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泰西英雄传 -- 丁男

共:💬187 🌺228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32)潘溪渡夺炮

1940年冬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冀鲁豫边区、鲁西地区的敌、我斗争形势急剧变化--日本军队已经打通津浦、平汉几条铁路,处在华北中心的冀鲁豫平原,已经形成一个坚强的抗日根据地。日寇和伪军无时无刻在梦想把八路军的活动范围压缩到最小,使之难以生存。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即是在根据地范围内建立大小据点,让其处在十分严密的分割包围之中。

所谓“据点”,即以少量日伪军驻守的砖木结构的碉堡式炮楼。这种炮楼并非铜墙铁壁,不过是外壕、鹿砦围护下的单砖墙两层或三层楼的一种防御体系。敌人凭借这种十里一碉、五里一堡的连锁式防御体系,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白天,敌人可以从枪孔和楼顶监视外界行动,一旦本部进攻,又可以利用炮楼固守待援。本部当时的武器装备条件不易将其打开,强攻则会遭受较大的伤亡。因此,其时的敌我斗争焦点是--敌人设据点,本部拔据点。拔据点也叫做“拔钉子”。这就是平原根据地1940--1944年除敌人大规模集结兵力的“扫荡”和本部反“扫荡”之外的主要斗争形式。然而,要拔据点(打炮楼),以当时本部的武器装备条件,只能是偷袭加强攻,乘敌不备、一举冲过外壕,树起云梯,爬上碉堡,向枪孔塞炸药,投手榴弹,或用炸药炸毁墙壁,打开缺口,冲入碉堡,运用这种手段攻击敌人,取得了不少胜利。那是依靠战士英勇果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伪军士气低落、兵无斗志,或者利用内线关系炸开城门得来的。若论进攻力量,本部则存在不小困难。敌人有恃无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欺侮对方没有炮。因此,斗争任务要求部队要有炮,特别是要有大炮!

1941年元旦前夕,鲁西军区政委苏振华和政治部主任曾思玉一起来到7团,向他们祝贺新年,同时检查一段时期以来部队冬季整训的成果。

7团来自井冈山的老红军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5团,前身是红4军第28团,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多次说到过的那支部队。朱德、林彪、谭震林、罗瑞卿等首长都曾带过这个团。1933年整编后的第2师第5团,曾在中央苏区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红五团”光荣称号。当时周恩来亲自宣读授奖命令,并说“模范红五团”是全军的模范。抗日战争爆发后,第5团编入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在平型关大战中,这支部队显示了它的英雄气概,号称“猛子连长”的第5连连长曾宪生壮烈牺牲。5连指导员杨俊生身负重伤,坚持指挥战斗,率领全连向来势汹汹的日军坂垣师团第21旅团英勇冲杀,用手榴弹炸毁了敌20多辆汽车,并白刃格斗数小时,把躲进车下和藏在窑洞中顽抗的敌兵全部消灭,取得巨大的胜利。该连荣获343旅授予的“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荣誉称号。之后,第685团第2营第5、6、7、8连在曾国华同志带领下,从晋北转战到冀西,又从冀西挺进到冀南,协同兄弟部队消灭了南宫一带的反动武装组织六离会。不久,东进到津浦铁路以东、渤海岸边的冀鲁边区,在天津以南、济南以北的大片国土上,与当时司令多如牛毛的灰色武装以及日、伪军进行艰苦的战斗,壮大了队伍,开创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日寇和汉奸的嚣张气焰,揭穿了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等人的真面目。由于环境的变化,主力部队在萧华、曾国华、符竹庭等同志带领下,从冀鲁边转战到鲁西--部队整编为教3旅第7团,团长刘正,政委杨俊生。

看到经过一年的实战锻炼和整训,部队的军政素质普遍提高,装备有所改善,士气也很旺盛。7团上下团结一致,求战心切,想在新的一年开始打一个漂亮仗,特别盼望能在战斗中缴获日寇的九二式步兵炮。

