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话北京旧城改造 -- 大西洋14

共:💬7 🌺2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闲话北京旧城改造

昨天挖了个坑,发现差点儿没把自己埋进去。天坛周边地区的改造,这个坑也忒大了,仅凭前门大街的改造和前门南大街两侧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想对北京城区改造发表议论,确实有点儿托大。

没啥资料,仅凭记忆和印象,闲话几句北京旧城区的改造。

对北京旧城区的改造始于解放初期,当时的北京市政府曾有在西郊地区,也就是现在公证坟一带,建设一个北京新区的规划,俗称“新北京”,现在六十岁上下的人都应记得。

规划具体内容不详,是否会将政府各部委移至该地区不得而知。

这个设想可能来自邻居阿三(纯粹是瞎想),印度古城德里历史上数次为印度首都。1911年,德里再次被宣布为首都后,即在德里城外西南开始兴建一座城并于1931年完工,这就是新德里。1950年1月26日,独立后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定都新德里。

事实上,老德里和新德里现在已完全联在一起,印度老百姓说起首都时也通常是称“德里”,而非“新德里”。

如果“新北京”规划得以实施,今天北京的面貌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旧城如何保持原貌?新城如何发展?谁也说不上来,历史已经如此,不说也罢。

“新北京”的规划后来搁浅了,我想是因为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到处需要钱,而此时美国入侵朝鲜,抗美援朝致使财力不够。

在此期间,北京旧城改造也有些大动作,主要是十里长街的拓宽和治理以“龙须沟”为典型的一些旧城区。

接下来就是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建设的十大建筑,国博、军博、大会堂、北京展览馆不说了,自然称得上是大建筑。可十大建筑中还包括了现在十分不起眼儿的美术馆,可见当时财力确实有限。

现在看起来,十大建筑的建设,实际上已经彻底抛弃了“新北京”规划的思路,要在旧城中建设新城了。

再下来就是北京旧城改造中争议最大的地铁建设了。

六十年代初,北京市政府决定修建地铁,其中一段(现在的二号线南段)需要拆除当时还保存完好的内城墙。

此规划遭到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业内人士的强烈反对,结果大家都知道,内城墙成了现在的前三门大街。

当年刚上中学,学校地处和平门,作为学生,还参加了拆城墙、建地铁的义务劳动。孰是孰非,也不好说了。

动乱年代,为了显示首都经济各条战线上的发展,建了很多大小工厂;加上人口自然增长(当时还没有计划生育),需要住房,各地各部门建了很多简易房、桶子楼。规划建设也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政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不要说隔个一两年回去一次的人,就是北京常住人也经常是找不着北了。

这一时期的建设应该说是有规划了,或旧城风采也日见暗淡。有段时间提出了“把古都风貌夺回来”的口号,谈何容易!

再扯几句南城改造,既然这个话题是因天坛而起。

如果说前门大街的改造不免令人失望,但因改造前门大街而进行的配套措施,却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前门大街改造封闭,成为步行街之后,为了南北车辆的通行,在两侧建了上下二条南北大道。西侧由北向南,拓宽了原来的煤市街和粮食街;东侧由南向北,新开了一条大道。之所以说它是新开的,是因为街名为前门东街。想可能原来里面只有曲里拐弯的小胡同,没有任何一条重要的可以为之命名。

两条行车大道到珠市口南合并成一条大道,名为前门南大街,至天桥后称天坛南街,直到永定门楼(后建)。

这条大道颇为壮观,上下双行,三至四行车道。更值得称道的是两边的绿化带相当宽,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与昔日的南城绝不可同日而语。

昔日的北京南城(以天桥地区为代表),是人口密度最大,最贫穷、最杂乱无章的地区。老舍先生的“龙须沟”对此有过生动翔实的描述,所谓“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

看着眼前宽阔的大路,令人赏心悦目的绿化带,不禁让人想起了前两年流行的一句话“不差钱”。

只是不知道原住户现在何处?返迁的应该不多,可能都迁移到远郊区县了。

北京的古都风貌已一去不可复返,只希望现存的古物尽可能得到保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