引起日本國民極大恐慌。

定遠號鐵甲艦是當時北洋主力艦,也是大清國北洋水師的旗艦,也是亞洲少見的鐵甲巨艦,曾引起日本國民極大恐慌。

平遠是福州船政局首次自行設計建造之全鋼甲軍艦,也是19世紀末中國造船工業的登峰之作。

福建水師旗艦揚武

廣東水師旗艦廣甲

洋務派派出大批官僚前往英、法、德、美等國採購軍事裝備,並成立了四支近代海軍——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與福建水師。其中北洋水師購買的「定遠」、「鎮遠」鐵甲艦號稱「遠東巨艦」是當時遠東噸位最大,火力最強的艦隻,並在旅順修建了新的軍事基地。

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去了哪?

(江苏省宜兴市汇文中学 何平 214205 13921313199)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有一框专门讲述了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其中提到了洋务运动“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10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对于北洋水师,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在后来甲午中日战争的威海战役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但是对于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学生们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现就这个问题作一简单的解释。

南洋水师又称南洋舰队或南洋海军,是清朝在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其中一支现代海军舰队,是由左宗棠督办,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于1875年正式建立的。南洋水师负责的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在上海和南京。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的时候,南洋水师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了,据史料记载约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约二万吨。但是由于清政府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因此南洋水师无论是吨位、装备、人员及实力皆与北洋水师相差甚远。之后到了1885年中法战争时,南洋水师曾派五艘军舰赴台支援,在海上与敌法舰九艘相遇。南洋舰队中三舰退避入港,另外二舰进入石浦湾后自沉。从此之后,南洋水师一蹶不振,清政府也一度长期停止建购新舰。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覆没后,南洋水师部份舰艇调防北洋。至1909年,南北两洋水师合并,改成立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南洋舰队就正式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福建水师,又叫福建船政水师,是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后的三大舰队之一,以福建的马尾作为军港。清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命沈葆桢总理船政事务,统管造船厂、前后学堂和水师营。在连续建造3艘军舰后,又委任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统领轮船,并制定《轮船训练章程》12条。同治十三年 (1874年),福州船政局拥有的舰船已初具规模,有万年青、湄云、福星、伏波、安澜、镇海、扬武、飞云、靖远、振威、济安、永保、琛航、大雅等14艘,主要由福州船政局建造又从国外购得海东云、长胜、建威3舰,共有17艘军舰。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诏令福建局轮船先行练成一军,福建水师正式宣布成立。到中法战争前,福建船政水师已经成为中国吨位最大的一支舰队。1884年7月,中法战争中,法国军舰开进马尾军港,并向福建水师突然袭击,李鸿章恐妨议和,不敢下令备战,结果福建水师仓猝应战,兵舰11艘、商船19艘,全部被击沉,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也未能恢复往日气象。

洋务运动中创建的这三支海军,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似乎也预示着洋务运动悲惨的结局。它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来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它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没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本文发表于《当代中学生报人教课标高三版》2008—2009下学期第4期

結局影響及原因

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現代銀行體系、現代郵政體系、新式教育(新學)、新式軍隊(滿清新軍)、新思想(共和)、鐵路、重工業(礦山鐵廠)等影響後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務往來、科學技術上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洋務運動時期建立的機構和系統今天還能見到,如:郵政系統、電信系統、鐵路系統、招商局、江南造船廠、交通銀行等均由晚清延續至今。

洋務運動維持三十多年,直到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敗給日本,其重點項目北洋鑑隊覆沒,洋務運動就此結束,最終失敗。李鴻章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

洋務運動的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缺乏完整的計劃、主事者識見不足、守舊人士的反對、官僚政風的敗壞等。 例如慈禧太后,挪用軍費起建頤和園,又極力阻撓洋務運動的發展。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指出,所謂「洋務」乃由於西方社會注重效率,與中國傳統社會習慣大相逕庭。每一件兵器的使用,都受到傳統文化、思想之約束,而這些都是在每一方面都受到影響。如開辦各類實業工廠,社會上需要有各類商業組織作配合,如零件、銀行、保險等等,但這些在十九世紀的中國都全付闕如;會計沒有完善的管理概念,使會計帳目不能有效核實;人事管制漫無標準,蓋因傳統文化欠缺現代人事管理思維。