根据本部情报和实际侦察,知道郓城驻有日军第32师团的1个大队400余人,另有伪军500余人。敌人配有九二式步兵炮1门。自恃武器精良,气焰十分嚣张,经常携带九二式步兵炮,出城对根据地进行烧杀抢掠。

所谓“九二式步兵炮”,是一种轻型的步兵炮,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前夕,在神武2092年(即公元1932年)研制定型。口径为70毫米,高低角射度为10--70度,初速榴弹装药为197米/秒,运动方式为1马挽曳或3马驮载,最大射程为3000米,全重300千克。这种炮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中当然是无足轻重,但在1940年那个时代,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对根据地的八路军来说,却是一种非常灵巧轻便对付鬼子、伪军据点的有力工具,7团全体指战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爱国情怀和机智勇敢的气概,如果能有这么一门炮,那真是如虎添翼,将会取得战场上的更大胜利。在7团,这已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了。

在全团军人大会上,苏振华政委代表军区党委、首长向全体指战员表示慰问,祝贺新年,总结一年来军队的斗争经验,并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及鲁西军区的形势。曾思玉主任在讲话中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 “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和敌伪斗争的主要焦点是打据点和安据点的斗争,我们需要些什么条件? ”其实,答案早已存在于每个指战员脑子里了,那就是以胜利的战斗夺取敌人的九二式步兵炮。曾思玉明知故问,有意激将。

果然,元旦大会上,团长刘正、政委杨俊生向苏振华和曾思玉送上了一份用红纸写的决心书,表示一定要以新的战斗胜利迎接1941年,打好第一仗,缴获鬼子的九二式步兵炮。

军区首长接受了7团的请战,认真研究了敌人设防情况和活动规律,认为郓城县城东北的程思里屯、肖皮口和城西北的侯集据点,象两条触角伸出,作为郓城敌军的前哨,威胁甚大。侯集驻有日军1个小队30余人和伪军1个中队200余人,他们经常出动窜犯根据地杀人放火,抓丁抢粮,非常猖狂,每当本部主力出动时,敌伪军即退守据点,郓城日军则立即出动来援; 敌人“每围必援”的规律己被多次证明,所以军区首长决心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以一部兵力围攻侯集,以吸引郓城日伪军援救,7团主力则在郓城至侯集间设伏,以求在运动中于野外歼灭援敌。

战斗决心既定,为了选择一个有利于歼敌的战场,具体部署战斗方案,杨勇司令员于1月2日冒着风雪严寒,亲率7团和军区特务营、骑兵连的干部,进至郓城、侯集间沿公路两侧进行游击活动、勘察地形,选择伏击地带。实地勘察后,拟定了战斗方案,各参战部队立即进行战前训练和各项准备工作。根据伏击战、围城打援的战斗方式,主要练习村落伏击的战术和技术动作。通过几天的突击演练,提高了部队的战术和技术水平,树立了敢打必胜的信心,并严格规定了保密要求。部队在范县以南龙王庄一带集结,进行战斗动员,此处距离设伏地带有60华里,作战意图不易为敌察觉。

按照军区作战命令,1941年1月7日下午,各部队在零下10多度的严寒天气下迅速开进。接近设伏地区时,则避开村庄秘密进入指定位置,没有任何异象。事先派出的侦察员,在设伏地点各村庄实行了严密的警戒与封锁消息。部队进入伏击点后,认真细致地对所在村庄做好群众工作,要求老乡管好灯火,不许狗叫,天亮后在村子附近照常劳动,保持与平日一样,配合消灭敌人。部队连排干部和侦察员换上便衣与群众一起在村庄外边观察情况,并监视坏分子,防止外逃泄密。

