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四十年代的我们,续

在帽子与雨伞之下,在外套与西装之下,四十年代的英国人也远比今天苗条得多。战时配给制度实际上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健康与体质,在此之前他们一直忍受着营养不良的饮食。1945年,儿童身高明显有所增长。公平而有效的食品与面料配给制是战时政府在内政方面最主要的成就。从组织工作层面来说,配给制度的复杂性丝毫不亚于调遣军队攻打欧洲。尽管一战末期留下了一些相关经验,但是这一回政府基本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排队与配给簿取代了市场,无论是北方工业区还是中部村镇的居民都能领取到等量的蛋白质与淀粉。根据战时民意测验,在最初几年这一制度甚至还受到了普遍欢迎。总共4400万本蓝色或绿色封皮的配给簿下发到了每家每户,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地区办公室,总共成立了1400个地方食品控制委员会。每人都要注册一名地方店主,他负责从上面领取配给发放的肉食,火腿,糖,黄油,果酱等等,这些都是刚刚成立的食品部统一采购的。离家工作的人多了,在外面吃饭的人自然也多了起来,尽管伙食标准依然受到严格限制。校内午餐得到了极大发展,孩子们可以领到免费的橘汁与鱼肝油。英国各地工作食堂到处开张,菜式单调,份量有限,不过还算营养。战时配给的最大成功还是积分制度,这一制度允许人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领取罐头、风干水果以及其他各色食品。

自然,对于社会主义者们来说,配给制不止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还展示了一个更为公平的国家所能取得的成就。但是如果工党政府真的以为配给制在和平时期也能得到民众欢迎,那他们是打错了算盘。归根结底,尽管配给制的确公平,但它也十分单调、耗时、令人堵心,吃牛肉长大的英国国民们绝不会永远满足于每周一片与ipod大小相仿的肉品。战争期间各种民间生活窍门纷纷出炉,从菜豆与杏仁做成的软糖到捣烂成泥冒充香蕉的牛蒡,土豆、熟食苹果与奶酪做的“不如鹅”,还有胡萝卜加工而来的果酱。有钱人,尤其是家住伦敦或者在乡下有产业的有钱人,也用自己的门路来回避配给制。伦敦有家布杜斯俱乐部,专门组织会员打猎,打来的鹿肉、兔子肉、鲑鱼、山鹬与松鸡都不在配给名单之内——不过有一回会员们打回来一批河狸,并不很受欢迎*40*。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配给制代表着战时生活的单调乏味。战火平息之后,配给制令人难忍地迟迟不肯离去,四十年代行将终了之际依然咬紧牙关不放松。直到1954年肉类依然是配给的对象。尽管穷人的饮食水平的确得到了改善,大多数人依然感到是可忍孰不可忍。很多医生也持有类似的意见。1947年的严冬之后,《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由一位富兰克林.比克奈尔医生撰写的文章,认为当时的食物供应对于妇女来说每天比起正常标准少了400卡路里,对于男子则是500卡路里。“换句话说,英格兰的每个人都在遭受长期慢性营养不良。”*41*工党政客们对这一观点怒加指责,不断重申免费果汁、鱼肝油与牛奶对英国儿童的作用。不过老百姓都站在富兰克林.比克奈尔医生这一边。

*40* Paul Anderson, Now the War is Over, BBC/Cape, 1985

*41* Zweiniger-Bargielowska, op. cit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