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5)朝鲜:毛,号角,奶酪罐头

1946年3月,远离权力中心很久的丘吉尔在密苏里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在铁幕背后的中东欧,苏俄扶持下的各色傀儡为了争夺政权无所不用其极,谋杀、操纵选举、人身威胁以致武装政变——最出名的例子发生在布拉格——等等手段轮番上马。危机接连不断,斯大林试图扼杀西柏林这个苏控东欧内部的民主孤岛。他曾打算说服西方不要成立一个自己发行货币的独立西德,但是没能成功。在艾德礼与贝文的极力鼓励下,美国牵头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空运行动以解柏林之围。封锁解除之时,柏林已经接受了270000架次运送食品、燃料与衣物的航班。这是一趟了不起的救助行动,同时也是一次极为危险的行动,还是一次圆满成功的行动。与此同时,俄国与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也在日渐增加,斯大林还策划过针对铁托的行刺。由于美国核轰炸机就部署在英格兰东部,而且俄国现在也有了原子弹,核战的威胁对英国来说似乎越来越真切。1950年,英国再次走上战场,这回是和美国人以及为数更多的盟国一道。

对于军事史学家以外的人们来说,朝鲜战争已经被遗忘了。但是这是一场极为严重的国际冲突,而英国在其中扮演了虽说次要但依然重要的角色。这是英国军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共产主义军队——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直接作战,这一战漫长而血腥。英国及其英联邦盟国组织了一支由职业军人与年轻的国民护卫队应征士兵混合而成的军队,阵亡人数有1000多人,伤残人数将近三倍。联合国军总伤亡人数是142000。这些数字的确十分触目惊心,但是情况本来可能更糟糕。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刚刚从战后日本太上皇一职调任过来,在杜鲁门眼里此人脑子缺根弦,因为他一心想着将军事行动扩展到共产主义中国本土。当他们在冰雪皑皑的荒山上或者泥泞不堪的稻田中与农民组成的敌军纠缠不休时,美军开始考虑用原子弹在中国与朝鲜的边境制造一个充满致死辐射的无人区。杜鲁门根本不想看到麦克阿瑟拿原子弹扔着玩,但是不久后的1953年,他的继任者艾森豪威尔就开始考虑对中国本土进行直接核打击的可能性了。

在一份艾德礼政府的回忆录中,英国参谋总长以极为优雅的低调笔法这样写到:“从军事角度来看……向北朝鲜投掷原子弹殊为不妥。此等行为将会造成国际影响,后果可能会十分严重,此外还可能会引发全球战争。”*65* 工党议员希望联合国——当时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有点绕嘴——能够限制核武器的使用,艾德礼还亲自飞往华盛顿确保杜鲁门不会将世界拖入核战当中。当时无论是白厅还是白宫都没有想到,尽管他们大概已经猜到了几分,毛决定在倒霉的朝鲜打一场“绞肉机式”的战争,用巨大的伤亡数字来摧毁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士气,同时在斯大林面前赢得重要的话份,从而说服莫斯科与中国分享核武器项目。1951年3月,毛对苏联独裁者说他打算“以几年时间,消耗美国几十万人,使其知难而退”*66* 如果他的计划真的取得了成功,那么核战的诱惑力就很大了。尽管今天人们普遍认为——也很有理由这么认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全世界最接近核战争的时刻,但是当年核战提前在朝鲜与中国爆发的可能性还是相当不容忽视的。

1950年6月25日共产主义北朝鲜发动入侵之后,朝鲜问题迅速升级,使得英国政府相信应当派出船只与军队协助美军与摇摇欲坠的南朝鲜李承晚政权。这一提议在政府内部以及下院都没有遭到多少反对。和越战相比,这是一场全国同仇敌忾的战争,打得是刚刚设计出来的蓝白两色联合国国旗。北朝鲜与中国开局就投入了将近50万人,战争结束时足有300万中国人在朝鲜打过仗。中国后来对其盟国称自己损失了40万人,大部分都是前国民党军队,应该说他们当炮灰还是十分胜任的。联合国这边有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比利时人,法国人,荷兰人,泰国人,埃塞尔比亚人,希腊人,土耳其人,哥伦比亚人以及其他人等。不管来自哪里,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极其痛恨朝鲜这个地方,冬天前线苦寒难忍,其他时间则蚊虫肆虐。用来肥地的人粪尽管对农村来说十分常见,但是其刺鼻的气味还是给许多老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军在多场重要战斗中表现英勇,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在过去的五年中他们与美国人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951年4月“光荣格罗斯特团”(2)英勇坚守津江的事迹。当时与北爱、加拿大以及比利时的部队驻守在一起的格罗斯特团第一营突然发现自己面遭遇了中国军队第五次冬季攻势的主力攻击。没有重型火力或者空军支持,这支严重寡不敌众的部队很快就被共产党的军队淹没了。营长汤姆.布罗迪(3)向美国人求援,说眼下英军的处境“有点棘手”。美军指挥官不明白,对于打掉牙往肚子里咽的英国人来说这就是“事态紧急”的意思,因此只是轻描淡写地让英军再坚持一下。战斗结束时,全营850人只剩下169人,63人牺牲,200人重伤,剩下的都当了俘虏。中国人的伤亡则达到了惊人的10000人左右。在绝望地战斗了四天之后,格罗斯特再也坚持不住了。当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又一次吹起标志进攻的冲锋号时,英军军乐队指挥得到命令,中国人每吹一次号他就要回应一次,具体吹什么曲子都无所谓。于是英军士兵就伴随着起床号、逃兵号以及军官正装就餐号冲上了战场。在另一处战场,弹药耗尽的英军不得不将奶酪罐头当手榴弹扔出去,希望能把中国军队吓住。但是尽管这些行动充斥着毫无希望的喜剧气质,它们依然成功地打断了中国军队的进攻势头。一位历史学家如此总结津江之战:“全世界政治化程度最高与最低的两只军队在这里相遇,前者为了几英里贫瘠的荒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北京的春季攻势在朝鲜全线遭到了挫败,共产党再也没能组织起一次在战略层面有一丁点成功可能的攻势。”*67*

