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饥饿与骄傲:战后的英国,(1),民主的炸弹

民主的炸弹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深切的希望与恐惧往往在我们熟睡时拿起武器,在我们醒来时发动进攻。1945年7月26日的早晨丘吉尔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据他说当他起床后发现自己与保守党在大选中失利时“感觉就像被人捅了一刀”。这次的选票从世界各地的战场运回英国耽误了不少时间。没人能想到战时领袖也会丧失权力。大多数工党领导人都认为他还会回来。同样相信这一点的还有消息灵通的股市评论员,人脉发达的工会老板,观点鲜明的报社,还有向华盛顿与莫斯科源源不断发送最新情报的外交观察家们。丘吉尔此刻正处于个人成就的巅峰,他在阳台上挥手的形象比国王和皇室还要引人注目。英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场战争胜利在个人层面上与一位平民领袖联系得如此紧密——无论是大小皮特父子,全盛时期的迪斯雷利,还是劳合.乔治都无法在人格魅力上与广播时代的丘吉尔相比。诚然,1945年的大选十分不同寻常,在这次大选中解散的议会早在三十年代中期就成立了——9年6个月20天,英国有史以来最长寿的议会,其中满是不谙党派间近身肉搏的老人。丘吉尔很希望这届议会能再支撑一段时间,至少到日本投降为止。他从来对党务不太上心,此刻他正琢磨着成立联合政府。但是工党坚持举行大选。没人知道结果会如何:各个选区全都是一片狼藉,根本做不到精确投票。此外人们也无法精确统计选民人数,只能通过口粮配给簿上的记录估计个大概,结果很多人都因为文书工作的失误而无法投票,其中就包括丘吉尔本人。

只要是对时事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把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猜个大概。战争期间,英国本土兴起了一股宗教社会主义的风潮。海外正在流血不止之时,英国国内很多人都下定了几乎是乌托邦式的决心要打造一个更为基督化的国家。早在1940年,伟大的战时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坦普尔就号召“废除财富上的极端不平等”。更有甚者,他手下的教士会和公有制牧师会还宣称工业私有化“与上帝之道相悖”。在军队当中,陆军新闻局带头进行了关于战后英国走向的大讨论,组织者是一位左倾教育家W.E.威廉斯。保守派的军官们很不喜欢发放到军队里的传单的口吻,他们指责威廉斯“用煽动性的语言窒息了军队”。有一位将军当着部队的面烧掉了10000多份传单,警告称这是“明目张胆的叛国之举”*1*。直到今天许多保守党都相信1945年的失利源自部队当中的社会主义宣传。其实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法定最低投票年龄是21岁,这一来许多最容易受影响的部队就被排除在外了。而且总共3300万张选票当中只有200万来自部队。

真正的变化发生在平民当中。人们迫切地期待一个全新的开始,当时几位连任议员的死亡导致议会中出现了空缺,在随之而来的递补选举中托利党竞选人接连失利。(共计22名议员在战斗中牺牲,除一人外均为保守党)在艾塞克斯的马尔登,左翼新闻记者汤姆.德赖伯格(1)以独立参选人的身份赢得了选举。在1943年,由普利斯特利和理查德.阿克兰共同创始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运动的成员们在英格兰各地不断取得选举胜利。在当年4月,不列颠之战飞行员约翰.莱武希德赢得了柴郡的席位,休.劳森赢得了约克郡戴尔斯的斯基普顿席位。最引人注目的是,1945年4月在一贯倾向托利党的切姆斯福德,战前的反战主义者,后来参与轰炸德国的皇家空军飞行员欧内斯特.米灵顿中校击败了保守党的候选人。米灵顿是共同富裕运动的支持者,在地方教区牧师的支持下,他发动了一场咄咄逼人的运动,他在市中心悬挂了条幅,上面的标语很好地概括运动的主旨:“基督与丘吉尔之间必有一战”。总之,1945年的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克伦威尔的气息。

工党在黑潭市的一个炎热下午举行的党代会上打响了选战的第一枪,与会代表的青春年少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在场的有身着军装,头戴贝雷帽的丹尼斯.希利,他刚刚从意大利前线赶回来,一回来就向欢呼的听众们不遗余力地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就他看来,欧洲各地的上流阶级全都是些“自私,堕落,放荡,颓废”的人渣。罗伊.金肯斯战时曾在布莱切利庄园参与过破译德国密码,此刻他也在场,一个瘦长而衣着整洁的士兵。甚至还有一位信奉社会主义的海军少将。工党的宣言行文流畅洒脱,又有大量富有感染力的海报为呼应,1200万份传单与众多义工为后援。文中流传最广的章节很难令人惊讶。文中呼吁一个更公平,规划更合理的国家,战争结束前联合政府的表现说明这样的国家完全可以实现。全国只有一小部分报纸支持工党。除了《每日镜报》及其下属的《每日先驱报》之外,发行量最大的几家报纸都倾向于托利党,而《曼城卫报》与《新闻记录报》这两家高端左翼报纸支持的是毫无胜算的自由党。全国各地的工党支持者组成也是千差万别。艾德礼坐着他那辆标准型小车到处赶场,一天做8场演讲,每场至多20分钟。有些地方听众保持着沉默,还有些地方人如潮涌,不光听还与他争论。在伯明翰,罗伊.金肯斯看到“暮光中一片仰面的人海,人们的表情混杂着疲惫,希望,以及难以名状的疑虑。一片由疲惫而期待着希望的面孔组成的海洋,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恰当的措辞。”*2*

通宝推:西瓜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