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是论衡?论庄子 (转) -- 不羁的风

共:💬2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是论衡?论庄子 (转)

不错,《庄子》中的文章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纵横恣肆,想象丰富,辞藻瑰丽,但这只是画皮,撕开层层包裹的语言绸缎,暴露出来的庄子思想内核,只不过是一粒老鼠屎。庄子的思想就像一杯卡布其诺,厚腻的奶油覆盖着的是用化尸粉调制的咖啡,那层“朴素唯物论”下面,是蛊惑人自我毁灭人性与文明的镪水。他在放焰火般展示其思想体系时,对人性与文明表现出骇人的狰狞嘴脸,为了子乌虚有的“道”,庄子就是想将人拉回授精卵状态,鼓吹植物人才是完美的典范;有意思的是庄子的哲学居然在中国思想舞台上搔首弄姿了几千年,让想入非非的意淫者们浸淫了许多个世纪,玄学、佛学、理学跟庄子的思想都发生过关系,它们媾合在一块对国民进行坑蒙哄骗。

  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后而不为深”,“夫大道不称”,“道未始有封”,“道昭而不道”,将其哲学本论吹嘘得跟神圣殊不可犯,虚无缥缈的,长着完好无损的处女膜的阴道一样。庄子为了维护这种狗日的“贞操”,竟变态到了恨不得灭绝文明的地步,庄子认为“弃胜绝知,大盗乃止;(碎)玉毁珠,小盗不起;……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故曰:大巧若拙”,即是要求在文化的条件上冲破文化障阻,回归道本体;在庄子的观念里,文明进展在本质上就是对“道”的破坏,言论都是“道”的分裂者,因此必须诉诸于文化之外,实行彻底的反文明,反建设。庄子应是“焚书坑儒”的鼻祖。

  庄子反文明亦反人性。庄子曰:“唯达者,知通一,……通也者,得也,适得几矣,固是已,已然不知其然谓之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一宅而寓不得已则几矣”,其中所谓已然不知其然,不可奈何、不得已等等,被近代学者认为“都是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减至最低限度”,换句话说,人如果高度低能,近于白痴,以至形若槁木,心如死灰,不生不死,近死之生,或陶醉于病呓梦幻,便达到了庄子心目中至德之人的境界。可是庄子自相矛盾得让人瞠目:《养生主》中的庖丁,经多年实践后能依乎天理,游刃有余,达到解剖技术出神入化,“官止而神欲行”的境界,让庄子唏嘘赞叹,奉为至德之人,而《大宗师》中那位孱头子桑,回避一切主观客观矛盾“若歌若哭”,却也让庄子视为至德之人!这个矛盾,已然成了庄子意识形态里的巨大痔疮,庄子本人对此并未对症施治。

  庄子根据生与死的问题提出的哲学见解,既懦怯缺钙又虚伪贫血。庄子曰:“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恭然疫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矣!其形化,其心与之然,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亦有不芒者乎?”---他提出了人的生存焦虑,却拿不出具体的解决之道,用“庄周梦蝶”寓言自欺欺人犹嫌不足,还鼓噪“一之间无人敢设也,……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与物相及相靡”而“外物不可必”,“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完全是信口开河,虚张声势,其本意跟用绑木乃伊的绷带将人重重裹住同属一个范畴,庄子却偏他妈的遮遮掩掩,惺惺作态,拿刁钻古怪的“真人”、“朴”之类的空洞标准作幌子混淆视听,让人觉得庄子作秀快作到了人妖表演的地步,恶俗得还不如“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绝圣弃知,大盗乃止”、“灭文章,散五采”来得真小人。

  在人的世界中,生与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之一。对生死与“道”的关系,庄子提出的是植物人式的哲学论调:“近死之生”。所谓近死之生可用形容槁骸、心若死灰来概括。庄子论证死不仅在本质上与生为一,而且在发展形态上比生更能体会“道”的时候,真可谓苦心孤诣,首先庄子借虚构的援骷髅,枕而卧,半夜骷髅见梦提出生死之说,并得出“虽南面王之乐不能过也”的结论,随后庄子进一步暗示:“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纷乎宛乎,魂魄将住,乃身从之,乃大归乎!”再暗示“之三悦尤如归家,归大道之本,又谓大得”;庄子在此时,已油然成了北京天桥上卖大力丸的江湖骗子,更象是道德黑店的店小二,站在门口笑容可掬地连哄带骗,招呼善男信女,把他们麻翻之后,再将一具具僵尸供上道学祭坛。

