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疑问】宋襄公为什么是春秋五霸之一? -- ahjay

共:💬10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门官歼焉”

战争经过,师弟都知道,不必细说,总之一战下来,老宋损失惨重。尤其是《左传》中那句“门官歼焉”非常说明问题,它是说宋国精锐的禁卫军全被歼灭,损失惨重。春秋时代车战的配置,以及车兵步兵如何协同作战,这个坛子里有少行家,就不用我多说了。总之,那时车上的甲士全为贵族,且受过严格训练。春秋时代贵族子弟都要求能文能武,孔子的老爸叔梁纥就有双手托起城门,将关在门内的军队放出的记录,那时就连国君,也经常亲自上战场作战,所以才有晋秦韩之战晋惠公被俘、晋齐鞍之战齐顷公差点被俘的记录。那时贵族都要学习车战技能,孔门六艺中的射、御,就是车战技能,孔子本人能教这个,自己也应是个高手,“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列子?说符》),孔子自己也对门徒说:“吾何执,吾执射乎,吾执御。”(《论语?子罕》)这射和御并不是寻常的射箭驾车,照《周礼》的说法,要求严格到五射五驭,我看到的今人张达对它们的解释是,五射,“拉弓满到前手食指前只露出箭头;双臂舒展到与箭平行,稳定到可以放置水杯;弓身弯曲好似一口井;后手夹四支箭,依次连续射出;射出的箭不走抛物线,从下巴底下直穿敌人咽喉。这些要求针对的可不是弓兵,而是站在奔驰颠簸战车上的车兵。”五驭:“即无论车速快慢,车铃要节奏分明;走在河边弯曲小路,车不能落水;通过有国君标志的地方,要从容致敬;在蜿蜒的道路上,要使四马合作默契,车身转弯流畅;田猎中能将鸟兽驱赶到车左面,供左侧战斗员射猎。”故车兵可说是一国战斗力之精华,而宋襄公军中的门官,照杨伯峻的解释即门子,也就是卿大夫的嫡子,这种身份的武士,多充当近卫军,更是一国武士精华中的精华,而竟于此战中被楚军全数歼灭,损失实在惨重,所以,《左传》才要特别写上这一句。

战争总结

(下面的总结,不是偶总结的,是偶当初古代汉语课上为了讲这一战,查了几种书后录成讲义的,现在也懒得再重新翻核一遍书找出这些文字的出处,总之,师弟知道这些总结多不是我的,是别人的,但我认为很有道理就行。)

处于有利态势的宋军,因襄公拘守陈旧战法而惨败,陈旧的贵族武士作战的传统,被新兴的战争思想击败。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 ,且讲求贵族武士的风度。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时,由于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它已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实在是不可避免的。宋国的公孙固等人头脑就比较清醒,他们关于乘楚军半渡泓水而击的方略和乘楚军“济而未成列而击”的建议,体现了“兵者,诡道”、“攻其无备”的进步作战思想,从而为后世兵家所借鉴运用。如孙子(《孙子兵法?行军篇》)就把“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定为“处水上之军”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尽管这一战规模,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八百场战役中算不了什么,在和后来历朝历代的大战比,似乎更象是小儿科,但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影响深远,有人写《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一书,第六战就是泓水之战。

经此一战,宋国图霸即告破灭,次年春,齐伐宋,夏,襄公病死。再次年,宋成公朝见楚王,屈服于楚。楚国由此控制了河水流域许多中小国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