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广岛与凯恩斯:人智有穷

今天人们公认1945至1950年的工党政府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府之一。这些赞誉一部分名至实归。医疗与福利体系得到了改革,经济部门得到了国有化,一系列的外部冲击也得到了相对妥善的应对。但是如果说工党政府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化的英联邦,彻底革新价值观并由新人来掌权——即发动一场社会革命——那么他们失败了。艾德礼政府并没能动摇英国的阶级体系,也没能像许多左派热切期望的那样疏远华盛顿,这些左派认为工党政府更容易和莫斯科搞好关系,理由是“左派之间好说话”。工党政府希望英国能够保持自由与独立,在大西洋彼岸的资本主义强权与吞并了大半个欧洲的共产主义强权之间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但是艾德礼时期英国还是彻底倒向了美国一边。美国的军事实力称霸全球,其象征就是英国曾参与研制但此刻却不得分享的原子弹。垂死的大英帝国如此虚弱,她的国际角色也将急剧缩水。艾德礼领会到这一点的时间比他所有的同事都早。

英国视而不见地冲进了一个新世界,周身上下还是一派陈旧的十九世纪帝国主义作风。美国人正忙着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抢占着一片片战败国或大伤元气的国家遗留在身后的空白市场。苏联也在打造着自己的政治帝国,资助各地的独裁者并伺机挑起正面冲突。这两个新兴帝国大不相同。美利坚帝国身着便装,口称自由平等。如果不看他们正在亚洲参与战争以及对若干残暴的南美政权大加扶持,那这些词语倒也不算空洞——不过要说在全球范围内这些都只是特例,那上述地区未免有点偏大。与此同时,莫斯科正在以工人阶级与历史的名义加紧迫害与逮捕,眼角余光还留心着在毛的铁腕统治下战意日盛的中国,后者正打算与其争夺对第三世界的领导权。在这些新兴帝国的夹缝当中,虫蛀尘封的国王排场,区区几艘战列舰以及寥寥几位身着灯笼裤的殖民地总督实在是摆不上台面。

英国自1945年至今面临着同一窘境,一目了然但却丝毫无解。如果你给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巨人当跟班,从国防到情报再到各项条约都与其锁死在一起,那你要如何保持独立与自尊?偶尔英国对华盛顿也有着切实的影响力,比如工党政府与美国商谈成立北约的时候,再比如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撒切尔也曾给老布什打气助威。而在大多数时候,她的依附性往往令人面红耳赤,往大处说有苏伊士运河事件,往小处说有美方对共享伊拉克情报的回绝。但是尽管如此,当美国这样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结成了领导与同盟的双重关系,而且其自身的国家利益还与其盟国发生了冲突,那么摩擦依然不可避免。其结果就是白厅外交部的周期性反美情绪发作。反美情绪一直是英国当权者的难言之隐。在公开场合,前仆后继的外交大臣们与各级官僚们信誓旦旦地宣称英国“正与高出自身一个重量级的拳手同台竞技”并且一再重申丘吉尔全力促成的“美英特殊关系”多么事关重大。在工作当中,这意味着与五角大楼和CIA共享情报,两国核战略的相互交织,英国土地上的大型美军军事基地,将英国军事基地租借给美国,以及在美国总统面前摆出一副更像受聘顾问而非独立盟友的身段。

英国采取依附政策还有其他原因。此刻的国家破败不堪,艾德礼政府时间极为有限。新政府成立不过两周之后英国在军事与经济两方面的虚弱就携手一并暴露了出来。1945年8月14日,广岛核爆后8日,长崎核爆后5日,日本宣布投降。一周之后,杜鲁门总统大笔一挥,终止了同英国及其他各国的战时租借法案。租借法案自1941年生效,允许美国向与德日两国作战的任何国家出借、出售、出租或赠与该国需要的任何物资。英国是租借法案的最大受惠国。战时英国共花费了相当于500亿英镑的财物,其中300亿来自租借法案。这条援助管道对英国来说早已不可或缺,而且不仅仅在战场上如此。战时英国口粮的五分之一来自美国。现在管道一下子截断了,正在使用的物资也上了账单。这可谓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戒断疗法。杜鲁门严格遵守美国法律,没有提醒各个盟国就终止了租借法案,而且似乎对这一举措的影响也毫无认识。

艾德礼的新政府立即受到了冲击。英国手头的美元已经所剩无几,眼下也没有什么来钱的门路。经济摇摇欲坠,出口额只有战前的五分之一,但非军事进口却比1938年翻了五番。套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英国已经沦为了“美国的带刀侍卫,仰仗其鼻息来谋求生计。”全面战争已经摧毁了英国经济百年来繁荣发展的基础。战时的美国的确十分大方,但是英国为了与德国作战付出了更大的努力,而德国的胜利也意味着对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威胁。研究战时经济的官方历史学家们谈到战后的晦暗岁月时往往会流露出个人感情:“这场战争名义上是同盟国群策群力,实际上英国却承担了与其自身能力不相称的牺牲,以至于威胁到了国民经济的存废。”*4*

