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艾ww被抓起来了?抓得好 -- mhymark

共:💬324 🌺2428 🌵4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记得有个国外媒体称《环球》是制造愤青大本营

对中国愤青的统计以《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的销量作为依据。觉得蛮好玩的。

----------------

修改,记错了,不是外媒,是国内的“普世战士”写的:外链出处

《环球时报》是愤青大本营

《环球时报》的可恶在于它不但迎合,还经常刺激和操弄极端民族主义,致使新生代不能客观看世界,许多年轻人的国际观狭隘偏激。

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隆重面世。在当日的创刊酒会上,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致辞说,《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份主要报道国际新闻的报纸。1993年创刊以来,不断向中国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不断满足中国读者对国际事务的知情权,得到他们的普遍认同。

《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也在致辞中说,《环球时报》这些年的报道加大了中外交流的信息量,使中外看到了彼此的复杂与多样,减少了彼此的误判。

我看到以上两位先生的发言,只想发笑,这实在不是出于什么阴暗心理,而是作为一个中国媒体人对《环球时报》长期关注的结果。

《环球时报》16年来呈现给中国读者一个怎样的“真实世界”呢?在我看来,那是一个虚假的世界,是一个中国被西方列强不怀好意窥视的世界,依然是一个旧世界。

在这个旧世界里,中国依然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剿,他们亡华之心不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宿敌仍然敌视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国家都在妖魔化中国。

总之,中国面临的世界仍然危机四伏,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此情此境下,只会增加中国和世界的误解和敌意,何谈“减少了误判”?

例如,《环球时报》从来不向中国读者详细介绍美国的三权分立机制,不告诉读者国会和政府的区别。当国会或其他社会团体出现反华提案时,《环球时报》不管总统的态度如何,统统报道成美国的立场。

例如,《环球时报》从来不向中国读者介绍法国的政党制度,不告诉读者巴黎市长的左翼背景,他是萨科齐的反对派。而在市政府门口悬挂“藏独”分子的“雪山狮子旗”,是萨科齐政府所反对的。

例如,《环球时报》从来不向读者详细介绍香港、台湾的民主机制,不告诉读者这个机制对于保障人权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个体制下的社会安静有序,反而一味渲染港台街头的示威游行以及议会里的乱象。

《环球时报》头版最爱用诸如“美国战略包围中国”、“日本自卫队视中国为假想敌”、“萨科齐再放厥词”、“台海乌云密布”等等耸人听闻的标题。

一次饭局上,针对大家的批评,一位供职该报的编辑辩解说,《环球时报》的每期头版内容都是在征询各地经销商的意见后确定的,为的就是迎合读者的需要。

我则反驳说,固然中国有极端民族主义的土壤,但作为社会公器,报纸应该担负起启蒙和引导大众的责任,不能仅仅为了钱就在受众面前无原则。

秉持客观中立的报道立场,照样能够吸引大把广告,南方报系的成功就是明证。《环球时报》的可恶在于它不但迎合,还经常刺激和操弄极端民族主义,致使新生代不能客观看世界,许多年轻人的国际观狭隘偏激,《环球时报》成为中国愤青大本营之一。

现在《环球时报》又出英文版了。它宣称“从中国人的视角,以理性、开放的态度,报道、解读中国以及全球有价值的新闻”。它秉承“《环球时报》客观、敏锐、对敏感问题不回避的风格,报道面比中文版更宽更广。世界能从这里看到动态的中国,听到来自中国民间真诚、直率的声音。”

说实话,我认为它极可能成功,只要和中文版一样,继续刺激和操弄极端民族主义,在中国就一定会有市场。只是,它的态度能否“理性”“开放”,它传递的声音是否“真诚”、“直率”,则是令人大为怀疑的。

自娱自乐,自欺欺人,那倒没关系。但是,如果真像美联社所说的那样,“《环球时报》英文版的发行反映了中国正努力推行新的软实力,以树立起全球声誉。”那么我要讲,这种伟大的愿景极可能要遭遇失败,因为西方人是不会买喉舌的账的,他们可不那么容易被忽悠。

《环球时报》总编的回应:外链出处《环球时报》不拒绝任何声音,并不是“愤青大本营”

  主持人李洁思说: 网友问:环球时报被称为愤青大本营,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另外您自己愤不愤青?

  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说: 我看到了这样的评论,说实话,我非常关注外界对环球时报的各种评论和批评,我想无论什么样的意见我都应该听,包括说环球时报是愤青大本营的报道我也要听。这至少代表了某种意见,但是我想说,发出这种评论的人,我也想反过来对他们说,可能对环球时报的编辑情况不是很了解

  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说: 有一个作者在网络上发表了非常激烈的抨击环球时报的文章,后来我把这位作者请到环球时报,我们非常友好地进行了交流,这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作者,他了解了环球时报了解了这些人,他发现我们做了非常认真的工作,这里并不是愤青大本营,环球时报在世界各地有几百名记者和撰稿人,他们都是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环球时报内部的编辑们,也都是受了最好的教育,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国家,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善意。我们的报道实际上是非常客观的,在我们掌握的各种信息当中,我们总是找到一些能够代表外界对中国看法的报道,放到我们版面上去。

  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说: 环球时报不仅有批评,或者反驳西方国家对我们舆论批评的报道,也有大量中国人自己反复的报道,可以说中国社会各种各样的名人都在环球时报发表过文章,或者和我们编辑有信息上的合作,我们的声音是非常多元化的,仔细看环球时报不拒绝任何声音,至少不拒绝任何声音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说: 对于自己是不是愤青这个问题,我想是不是愤青,如果说我也是愤青,那么愤青的词义包容量就会更大一些,我本人今年49岁,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我读了大量的俄文以及英文的原文作品,我曾经在巴尔干长住过,也跑过世界各地,在美国曾经采访过很多美国的知识精英,采访过很多美国的军事基地,我对自己能够有这么多机会接触这么宽广的世界感到幸运,我做什么事情尽可能地保持一种平和,我认为办环球时报需要保持一种平和,既要发表真实地声音,同时也要保持平衡,任何媒体都应当有某种平衡。我觉得我可能不太适合愤青这个称号,如果愤青意味着年轻的话,那么我愿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