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但也有一定成就,影響日後中國的發展。洋務派抵制商品輸出,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 中國在洋務運動其間引進西學,促進思想開放。而引入西方科技,則令中國開始現代化。期間創辦的同文館,培育不少人才,在外國留學的學生,習得技能,這些學生對西方科技有一定認識,他們對中國日後發展有莫大幫助。

[編輯] 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比較

中國(1861年)與日本(1867年)在1860年代均進行西化改革。中國的洋務運動是指1860年代初到甲午戰爭期間大約30 年當中,清朝的洋務派為「自強」、「求富」,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以達到富國強兵。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指1868 年至1890年期間,為了推翻德川幕府成立的天皇政權,在政治、軍事、文化各方面以西方為榜樣所進行的諸項改革。中國失敗而日本成功主要原因是中國改革不全面。

第一洋、務派和倒幕派對本國封建政權的立場不同。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等,他們是封建官僚,代表滿清政府。日本倒幕派打著王旗倒幕,謀求推翻幕府政權,尊王攘夷。洋務派談不上反封建,並效忠於清王朝,而日本的倒幕派則徹底推翻封建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

第二、洋務運動依賴洋人辦企業,導致企業難以發達。日本在人才引進和管理使用上,既大量引進,又大力培養本國人才。明治政府的這些做法,是落後國家爭取人才、技術自主自立的正確方法和道路。洋務運動的技術卻是事事仰賴於外國侵略者。洋務派引進人才和技術,主要是通過鴉片戰爭中的侵華軍事人員,洋人政府官員和資本家。這類洋員大多數並不真懂技術,所售賣的器械和設備,多為過時和落後之物。再加上許多洋人並不願中國富強起來,利用中國官員不懂技術進行敲詐,謀取私利,使洋務運動註定失敗。

第三、中國只注重軍事改革,並沒有大力發展工業或改革政治制度和傳統文化。日本則相反,日本進行的「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等近代化事業,都從西方引進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制度,這導致中國軍事雖然不會比日本差,但是最終被日本擊敗。

第四、中國洋務運動無法獲得太多人的支持,朝中的重要官員如倭仁等保守派,對洋務運動採取仇視的態度,使洋務運動進行得十分困難。日本的明治維新的倒幕派是一支以資本家、商人、新興地主、大名和武士等組成,勢力強大,再加上打著支持天皇的口號,獲得國家領導層的支持,使明治維新改革得更加順利。

[編輯] 運動結果

中日1894年甲午戰爭前,中國與日本面臨的情況幾乎是一樣的。隨著西方列強的全面侵略,在中國,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之役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使中國主權喪失,大量賠款、割地和領土被瓜分。日本,1853年以後的被迫開關,《日美親善條約》、《日美友好通商條約》之類的不平等條約隨之訂立。日本面臨越多不平等條約,就越是激起民族主義,渴望通過改革和軍事侵略來達到富國強兵,以廢除不平等條約。

中國則恰恰相反,人民在經歷兩次的鴉片戰爭後,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心理受到重重打擊。因此,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決策階層的心理素質低落是導致中敗日勝局面產生的關鍵因素之一。此外,由於中國國土遼闊,各地對外來劇烈刺激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國土狹長的日本,則可以較快的凝聚起來。在宗教方面,中國的儒教也阻礙了社會的變革,以致二十餘年後爆發了五四運動。

《辞海》【南洋水师】1888 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编成北洋海军时,将广东、福建、台湾、上海的军舰划归南洋大臣统辖,称南洋水师。仅有镜清、南琛等中小型舰船八艘。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在威海工(今山东威海市)覆没后,南洋水师分编为长江舰队和远洋舰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