杜鲁门在回忆录当中说道签署终结租借法案给他的教训是:“以后签署文件之前一定要问清楚文件内容。”但是这一行为给英国带来的危机在许多方面都符合美国利益。当是时,胜利欢呼依然回响不歇,电影院里放的都是爱国主义主旋律,对未来的悲观主义对大多数人来说十分不合时宜,就像在思想上叛国一样。再怎么说英国也是——套用1945年工党竞选宣言里的说法——“科学家与技术人员的国度,无线电定位(雷达)、推进式火箭、青霉素与活动式码头的诞生地”,大英帝国的版图主体依然完好,英国占领了德国与意大利的大片土地,英国领导人正与新兴大国平起平坐,一道指点江山,改造世界。

康瑞利.伯内特则毫不客气地指出:战后英国人“在心理层面上是战胜国的国民,但在物质层面上则或多或少地接近战败国的国民”。*5*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白厅得到了越发广泛的认可,因为他们有统计数据。1945年夏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告诉艾德礼这个国家“基本上已经破产,人们寄予希望的经济基础荡然无存。”

艾德礼政府赶紧将这位世界闻名的经济学家送到华盛顿求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对英国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下一个十年里英国参与的任何一场战争。凯恩斯可能不是上门乞讨的最佳人选。他对自己的口才过于自信,甚至到了有些傲慢的程度。布卢姆茨伯里派(1)的知识分子都有这个毛病。临行前他对艾德礼打下保票说他准能从美国人那里搞到6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这笔钱对于当时的联邦储备来说并非小数。一到华盛顿,一道由保守派银行家组成的棘手防线就摆在了他的面前,防线后面还有民意作为支持,当时60%的美国民众反对向英国贷款,更别说捐款了。凯恩斯花样百出,唇枪舌剑,冷嘲热讽,无所不用其极。一位美国银行家说道:“这人太聪明了,他说的话我们美国人不能听……谁能相信这种人?他就是个上门卖货的。鬼才相信他。”凯恩斯坐着前往加拿大的军舰来到美国,抵达时正在生病,负责与他谈判的人是一位电线杆身材的德州棉纺厂主威廉.克莱顿与前职业篮球运动员弗莱德.文森律师。哈利法克斯勋爵把他安顿在华盛顿饭店之后,凯恩斯和这两个人整整纠缠了四个月,软硬兼施,连抓带啃。凯恩斯的传记作家谈到这次马拉松谈判时说:“肯塔基的律师与布卢姆茨伯里派的知识分子绝对是鸡同鸭讲——文森与克莱顿根本说不过凯恩斯,但是他们却总能占上风。这就是所谓脑袋瓜与狼牙棒之间的较量。”*6*

伦敦对谈判可能取得的成果抱有完全不切实际的空想。艾德礼的内阁拒绝了美国最初几次提议,等着坐地涨价。凯恩斯当时要依靠冰袋与阿米妥钠胶囊才不至于在秋老虎的淫威之下被心脏病搞垮。此前的信心膨胀搞得他进退两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此刻他正“身处地狱当中”。问题的核心在于美国人既不相信也不关心英国究竟破落到了怎样的程度。华盛顿的当权者或许对不久前两国协力战斗的情景还心怀感念,但是在世界新秩序的问题上则完全是公事公办的态度。游戏双方实力悬殊,每每英国回绝美国的提案之后下一份提案只会更苛刻。愤怒的凯恩斯在与母亲的通信中说:“他们对我们没有恶意,但他们的心胸太狭窄,眼界太底下,知识太贫乏,固执太彻底,法律条文太坑人。希望我以后再也不用拿着这么一手烂牌求人办事……我已经开始体力透支了。”*7*

尽管这番劳苦很可能促成了凯恩斯于次年年初的死亡,但是他一心期待的60亿美元赠款或者无息贷款还是缩水成了37亿5千万为期50年利息2%的贷款。此外,美国人还要求在贷款开始一年后美元与英镑要自由兑换,这样一来伦敦最后一道保护屏障也不复存在了。随着英国同意加入华盛顿主导的世界金融新体系,英国从此完全落在了美国的经济控制之下。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美国将大举接管当年英国分部在世界各地的市场。直到此刻这个国家才看清事实真相,敦刻尔克与新加坡沦陷也不过就是这种效果。这笔贷款直到2006年才正式付清,此时布莱尔入主唐宁街10号已经有几天了。英国战后历史的一部分就此尘埃落定。这个新金融体系意味着未来的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从艾德礼到艾登,再到麦克米伦,威尔逊与卡拉汉都未免此劫。英国疲软的经济意味着一旦有风吹草动全球尤其是美国都会立刻抛售英镑,导致英国通货膨胀以及投资暴跌。这个国家从未真正意识到危机的严重程度及其长期后果。英国政府本来可以向人民阐明国家面临着多么严峻的形势,但是他们没有。

(1)布卢姆茨伯里派是一个英国艺术家和学者的团体,从1905年左右直到二战期间,这个团体都一直存在。此团体开始时为剑桥大学新近的毕业生提供一个与亲朋相聚的场所。 而相聚地点又主要设在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地区(在一战前这里更是唯一的相聚点)。 虽然这个团体主要以文学的头衔而著名(弗吉利亚伍尔夫是最广为人知的代表者),它的拥护者却活跃于几个不同的领域,包括艺术界、艺评界以及学术界。 这个团体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http://baike.baidu.com/view/4288436.htm

通宝推:抱朴仙人,曾自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