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物】有明袁大将军 作者napolen -- 萨苏

共:💬44 🌺4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呵呵,壕沟确实是十九日挖的

这个在明清双方的档案里说得非常详细了,兄可以细审两方《实录》。

十九日,皇太极亲自深入松、杏阵地勘察地形,当时明军步兵在松山北和乳峰山之间连立七营,骑兵则驻扎于松山东、西、北三面。

皇太极“横窥洪阵久之,见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省曰: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因此马上“横截大路,绵亘驻营”,“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下营,各处挖濠,断绝松山要路”,并“遣诸贝勒大臣,各以精兵伏于杏山、连山、塔山及沿海诸要路”。

洪承畴次日发现清军“环松山而营”,就“撤其七营步兵,迎松山城而营”,列阵出战,双方不分胜负,但明军笔架山粮草为清军所夺,退路被断。

这里要注意的是方向问题,明军这个时候是东西向列阵,而杏山、宁远则在西南面……,所以如果王朴的部队在东面,他一退可以冲跨全部在他西面或南面部队的阵形……:)

另外,依照清方档案记载,当时松山附近长达四十余里的地区海水大涨,东南面的明军营地被淹,明军先西向,随即被清军打了回去,在折向南面后为水所淹者不计其数。这也可以说是天意了,明军确实有点晦气,呵呵。

至于说“明军骁将曹变蛟和王廷臣以及统帅洪承畴根本没有参见突围行动”,这个有点问题,我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啦,洪分王廷臣率领曹白等是一路,马科率吴等为一路,突围方向不同,并非是在一处,当时约定是初更同时突围,王朴兵溃没有影响到洪王这一路。至于说有司议其“六镇罪同,皆宜死”,崇祯一朝,为败军丧地而死者光是总督就有十一人之多,只要丧地,就是死罪,蓟辽赵、范二总督同时受死就是例子,这不能说明突围时的情况,只是结果的表现。

兄指出“从吴三桂后续表现来看,他也是毫无责任心的。明史说“三桂、朴奔据杏山。越数日,欲走还宁远,至高桥遇伏,大败,仅以身免。”从这段记录来看,“三桂、朴”突破清军第一防御地带,“奔据杏山”的时候,部队还没有打光,还有相当力量。此时主帅和一大批部队还留在松山。一个有责任心的将领,或者应当回军接应被截断的主帅,或者应当就地稳住阵脚,争取与主帅取得联系,互相呼应。而吴三桂却继续一股劲的“欲走还宁远”,而且走得还相当狼狈,“遇伏,大败,仅以身免”,把剩下的一点家底也扔掉了。”

关于杏山明军残部撤退宁远,是因为当时已经聚集了万人之多,杏山粮草耗尽,不得不尔,此也有记载可查,兄台不妨细审之。

至于说“一个有责任心的将领,或者应当回军接应被截断的主帅,或者应当就地稳住阵脚,争取与主帅取得联系,互相呼应”,这个事情呢,吴三桂后来果然是继续去营救锦州和松山明军的,当时吴三桂和山海关方向赶到的援兵兵力合计仅二万,可还是帅军东上,到达了杏山取缔与清军对峙,最后是因为配合他们增援的水师先退,吴的孤军无以为继,只得退回宁远。而反观当时的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崇祯下令要他们率军去解围,可是“皆敛兵不敢出”,所以要在这个问题上指证吴三桂,不大妥当。

当晚初更分兵突围,应该说是各家共识,相信这点上不会有太大分歧,我所关注只是吴三桂是否不战而逃,这个问题,依照我掌握的资料而言,我认为是需要商榷的,毕竟有资料明清双方的记载都证明他“督众填壕而过,守者射之,矢如雨下,众不能支”,然后就发生了王朴引发的大溃。

对这些,我想大家都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因此也不用务要求同一致,有些问题,还是各自存疑了吧:P

另外说点没什么关系但挺有趣的事情,吴三桂所部在突围途中,还曾经遭遇了多尔衮和皇太极的中军,双方措手不及,而且兵力都不多,吴“从大路杀出。果战将俱在小路,大路惟四王子及文武随从三四百人,帐幞旌旗盛设,而斗将无多。见王来势凶猛,曰:‘归兵莫遏,纵之可也。’”所以大家最后没有交锋,错身而过。

这个拿来写小说倒是一个大好材料,呵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