军区直属政治处主任邱意发率军区特务营于7日24时开始对侯集据点进行围攻袭扰,制造紧张状态,特务营以迅猛的动作、强劲的火力大举攻击侯集据点之敌,假戏真做。手榴弹猛烈的轰鸣,高高的云梯冲向围砦,认真地实施佯攻。引起候集敌伪军地极度惊恐。不断用电话向驻郓城的日军大队部呼救,声称来者不是土八路,难以支持,要求迅速派兵增援。军区政治部敌工干事水野靖夫(原日军第32师团山口联队长田大队上等兵、步兵炮观测手,日本士兵反战同盟支部负责人)同志,负责窃听敌人电话,听到侯集与郓城之敌在电话上反复讨价还价,一方要求立即增援,一方则以种种借口迟迟不想出城。最后,郓城日军大队部答复: “天亮后,派皇军1个中队和县警备大队,携带九二式步兵炮、汽车4辆增援,命令侯集驻军固守待援。”这使军区首长确切了解到敌人增援兵力和部署,迅速通知各部队务必歼灭出援之敌,坚决夺取九二式步兵炮。

1月8日上午11时,郓城出援之敌进至潘溪渡。敌人异常狡猾,其主力停止前进,派出骑兵先行至碱厂店进行搜索。在碱厂店设伏的部队是7团1营,指战员全都隐蔽在大路两侧民房中,战士们冷静沉着,端着上好刺刀的步枪,不声不响等待命令冲出厮杀。日军骑兵进村后踢门叫人,千钧一发之际,1连副指导员谢茂森情急智生,装作农村妇女尖声细调地说: “俺害怕,不敢开门。”就这样骗走了鬼子。敌人骑兵搜索未发现异常情况,遂向后边大队发出信号,大队人马这才大胆前进。13时左右,大队进入碱厂店村内,敌军大队长软原少佐骑在马上,发现了房顶上、柴草堆后有对方战士潜伏,立即大声吼叫,指挥部队迅速退出村庄,但敌人后续部队继续前进,与后退部队挤作一团。7团刘正团长眼见敌军拥挤混乱,正是难得良机,立即发出攻击信号。1营各连在营长温先星、教导员王定烈指挥下,轻重机枪一齐向敌猛烈射击,手榴弹从房顶上投向敌群,战士们破门而出端起刺刀勇猛冲入敌阵,把日伪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敌人陷入一片混乱,纷纷向村东野地溃逃。2营在营长齐丁根、教导员王猛指挥下,奋勇出击,扑向侯家楼、刁孟庄和公路之敌,穷追猛打。3营在营长黄兴华、教导员江立贞指挥下由咽喉铺冲出,迅速向南运动,占领大堤,插向碱厂店村东敌人侧后,一阵猛打猛冲。全团构成天罗地网,把敌人团团围住,部队杀声震天,敌人被冲得七零八落、死伤累累。30余敌人仓皇向樊家楼西侧大堤奔逃,妄图抢占大堤固守顽抗,但未得逞,被3营全歼。

敌人炮兵分队和掩护部队在战斗打响时,曾在碱厂店村南连续开炮射击,眼见本部冲杀逼近,便急速向南奔往潘溪渡。2营7连在营长齐丁根率领下,冒着敌人炮火,直奔潘溪渡村北,拦住敌人退路,与之展开白刃格斗,经过一阵猛烈拼杀,终于全歼敌人。敌人炮兵曾妄图炸炮,但被7连勇士全部击毙,终于缴获了这门日思夜想的九二式步兵炮。17时,战斗胜利结束,本部伤亡120余人。

军区骑兵连和2分区部队,在潘溪渡村南之贾家楼阻击,击退了郓城第二次出援的日伪军,保证了7团部队全歼敌人,并截获了逃跑的1辆汽车,毙敌20余人。2分区部队还对郓城东北程思里屯、肖皮口据点进行围困监视,两据点之伪军害怕损失,未敢出援。

潘溪渡战斗时,孙连捷随同邱意发主任和军区特务营3个连围困侯集据点,击退日伪军数次外窜接应来援之敌,杀伤敌人30余名,1月8日晚撤出战斗。

潘溪渡战斗按照军区首长的作战方案顺利实现,取得了平原村落伏击战全歼敌军的胜利,证明了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掌握敌军活动规律,采用围城打援战斗方式的成功。

潘溪渡战斗是1941年本部在鲁西平原上的第一个胜利的战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有如下一段记载:

“八路军115师教3旅(兼鲁西军区)为打击对鲁西抗日根据地威胁较大的郓城之敌,并掩护该旅9团南下开辟巨(野)南地区,决心寻机歼郓城驻守之敌一部。1941年1月7日晚,教3旅7团及2军分区地方武装,隐蔽进入郓城和候集之间的潘溪渡附近地区,用一部兵力围困侯集据点,以诱歼郓城来援之敌。8日上午11时,郓城日军1个中队,伪军1个大队,出城来援。当其进入伏击圈时,我军对其连续发起数次冲锋。战斗到傍晚,将其全歼,击毙敌软原少佐等军官9人,士兵150余人; 毙伤伪军130余人; 烧毁汽车4辆; 缴获九二式步兵炮1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6挺,步马枪190余支,弹药物资一部。我伤亡138人。潘溪渡战斗是继1939年8月著名的梁山伏击战之后,我军在鲁西平原上创造的又一次平原歼灭战的模范战例。”作为全军的战史记录,这一段不平常的文字已经足够多了,特别是称之为“平原歼灭战的模范战例”,更是高度地评价了这次战斗。

历经千辛万苦,夺下了炮; 可是,有了炮没有炮弹,依然不能在战场上发挥威力。其时,炮弹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如果没有炮弹,炮又有什么用呢? 怎么去对付日寇、汉奸在根据地周围设下的据点呢? 无论如何要把九二式炮弹造出来,发挥这门炮的威力,敲掉敌人的乌龟壳,粉碎敌人的“蚕食”,为死难烈士报仇,这成了部队上下共同的心愿。

1942年,教3旅和第2军分区合编,曾思玉被任命为分区司令员。分区党委研究决定: 将造炮弹这个任务交由分区参谋长龙世兴同志组织领导,分区参谋处长李觉同志具体负责研制工作。

造炮弹说来容易,真要动手可就困难重重,非同一般了。当时的条件可想而知,一无精密机床,二无原料,三无图纸数据。虽说从1939年起,鲁西军区着手建立了小型兵工厂。是时兵工厂造手榴弹没大问题,造迫击炮弹已很勉强,造九二式步兵炮弹就完全没有想过。曾思玉司令员亲自到兵工厂动员,说明了战争形势的发展,要摧毁敌人的据点、碉堡、攻城夺寨,粉碎敌人“蚕食”,光凭战士的勇敢和手榴弹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夺得了炮,光让它睡大觉是不行的,要让它为抗日战争立功,就要有炮弹。造炮弹是有许多的困难,但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历史,就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会打仗到学会打仗。只要我们有一股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经过实验,不断研究改进,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经过反复动员教育,认识逐渐统一,大家劲头来了,就动手干起来。

造炮弹模型要用高强度合金钢,炮弹内填充黄色炸药,这些原料根据地内确实不能自己造,就利用敌伪军内线关系花高价,通过各种渠道,把鬼子严密控制的禁运物资,一点一点弄到手。用土法铸造弹壳,再以水压试验检查有无砂眼,都是经过反复多次摸索、试验才制出来。兵工厂唯一的技术员赵建城,抗日战争前曾是河南巩县兵工厂的工人,就由他领导一班人负责试验、制造。有一次试验雷管,就曾出了爆炸事故,把房子都炸毁了,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经过数十次试验,不断研究改进,总算造出了第一批3发炮弹。1943年冬季,在黄河边上试炮,由分区特务连负责警戒; 人们怀着焦急不安的心情,既兴奋又担心,热望着试验一举成功。

分区首长和大家一起观看,炮兵连长乔杰亲自操作,一拉炮栓,炮弹飞向目标--一座小庙,只听“噗通”一声响,炮弹只炸开了两半,连射3发都是这样,人们心里凉了半截。曾思玉同志紧握着兵工厂厂长赵慕三、技师赵建城的手鼓励道: “祝贺你们把炮弹造出来了,虽然没有炸碎,但总还是响,也炸开了,这就是第一步成功。不要灰心,要好好查找原因,加以改进,再接再励,定会成功。”赵慕三、赵建城同志两眼通红,半是愧疚、半是激动地表示: “请首长和同志们放心,我们一定找到原因,再改进,炮弹一定会造出来。”经过检查,原来毛病出在撞针的滑道太粗糙,弹簧又太弱,击发力变小,炸药填装不紧,从而影响了爆炸效果。

