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泰西英雄传 -- 丁男

共:💬187 🌺228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37)钢铁七团

1941年9月,在军区轮训队学习后,教3旅政治部决定调孙连捷到7团接替马忠恕同志任团青年干事,对小孙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和鼓舞的决定。

从不停止战斗的脚步,

高高举起胜利的旗帜。

我们歌唱你啊!

人民敬仰的七团。

从井岗山到陕北,

从冀鲁边到鲁西,

七团擂动响亮的战鼓,

反动派的铁壁化为泥。

一个个残害人民的敌军,

在闪亮的刺刀下丧魂失魄。

数不清的深沟高垒,

被七团的铁拳粉碎。

最坚固的碉堡围寨,

英雄的巨掌下摧毁。

日本武士道的魔鬼,

再也征服不了中华。

您们的丰功伟绩,

给人民带来胜利的欢笑。

艰难困苦的岁月,

锻炼了你们钢铁般坚强。

光荣的七团啊!

您们是党的一支英雄武装。

7团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红军团。这首歌颂7团的战歌,是鲁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姜思毅(天津人,1936年加入共产党。88年中将)和宣传股长董洪明同志编词并谱曲的,形象地反映了7团的英雄战史。

7团,这一支英雄部队,前身是毛泽东同志1927年于湖南亲自组织、领导秋收起义的武装,参加了井岗山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林彪、罗荣桓元帅曾在这个部队担任过军事和政治领导。在中央苏区改编为第一方面军一军团第2师5团,曾获“军政双优、全军第一”的光荣称号。在粉碎国民党军5次“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次战役中战功卓著,是全军闻名的“夜老虎团”。抗日战争中改编为115师343旅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肖远久,政治处主任邓华。在平型关战斗中立下不朽功勋。平型关战斗后,343旅副旅长周建屏率685团2营(营长曾国华)进军至河北平山,与当地党组织的游击队合编,组成115师第五支队,1938年春,参加了粉碎日寇对晋东南九路围攻的战役; 5月由115师政治部副主任肖华带领进军到冀鲁边区,与津浦支队、三十一支队合并成挺进纵队,开辟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包括沧州以南、德州以东、济南以北之庆云、盐山、东光、南皮、乐陵、无棣、宁津各县)。1940年春,南下参加讨伐叛军石友三的战役后,改编为鲁西军区运河支队5团; 10月又改编为115师教导3旅7团。

这支部队始终保持着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经历数百次战斗,皆能攻如猛虎,守如泰山,机智灵活地完成战斗任务。不管环境多么艰苦,战斗多么频繁,部队都象钢铁巨人,拖不垮,打不烂,始终保持饱满的战斗热情,昂扬的胜利信念。部队善于长距离奔袭、夜战、近战、白刃战,一直保持“夜老虎”的英名,赢得了荣誉。多年来在战斗中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也培养出许多优秀干部。

人们常说,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怕苦怕累的软骨头,在7团是不能存在的。能够到这个红军团去工作,是党的信任,也是自己的光荣。孙连捷对于能够成为这个英雄集体的一员,感到十分自豪。

孙连捷到7团工作时,团长刘正,政委杨俊生(江西瑞金人,1934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少将),参谋长程政杰。1营营长温先星(江西石城人,1932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大校,61年少将)、教导员王定烈(四川宣汉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大校,61年少将),2营营长齐丁根(江西进贤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6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少将)、教导员王猛(河北盐山人,1938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大校,64年少将),3营营长黄兴华、教导员江立贞。

其时,7团政治处主任是钟学林(江西瑞金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大校),副主任李觉(山东沂水人,1937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共产党。开国少将)。团政治处的成员还有总支书记江昌华,组织股长梁迺强,组织干事于秀卿,干部干事李廉泉,统计干事李连克,锄奸股长巫金标、锄奸干事刘金池,俱乐部主任黎波,教育干事李澄,宣传干事李钦泉,敌工干事史坚,民运干事张维商,副青年干事刘存智(山东庆云人,1939年加入共产党。88年中将),技术书记李本信。虽然人不多,但大家热情高,工作很努力,经常深入连队,与指战员同甘苦、共患难,帮助连队工作,不搞瞎指挥,不说空话。因此,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都十分扎实; 特别是战时政治工作,继承和发扬了红军时代的传统,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威信很高。青年工作也很活跃,做为党支部的助手,在保证行军、作战、训练、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开展识字活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战斗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重伤不哭不闹,轻伤不下火线,是朱德青年队的好传统; 不吸烟、不喝酒、不发牢骚讲怪话是自觉遵守的好习惯。一批又一批的朱德青年队队员参加共产党。为党输送新鲜血液。许多青年队员成为战斗英雄、学习和工作模范,被选拔为班排干部。

