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游踪琐忆之一——旅游与开发 -- 铁骑边塞

共:💬29 🌺1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游踪琐忆——旅游开发续六(原生态与商业化)

人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界演化亿万年的产物。从纯粹依赖自然界生存到对自然界加以改造,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标志着人类真正与其它灵长类动物区别,完成了自然界被动接受者到主动改变者的角色转换,人从此开始了稳定的生活。随着人口的增长,在人口压力下,住民不断开拓新的生存环境,富庶的平原容纳不下,迁徙到山区湖泊,迁徙到一切可以种植畜牧的地方。汶川地震,县城成为废墟,只能就地建新城,无他,因为那片区域再也找不出三平方公里的平坦土地。迁出不行吗?理论上行,现实行不通,君不见三峡库区移民集举国之力分散安置到全国,是在原本拥挤的地方作为政治任务硬性强塞,产生诸多遗留问题多年未决。

这就是说人类在其自身发展中,始终处于土地稀有和不足状态,欧洲航海大发现后,通过对外殖民,解决了人口过剩问题。我国近代以来落后了屡遭侵略,共和国建立后我们奋起直追,从绝对数上算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可被人口众多一平均,无论是土地、水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之间始终是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紧张对立的高度矛盾现象。为减少人均资源拥有量的急剧下降,为快速发展经济,刀子不得不狠狠的下在人口头上,以致有世界最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且上升到国策的高度。

原始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掠夺完成了血腥积累,当代资本主义对世界的掠夺是通过全球化,资本金融和技术的触角深入世界每一个角落。伴随着交通通讯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人也的商品化了,商业宣传对人的侵蚀和支配,人成为商品世界和金钱的自觉奴隶,为物欲役使。这种无处不在的对人的独立自由精神的吞噬谓之工商业文明,每个人都成为资本统治、工商业利润和物资消费糜烂信息的可悲俘虏。如果同“愿作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比,不知你更愿意选择前者还是后者。没有第三条道路,因为客观现实摆这里,社会的法则如此,否者无法生存于世。如果你不满于现实社会环境,对之加以改变,小打小闹无处着手,大的变革需要力量。你想变革就需要找到力量源泉,成为力量的一部分,实际上自觉选择了愿作革命一块砖,一块有独立思想的革命的砖。

绕远了,回过头继续说我国人口和环境问题。众多的人口,人人都有改善生活的迫切愿望,这个愿望的实现不得不依赖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依赖于源源不断的巨大资源供给,交通、能源动力、矿产品、农产品每一种的需求都极其旺盛庞大。还是说当年去四川米亚罗和黑水,几乎整个阿坝州到处都在修电站,对原有环境的改变是肯定的,很是惋惜。惋惜的不光有四川,更早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去三峡,三峡的雄伟壮丽不能不感叹造化的鬼斧神工,巫山娟秀幽深的小三峡中,举目两岸悬崖霹雳千刃,悬崖上一排排方形孔洞留下古栈道的遗踪。巫山秭归老县城就在江边码头之上,长长地青石板路踏磨的光滑锃亮,承接着千年的踪迹,两边木板门店铺进出过多少水陆商贾,以致铺面门框触手之处累累凹陷。一条江河是一条持续的生命,耸立的大坝将一个个激越的生命腰斩,无数人文遗迹带着远古的气息葬身水底。悲秋春思对忙于生活的人是一种无聊和奢侈一样,感叹于江河的迤逦壮美,解决不了两岸每年困顿于汛期洪水的灾民,无助于需要电力动力的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高峡出平湖”,千岛湖不就是人工杰作,修新安江水电站修出的著名风景区。

资本主义触须有暂时伸展不到的地方,基本是比较闭塞自给自足型的地方,远离大城市交通线原先不易生存的地方,在大山的深处过着田园牧歌生活,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先去者见了不由赞叹“好一幅原生态”,用镜头和生花妙笔展现给世人,她的美一旦外泄,再也不会“养在深山人不知”。旅游规划资金等纷至沓来,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如雨后春笋遍地冒出,羊肠小径变为通衢大道。原生态给商业化了,因此“摄影师和探险者被称为自然环境的破坏者”,纯以自然风光著名者如“九寨沟”,这种商业化我举双手赞成。如此美的地方保护好景区内的生态环境,在景区外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让所有有条件的人一窥她的丰润,享受视觉盛宴,并给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为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大量就业出大力,百利无一蔽。至于像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和太湖周围江南六镇这些地方,主要靠历史建筑闻达,存在一个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新建设与旧建筑的协调,我想这方面在全世界都有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先例,只要认真负责的去做都能够慢慢做好。

最难的是那些依靠独特民族习俗胜出的地方,是非物资遗产,那些都是活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与那时代物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新的物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文化生活相应随之改变,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旧的文化形态消失的过程伴随着新的文化形态的成长。我们过着现代生活享受着现代性带来的种种便利,没有理由要求一时由于交通等诸多原因没发展起来的地方继续过原始生活。何况社会的流动性已经使大量的年轻人跑出大山,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无论绵延多少千年的文化习俗,一旦出现断代也就意味着开始消亡。拯救她保护她的办法恰恰是开发她,让那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致落后于其它地区,要留得住人,尤其是年轻人(老年人你让他跑他也不愿跑了),他们承担着传承文化传承民族习俗的重责。所以这种开发绝不能是那种唯利是图的商业性开发,是以政府主导,将其独特文化习俗等非物质遗产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结合,旅游开发统筹规划,合理兼顾。主导思想更不能是“金钱第一”,责任义务和道德为思想主导,在这里资本顶多只能起拾遗补缺的作用,并且不能与主导价值观相对立,这样的话有人会说:“如此苛刻的条件,资本才不会青睐这里”。它不来正好,应该抱有我们还不稀罕它的态度,正如主席所说“人要有一点精神”。有勤劳智慧创造出这些文化艺术的人民,只要政府有长远眼光,脚踏实地的去干事,靠现有的资源完全可以将开发和保护完美的结合。并成为以后的主要经济支柱,成为环保节能人性温暖的经济。

山东曲阜靠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及其衍生品,不就是吃的历史文化。像黔东南这类地方,集自然风光人文遗产于一体,只要自己有志气,政府认识到位给与大力支持,完全可以发扬光大,将自己的家乡建设的胜过一切现代城市。因为他不是城市那种冰冷的利害得失计较,处处防范的患得患失,这里有自然和人的和睦共处水乳交融,人和人之间的坦诚真挚处处充满浓郁亲情的原生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