又经过一个多月,兵工厂的同志夜以继日地拼命苦干,多次改进,确信有把握了,就报告分区组织第二次试炮。还是在原来的地方,这次人们更加焦急,殷切地等待着那一瞬间。炮响了,飞啸着射向目标,第一发命中了,“轰! ”发出震耳的爆炸。连续3发炮弹射出,3声巨响,将小庙炸得粉碎,砖瓦碎块飞扬,人们欢呼、跳跃、鼓掌、拥抱,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只是在试炮过程中,分区侦察通讯股长莫玉培同志,过早跑出隐蔽地点,被炸碎的弹片击中而牺牲。大家跑去看炸毁了的目标,确实效果很好,又深为莫玉培同志牺牲而难过。曾思玉握着赵慕三、赵建城的手说道: “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九二式步兵炮弹试制成功,你们为人民立了一大功,希望再接再励,多生产炮弹,让部队多打胜仗。我代表分区全体指战员向你们兵工厂的同志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兵工厂这些无名英雄,硬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用土办法、老掉牙的机床,经过一年上百次的试验,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成功地造出了九二式炮弹。开始一个月造不了几发,以后提高到3天造一发,创造了敌后平原根据地军工生产上的奇迹!

1943年,鄄城伪军王文献在城东北张典庄安设了据点,村东,村西各修了一个大炮楼,对根据地进行“蚕食”,威胁甚大。分区首长决心拔掉这个据点。1944年春天,分区侦察股长李程、锄奸科长戚先初带着分区特务连、7团3连和分区炮兵连、鄄城县大队,在张典庄附近活动,开展政治攻势,先召集附近村庄的伪军家属开会,让他们看了九二式步兵炮,动员他们向炮楼伪军喊话: “7团带着炮来了,你们快投降吧! 不然开炮炸炮楼,你们可就没命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东头炮楼的伪军打起白旗,要求投降。然后,就让交械的伪军看了炮,由他们带着伪军家属到西头炮楼去喊话。不久,西头炮楼的敌人也投降了。就这样一枪未放,一炮未发,就把这个据点拔掉了,伪军1个中队100多人全部缴械。经过教育后,100多伪军全部释放,这在鄄城伪军中引起很大震动,再也不敢耀武扬威,本部工作一直深入到鄄城县城附近。当地人民中,传颂着一句佳话: “分区两大宝,7团和大炮”,连临近各县的敌人也知道。

从1944年开始,这门炮随同7团南征北战,东征西杀,在攻克清丰、寿张等县城,讨伐汉奸刘本功,南下粉碎耿聋子、时锡九等20余次较大的战斗中尤显神威,至少向敌人发射炮弹三千多颗,碉堡、圈寨、城墙均被炸开,为步兵冲锋扫平道路,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一次,在南华境内高庄集战斗中,炮弹已经打完,本部专门选择一个较为暴露的高地,构筑了炮兵阵地,故意把炮口摇得高高的,让伪军看炮,开展政治攻势,勒令伪军投降。敌人眼看增援无望,很怕开炮轰击--一般砖木结构碉堡工事,是经不起炮兵抵近射击、直接命中的爆炸威力的--遂缴械投降。这就是“兵不厌诈”的智谋,也是这门炮威名远扬的收获。

这门炮在1945年5月东平县小寨战斗中意外炸膛了。为了尽快试制出九二式步兵炮,军区领导把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冀鲁豫军区华丰机械厂。

1945年9月,该厂成立了试制小组,盖亮为技术员。他们把炮分解为八大部分120多个零部件,进行测试绘图。在盖亮的组织下,试制小组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1946年4月试制出了第一门步兵炮并试射成功。为了表彰此炮的设计者,有关部门便以盖亮的名字命名为“盖亮式70毫米步兵炮”。

现在这门颇具传奇色彩的大炮就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供后人瞻仰纪念。

通宝推:testjhy,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