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帖]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 响水湾

共:💬96 🌺4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天原化工厂解放前就是个电盐碱氯的小作坊,解放后才牛起来的

上海天原化工厂

解放前就是个电盐碱氯的小作坊(蔚为大观

1949年上海解放时,年产烧碱700吨,有职工160人。

在解放后黑暗的岁月里(其成长与壮大均与前三十年无关

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员接管原资源委员会股权,天原电化厂成为公私合营企业,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同年8月撤销浦东江南厂,人员和设备并入天原厂。1952年天原、天利两厂管理机构合并。

1958年天原厂隶属上海市化学原料工业公司。同年,在厂西侧征地兴建聚氯乙烯车间,东区厂本部新建氯磺酸车间。1959年征地60公顷兴建吴泾分厂,11月从天原厂划出,改名上海电化厂。

1960年天原厂改属上海市化工局管辖。1980年毗邻的上海石粉厂有2.60万平方米土地和600余名职工划入天原厂。

1957年与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合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天原-12型立式隔膜电解槽,当年安装84台。次年制成天原-16型,并在全国推广应用。1960年推出天原-32型,单台生产能力比爱伦摩尔式电槽提高10倍,每生产1吨烧碱节电500千瓦小时。隔膜电解槽的试制成功是我国氯碱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列入1958年的重大科技成果,受到国务院的表彰。1973年,在桃浦化工厂小试的基础上,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工业化金属阳极电槽。次年第一批46台投入生产,其单台生产能力比石墨阳极电槽提高1倍,电槽使用周期延长10倍,每生产1吨烧碱节电250千瓦小时。金属阳极电解槽的试制成功,标志着国内氯碱工业技术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50年代二效蒸发改为三效蒸发,每吨液碱蒸汽消耗量节约45%,后又改为连续蒸发。盐水由间歇澄清改为连续澄清,建成一只容量63立方米的斜板澄清桶,使化盐能力扩大2.4倍。70年代,联合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氯气透平压缩机,输送氯气能力比原300型纳氏泵提高10倍。聚氯乙烯聚合温度采用大流量低温差冷却程序控制新工艺,聚合采用真空汽提装置。

改开后进一步发展:

1984年建成1000吨/年离子膜法高纯碱中试装置,填补国内空白。

1981年,采用国产第一套6万安/300伏户外大型变电、整流、调压的“三合一”整流装置,年节电397万千瓦小时。1981年以后共投资2235.8万元,实施9个主要项目,年节约标准煤7702吨。1988年成为国家一级节能企业。 1970年以来,三废治理先后投资1280万元,建成39套装置。废水处理率92.10%,废气、废渣处理率均达100%。70年代作为化工系统代表,三次派员出国参加国际环保会议。

80年代中期,先后从日本引进万吨离子膜制烧碱生产装置和万吨聚氯乙烯糊树脂生产装置,分别于1986年、1989年建成投产。从加拿大引进5000吨高效漂粉精生产装置,1990年进入试生产阶段。

俺化工的不懂,但是会网上搜索,有基本的化学常识和认知能力。俺只是觉得,楼主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企业的历史如此一团浆糊,“随口说说”,“没有精力一个一个分析”(所以连自己熟悉的领域也不分析),就能得出“所以其成长与壮大均与前三十年无关”,连俺这样非业内人士都说不服哄不倒,还打算“抛砖引玉,请教方家”, “这在以理工生为主的西河,是极不严肃的”。

原文照抄如下:

老是看到西河有人说,前三十年建立了中国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又有说,苏联援建了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但都是随口说说,没有一个人作过定量的分析,听的人也惯以为是,这在以理工生为主的西河,是极不严肃的.

查统计资料,现在大约有500多种工业门类,他们每一类是什么时候开创的,什么时候壮大的,认真调查一下,结论可能出乎很多人意外.

以我从事的化工为例,民国时期已蔚为大观,我毕业实习的上海天原化工厂,就建于民国,实习当时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电化厂,而化工行业的兴旺发达,是改革开放后,进入世界前列,所以其成长与壮大均与前三十年无关.

没有精力一个一个分析,特抛砖引玉,请教方家.

通宝推:西瓜子,一无所之,遥远天空,分瓜,yaquan,大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