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谈日本刀--军刀和武士刀 -- 中虎步兵

共:💬85 🌺10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日本刀--军刀和武士刀 5

  看过影片《卧虎藏龙》的朋友,也许会对影片中令人魂牵梦绕的青冥剑留连忘返,对影片中的贝勒爷一边看着青冥剑一边说道:‘长二尺九,宽一点一寸,剑旋纹,揉剑法汉朝即失传,嵌七星,刚柔相济,方得治道……’的台词记忆犹新吧。一把中国剑演绎出古代英雄的悲欢与恩爱情仇。她那冰冷、制作精湛与尊贵,如今成了人们幻觉中的最爱!虽然她是一部美丽而具神化的传说,但多少使后人更深一步懂得:在久远的中国,金属冶炼技术及工艺水平和中国古代审美与制作态度的严谨,就已达到了无比致上的境界,令后人赞叹与折服。看到青冥剑,又有谁不希望“何时我能拥有?”,可那毕竟是一段古代美丽的神话。在今天,青冥剑的“刀光剑影”深留人们心中,梦想将来我会拥有,到哪里去寻觅如此致上精美的刀剑艺术品呢?

让我们一道欣赏具有中国传统工艺而又具创新的日本武士刀。它堪称是现代现实生活中“青冥剑”的再现,因为日本在古代就学习了中国金属锻造技艺,在不断潜心钻研千锤百炼的锻造过程中,制作出日本金属艺术精品――武士刀,它是中国刀剑艺术的拷贝,一枝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奇葩.

虎步个人认为,日本刀和中国刀剑最大的区别是温度,从这一点开始分离,演变,日刀才成为 人类冶金史上另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

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岛国,除去少量铁砂之外,当时无法采掘到产生高温的燃料矿源,自然环境的恶劣,使早期炼钢只得使用一种叫做“松炭”的燃料(注:即是把柴薪燃烧至半途予以熄火后所制成的木炭)。松炭燃烧时的最高温度虽可达摄氏一千二百度(注:铁的完全熔解温度为摄氏一千八百度以上),但却含有燃烧时间不长的缺点,故中期以后的炼钢改采“佐仓炭”,遗憾的是仍非理想。一直到距今约三百余年前的江户时代初期,一位住在现在和歌山县田边市,名叫备中屋长右卫门的人,发明出一种能长时间保持摄氏八百度左右低温燃烧的“备长炭”后,这项难题方告解决。

在始终无法获得高温燃料的环境下,日本人乃较尽脑汁地开发出“半熔解”与“淬火冶炼”的特殊技法,经过千年左右的考验后,这项技法逐渐去无存菁,正式成为冶炼打造武士刀的唯一秘方。日刀的钢材有"炒钢"一词,我想是提炼工艺的写照,长时间翻动半熔解的钢,以利挥发去除钢铁中的一些杂质.日刀生产工艺复杂,我摘录一二:

武士刀的冶炼打造固然颇费周章,但大致上可分成下列五个阶段:

  (一)、在铁砂中掺入适量的石英粉和木炭粉,并以脚踏式风箱(注:后改为手拉式)将其送进熔炉燃烧。经过三昼夜的持续燃烧后,铁砂即变成半熔解的粘稠状,这时再除掉浮于表面的一层杂质,并使之冷却凝固成板条状的生铁。

  (二)、先以铁锤将第一阶段的成品(即板条状生铁)打碎,重新掺入石英粉与木炭粉后,加热冶炼,经过此一阶段所冶炼出来的,乃是含有大量碳成份的“玉钢”。

  (三)、玉钢质地虽硬但有易脆的缺憾,为弥补其缺失,逐以“淬火冶炼”(注:即先把玉钢烧至适当的温度再用水渍法增加其弹性)的方法,先以炭火将玉钢烧成红软的状态,再取出敲打,此时玉钢中,所含的大量碳,即会随着敲击而与火花一并逸出,俟敲打至稍具刀型时,再采瞬间淬火的手法使其冷却。如此经过反覆的 “淬火冶炼”,玉钢即会慢慢变成纯度和弹性俱佳的“软钢”,这就是武士刀原始的刀蕊部份。为何刀蕊部份就得历经三个阶段来打造冶炼呢?其目的乃在:(1)除去玉钢中所含的杂质以减轻重量,(2)使玉钢里含有的碳保持均一,(3)增加玉钢的韧性以防折断,(4)可强化日后刀面所呈现的素质美。

  (四)、经由第三阶段所冶炼出来的刀蕊,虽拥有适切的弹性,但却大大降低了原有的硬度,因此第四阶段时,就先在刀蕊两侧包上了一层硬度较高的玉钢(称做皮铁),再在刀背部份覆上碳含量较多的玉钢(稍做栋铁),然后反覆进行“淬火冶炼”,以完成武士刀的初步雏型。

  (五)、当刀身成型后,即开始进行“黏土冶炼”,以使刀锋部份达到坚硬锐利的境界,由于此时尚需在刀身上雕制出具有深度及美感的刀纹,故所下的功夫要比前四个阶段复杂。首先,在刀身全体涂上一层含有砥石粉与碳粉的黏土,同时刀锋部份要较其他部份为薄,然后再施“淬火冶炼”。俟涂上黏土的刀身烧成红软后,其刀锋部位因附着的黏土较薄故颇易敲打,而且淬火时的收缩作用也较其他部位为快。此时敲打的力量若能维持均匀,则刀锋很快地就会变得即薄且硬。相反地,黏土附着较厚的刀身两侧与刀背部份,因淬火时的收缩作用较慢,故仍能保持住其原有的弹性。

经过以上五个阶段的冶炼打造,武士刀尚需通过研磨、雕饰、装置套柄等细部作业,方算大功告成,由此可知一把武士刀的完成,实是包含了刀匠的无数心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