  在庄子的观念中,活蹦乱跳的凡夫俗子似乎无缘得道,要想得道,除非将自我糟践到半死不活的可悲境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乃是道家修道的总体纲领,但“撄而复成”的个体修练过程,并非是由学而近道的过程,而是一个由不学而近道的过程,以道日损为重心的、不学无术的道家文化可以称为是一种反人性,反文明的文化,绝不是着重文化正面发展积累的进化式文化,同时庄子流派的道家文化中充满了自由心证,所谓的“与接为构,曰以心斗”、“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心至也”、“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养中”、“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心有天游”、“以其心得常心”等等,其中心作何解,历来注解纷纭,莫衷一是,但庄子用心虽乱,其目的确是秃子头上的蚤子:让精神与意志在极度自由放任过程中逐渐瓦解,以达至泯灭个体,泯灭人本体的回归混沌。

  人丧失自我后,与蚁蝼等价,所以庄子最后把假大空虚的所谓“真人”跟虫兽划上等号,与蝼蚁甚至屎尿、稗草同通,相提并论;庄子将人坑到这种程度,并未就此止步,庄子又用“鱼相造于水,人相造于道,……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进行暗示----人断绝感情,遗形忘生,像行尸走肉一样生活乃是妙不可言的存在方式,并且这种活法与鱼游于水、鸟翔于天、兽奔于野同样自然惬意,正象大道之世,物各逍遥,无善无恶,无是非,旷然而无不适。庄子不但鼓动人们自残成植物人,而且还拼命地骗人相信作植物人就是好!庄子实际比印度的佛教更彻底地否定人本体,释迦只不过鼓吹“众生一体”,庄子提出的则是“齐物论”。不过庄子不可能阻止人类进化,于是他便以形若槁木,心如死灰加病呓梦幻的半生不死、近死之生作为人的最高境界。

  虽然,庄子思想中确可窥见其对个性解放、人的解放的哲学见解,这从庄子提出的得道之人---道人的三个主要等级层次标准,即“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可见一斑,但这只是庄子的擒心术中的欲擒故纵之计。在庄子的界定里,圣人虽已一般地不直接处理具体事务,寻求游乎尘垢之外,但圣人由于还有一个争取人心为国用兵的观念,圣人抛名而未弃国,丧我,因此圣人只得第三等道。神人虽已将所有的功事之心都抛弃了,但神人个体解放游乎四海之外,御风而行毕竟有待于风,而未丧我,因此神人只能得第二等道。得第一等道的“真人”,则是抛弃包括自我在内的一切,最后归于混沌者。从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三者的界定里可以看出,庄子是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超级骗子。其表面上支持个性解放,实则釜底抽薪,欲以个性解放的最高限度的独来独往为手段,达到消灭个体回归混沌----道本体的最终目的。

  与尼采的存在主义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跟冥王星一样寒冷。酒神与日神哲学能引导人用艺术化的目光正视世界的新陈代谢,高度肯定人的生存环境的价值与人自身的价值,阿波罗的光辉可以照亮灵魂前方被黑暗湮没的路途.庄子却向往氏族公社的母系制时代,至于后母系时代的种种发展,在庄子的眼里统统成了背经离道。庄子的哲学绝不是人性与文明的促进力量,引导人们走向尊严与福祉的哲学,庄子是思想痴呆症病毒的缔造者,灵魂黑客。至于有人认为庄子是最高生命价值的体现者,认为庄子提出的人天互不胜、回归混沌、绝圣弃知是对文化的全面超越,人的生命力因此可以全面展开,生存焦虑可得到从实践到精神的相对克服----根本就是死皮赖脸地替庄子文过饰非,强辞夺理,为了让庄子消极哲学咸鱼翻身而撒的弥天大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