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夏令营中的较量》 -- 白色潜水艇

共:💬173 🌺983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呵呵,这我无法回答你

我也是理工科,我用理工科的方式来回答你:

1,刨去这个故事,对我文中的观点没有实质影响,因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影响观点表达

2,这个无法统计,即使有人做这样的调查,有多少人愿意直面内心深处的隐痛,又有多少人能确认自己目标的完成度?成才的标准是什么?

既然你提到读者体,我想深入探讨一下。读者体为什么有市场?我想原因是因为人总有懦弱的一面。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孩子,渴望别人的理解,渴望抚慰。读者体就是将这种需求放大了,并刻意营造了这么一种氛围,让人的情绪可以尽情发泄。就像你读了这个故事,也承认有心动的感觉,这就是“与我心有戚戚焉”。

我也曾跟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探讨过(这个是真的,第一手资料):为什么历史上有很多成功者,功成名就后多年,仍对当年的某一件小事,或是很久远的伤痛难以释怀?(这也有很多例证,不用我列举了)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创伤)没有得到修复。我想说的是,这种创伤,很多时候来源于至亲的人。就像这位严父,设身处地想一想,当一个孩童使劲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博取父亲的一声赞扬的时候,他心中无疑竖起了这样的信念:“只有我做的好,爸爸才会爱我。”而当他费劲心机也难以获得这种肯定时,他心中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原来我是不值得爱的。”这样的人,往往将来会成为工作狂,会不顾一切得到别人的肯定,让自己疲惫不堪。这种孩童式的固执,在成为前进动力的同时,往往让人忽略了它背后的辛酸。

当然,理工科也许难以理解这种思路。心理学的所有名堂,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理由:“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这是心理学于其他科学的根本不同。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推荐你去看一本书:《现在全明白了》。从中你可以找到与上文类似的故事。另外说一句,理工科积极乐观的实证精神是我一直欣赏并汲取的重要心灵动力之一,谢谢你的较真

  威廉·斯托克顿博士写出了这本重要的临床著作——《“现在全明白了!”》。在书中他探讨了“心灵”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包括“心灵的”身和心的丰富连结。他的文笔清晰朴实,避免了把生物学和精神动力学简单化,而中肯地提出反对那种被营利机构大力推动的、把精神科医生转变为开药者、把精神病学转变成以药物治疗为主的行业的趋势。他借助扣人心弦的临床描述,把药物治疗诠释为“……一无论如何精确设计……”都不能“解决情绪冲突——这种冲突会削弱富有成效的人所应有的决断力和行为能力”。   斯托克顿博士是位具有丰富经验的成熟的临床工作者,他把心理治疗工作描述为来访者和心理/医生双方的创造性努力——这种努力充满勇气并有治愈效能,他称之为“自我认识”或“自我理解”治疗。通过如此描述,他放弃了精神分析的某些消极因素,而保留了其历经考验的正面积极的要素。   他在书中呈献的个案描绘出自我理解的动态过程,强调了知性及情绪学习两者的重要性。这种具有丰富复杂情境的陈述方式,在现代精神病学的著述中是极为罕见的,对于大批希望磨练心理治疗技能的住院医师及其同行们来说,这本书也将会被证明是极有趣味、极有价值的。它可与舞蹈家或作家的作品一样媲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