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竞争经济学》精义 -- 乾道学派

共:💬50 🌺18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竞争经济学》精义(续4)——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五.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1.力量不平衡造成的价格不公

价格的实质是双方力量较量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总是有利于强者一方的。正如杠杆,无论两端物体的轻重多么悬殊,从理论上来说,总可以找到一个使杠杆平衡的支点,尽管这个平衡点会非常靠近重物一端。

在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上册中讨论了一个故事。“弗兰克拿了一把旧式的摇椅到跳蚤市场去卖。他愿意以100美元的价格卖掉它——如果价格低于此他宁愿不卖——但是他希望卖到200美元。海伦到跳蚤市场来,计划买一把这样的椅子。她希望只付100美元,但是准备最多付到200美元。他们两人讲价、谈判后,最终以150美元成交。但是两个人在回家的路上都不高兴。弗兰克抱怨卖价太低了,海伦抱怨买价太高了。”对此,斯蒂格利茨评论道:“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这种抱怨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某人自愿地同意做一笔交易,这说明他认为:这笔交易即使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做这笔交易至少也比不做这笔交易要好。”

问题在于,自愿背后有着不自愿的压力。例如弗兰克父亲可能正生病,家里急需钱,迫不得己卖掉这把椅子。相对来说,海伦不会因为买不到一把古董椅而面临饥饿或疾病的威胁。如果这样,则双方可能以较低的价格成交。但有可能海伦是个赌徒,昨天晚上刚刚输得一干二净,急于在古董生意上赚一笔,而弗兰克则闲极无聊,只是拿着椅子到旧货市场上探探价,如此则双方可能以较高的价格成交。在老舍的《茶馆》中,父亲也是自愿卖掉女儿的,不卖掉的话自己也养不活,做这笔交易的确比不做这笔交易要好。但交易的不公平性却一目了然。这是因交易双方力量不平衡产生的不公平。

2.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价格不公

还有一种就是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不公平。斯蒂格利茨写道:“有一种反对意见认为,弗兰克或海伦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他们同意的内容是什么。也许海伦知道这把椅子是稀有的古董,价值5000美元,但是她不告诉弗兰克,而以150美元的低价把它买了下来。也许弗兰克知道这把椅子坐上10分钟就会把人摔下来,但是他不告诉海伦,而把它高价卖了出去。”对此类不公平,斯蒂格利茨是承认的。然而,他居高临下地说:“经济学家并不过分考虑这类反对意见。”但是,问题并不在于经济学家是否过分考虑反对意见。按照科学规则,意见或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不在于得到了谁的支持或反对,而在于是否更好地概括了实际。

接下去的评论就更有意思,斯蒂格利茨说:“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主张把尽量多的信息公开,还主张应该使卖主和消费者都恪守信用。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支持反对出售伪劣产品的法律。”这就是说,只要把尽量多的信息公开,市场就仍然是公平的。问题在于,在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都在争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他们必然隐瞒己方的真实信息,刺探对方的真实信息。只要承认市场经济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动力的,信息公开化就是不可能的;而只要信息不公开,交易就是不公平的。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看不见的手”遇到了逻辑悖论:或者承认交易的不公平,从而否认社会利益最大化;或者承认需要信息公开,从而根本上否认个人利益最大化假设。

3.道德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

由斯蒂格利茨的信息公开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奥秘,就是道德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如果掌握信息的一方公开信息,比如海伦承认弗兰克的摇椅是价值连城的古董,那么椅子的价格就可能会扶摇直上;反之,如果椅子本身不是什么古董,而弗兰克坦承椅子榫头多处损坏,那么价格又会飞流直下。同样,对于力量不平衡的双方来说,例如靠卖椅子换药的弗兰克和职业古董商海伦,如果海伦乘人之危,就可以把价格压得很低。反之,如果海伦有同情心,就可能给弗兰克比较高的价钱。

因此,除了信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外,更完全的价格定义应该包括道德权衡。当然,由于现代社会道德基本丧失殆尽,也可以简化为:价格是交易双方信息、智慧和力量较量的平衡点。

4.道德对市场机制的抑制作用

如果剔除道德因素,假定交易双方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那么,由于每一笔交易都不平等,都有利于力量和信息的强势方,显而易见,即使有着起点的平等,无数不平等交易的积累结果必将是社会两极分化。加入道德因素后,交易的不平等性有可能削弱,两极分化的速度也可能减缓。中国历朝历代长期主张重农抑商,强调士农工商的社会序列,显然对商人形成了强大的道德压力,迫使他们讲道德,讲信誉,标榜“童叟无欺”。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的速度放慢,不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则减缓了社会矛盾的积累,使王朝得以稳定长达数百年。相反,亚当·斯密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论证成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使无道德成为道德,使恶成为善,完全放纵交易双方的个人利益,使强者可以肆无忌惮地欺(信息不对称)压(力量不对称)弱者(却以自愿平等为假象)。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有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但同时则加剧了社会的冲突、战争和两极分化。更何况,强者还可以制定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雇用士兵、警察、法官来执行法律,使不平等交易的结果向后代延伸。

在斯密时代,尽管市场经济开始已经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但是对自利行为的批判却一直存在。曼德威尔的《蜜蜂的寓言》实际上是“看不见的手”的思想来源,但是“私恶即公利”论一出笼即遭到了当时思想界主流的猛烈批判。斯密比较聪明,他在用“看不见的手”为自利正名时,还写下了《道德情操论》。道德行为的本质是利他。如果自利即公利,则恶就是善,也就不需要道德存在。今天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主张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其根源即在于此。但是,更深层的问题是,在斯密时代,由于宗教的存在,普通人的道德感远远强于今天,人们的自利行为常常是受道德约束的。受道德约束的自利行为对社会的负面作用比较小,而其正面作用则比较大。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斯密理论的内在矛盾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示。但是,二百多年后,随着道德感的不断崩解——“私恶即公利”论是对道德的最强烈冲击,随着自利可以无所拘束地发挥其能量,自利和公利间的矛盾就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展开,社会成了赤裸裸的生存竞争场所,而价格也就越来越变成纯粹的信息、智慧与力量较量的平衡点。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7/11/185051.html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