1941年以来,对敌斗争愈加尖锐复杂,根据地不少地区被敌“蚕食”占据,活动面积急剧缩小,部队兵员显著减少,人民负担日益加重,战斗更加激烈频繁。如何战胜重重困难,坚持斗争度过难关,是每一个指战员都十分关切的大事。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精兵简政”的指示。回顾抗战5年来的历史,抗战大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之前所运用的大规模、轰轰烈烈的形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变化,采取新的斗争手段。战争经验已经证明,在敌寇不断“扫荡”、“蚕食”、围困下,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在减少,群众负担加重。如果不实行精兵简政,紧缩队伍,依然保持庞大的机关和大量非战斗人员,群众的沉重负担定难持久--人穷财尽--最终是要失败的。

敌寇对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其罪恶目的就在于摧毁本部军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每个根据地内脱离生产的人数与根据地的人口数量应有一定的比例,人民才能供养得起。超过一定的限度,人民负担过重,必然出现“塘小鱼多”的困难,甚至出现“塘干鱼死”的可怕结果。现在采取紧缩政策,就是要粉碎敌寇实行“竭泽而渔”的阴谋,使根据地得以生存和延续。

战争的实践还证明,敌后游击战争的特点是战线不固定,强大的敌人控制了大、中、小城市和交通要道,掌握现代化运输工具,机械化程度高,行动快速,进攻的突然性大,这就迫使部队和机关的流动性加大,不仅庞大的机关行动困难,就是战斗部队中非战斗人员多、行动笨重也为频繁的战斗所不允许。

当时实行精兵简政,最大的困难和阻力还是干部自身对这一生死攸关的根本政策不够理解,对中央这一英明决断的现实意义认识不清,对眼前的紧缩和未来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未能摆正,仍然习惯于抗战大发展时期那一套活动方式和工作作风,对个人的去向和前途存在种种考虑。

究竟这一重大政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

大家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开展了认真学习和反复讨论,逐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形势确实是严峻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是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要想站稳脚跟,战胜困难,不被日寇消灭,只有紧缩自己,使之适应变化了的严峻形势。这种改变是为了保存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了骨干,就会有未来的大发展。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就要把我们的队伍整顿得更加精干,锻炼得更加坚强,则胜利与发展才会更有保障。所以,精兵简政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根据形势全面考虑,切合实际而又照顾到将来发展的正确决策。历史证明,只有真正全面理解中央的政策,才能积极主动、坚决认真地贯彻执行。在实践中往往由于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取得了胜利,才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央领导的英明正确。

中央精兵简政的要求规定: 主力军应停止发展,军事建设的重心放在强化地方军与发展不脱离生产的民兵上面。并且规定了根据地全部脱离生产人员(包括军队),不能超过当地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要求紧缩上层,减少中层,充实连队,加强基层。简政的中心问题是调整组织,裁并机关,减少冗员,提高办事效率。精兵简政又必须与爱惜民力、发展生产、自力更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联系起来。因此,精兵简政政策是一个全面的纲领,综合的措施。

精兵简政涉及到每一个同志,从七团这一个团来说,变化也是很大的--大团改为小团,营一级建制撤销,12个步兵连合并为5个步兵连; 团直保留了1个特务连(包括侦察、通讯、警卫3个排)、1个机炮连(重机枪、迫击炮)、1个轮训队(轮训班、排长)。团直机关(司令部、政治处、供给处、卫生队)也大为精简,政治处取消了股,只设7名干事。机构裁撤合并后,干部多余不少--有的下放连队加强基层,有的上陆军中学学习,有的参加轮训,有的调地方武装。

1942年1月,孙连捷调到5连任副指导员(专职支部书记),半年后又调到2连任副指导员。经过精兵简政,七团的士气更高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