英军当中还有许多其他英勇战例,比如苏格兰高地警卫团(4)以及津江战斗两年后的惠灵顿公爵团(5)。这个团四分之三的人员是从国民护卫队里征召来的年轻人,每周只挣1.62英镑。他们在一道被人戏称为“钩子”的山脊成功阻截住了中国军队。尽管18岁的年轻人不准上前线,但是许多人还是谎报了自己的年龄好亲身参战。当时英军内部常说自己和中国军队在朝鲜各国军队当中待遇最差。自然,在整个战争期间,制定战略与政策的都是美国的指挥官与政治家,其中最有远见、最为重要的决策就是杜鲁门总统将麦克阿瑟撤职的决定。到了1953年7月最终停战的时候,英军终于返回了英国,其中包括遭受严重虐待以及营养不良的战俘,他们回国后却发现公众对他们一点兴趣也没有。中国人一直希望能用政治教育将被俘英军争取过去,但是基本上徒劳无功。唯一的例外是一位苏格兰士兵,不过考虑到五十年代苏格兰的社会氛围,他选择留在红色中国也是情有可原的。尽管中国政工干部中也有人能说流利的英语,但是双方并没有多少实际交流,很可能中国人根本听不懂浓厚的纽卡斯尔、苏格兰以及西部口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朝鲜战争与伊拉克战争有很多值得比较之处。这是第一场联合国出面的战争,两场战争都是美国人唱主角,英国人敲边鼓。两场战争中英国公众都发现当地的盟友政权既不民主也不招人待见。李承晚政权和巴基斯坦或者沙特一样独裁,但是在凶残程度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根本不懂得知恩图报。如同伊拉克一样,英国记者们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公众对战争的幻想。詹姆斯.卡梅伦(6),一位杰出的左翼记者因为报道了南朝鲜关押的政治犯的处境而失去了自己在《图画邮报》(7)的工作。“他们简直就是骷髅,皮包骨头的傀儡,脸色灰暗得几近透明,像狗一样蜷缩在地面上。”*68* 如同伊拉克一样,英国政府试图发挥自己对美国的一切影响。艾德礼飞往华盛顿确保美国不会使用核武器的行为与布莱尔飞往华盛顿劝说小布什争取联合国支持的做法一般无二。如同伊拉克一样,英国军人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表现英勇,但回国之后却发现国民们并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东德的共产党领袖夸口说自朝鲜之后,西德将是下一个被坦克所解放的目标。斯大林的确考虑过占领整个德国以及西班牙与意大利,并且还和他的顾问们讨论过攻击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可能性。1950年10月,他对毛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未必一定非要避免不可。“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不如现在就打,而不是再等几年。”*69* 在西德,大约80000名英军舒适地驻扎在党卫军与德国空军当年修筑的掩体里面(德国人在这些掩体中为第三帝国的军队提供了双层玻璃窗,中央供暖,体育设施以及电影院)等待着苏联红军先发制人。*70* 如同在朝鲜一样,这里的许多人也是从国民护卫队征召来的。英国坦克大多陈旧过时,都是1939年就出厂的瓦伦丁(8)与丘吉尔(9)。苏联空军时常骚扰西方防空系统来试探其深浅,西方普遍认为如果苏联真的发动常规攻击北约只能支撑几天。为了防御苏联的闪电战,西方必须首先使用核武器。随着军备竞赛的逐步深入,政客与评论家们也开始越来越痴迷于相关的技术细节。

接下来由美国人牵头,英法跟进的重整军备给英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作为联合国与北约的创始国之一,英国一直坚定地自视为一个全球大国,承担着全球性的责任。这种想法带来的成本几乎将英国拖垮。朝鲜自身并不是金融紧缩的原因,官方战史学家指出“与同一时期英国为北约而进行的重整军备相比,朝鲜战争的花费可谓九牛一毛。”*71* 但是英国的部分资源的确被转向了卡其布与喷气机的生产,这意味着工党不得不对全民医保釜底抽薪。正在全国用工紧缺之际,每年都有300000人离开劳动市场。另一个未曾想到的后果就是西德的迅速复原,因为英国迫切需要西德的工厂为其提供各种装备。很快这些工厂就会把陈旧落后而且管理不善的英国工业卷入激烈残酷的竞争当中。但是战争给英国国内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恐怕就是对人心或者说时代精神的打击。冷战塑造了战后的欧洲,对于英国来说,冷战将战后数年里曾经昙花一现的乐观情绪毫不留情地打翻在地,原本阳光普照的未来骤然黯淡了下去。

(1) 即志愿军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Gloucestershire_Regiment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Brodie

(4) http://www.theblackwatch.co.uk/

(5) http://www.dwr.org.uk/

(6) 外链出处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cture_Post

(8) http://baike.baidu.com/view/513201.htm

(9) http://baike.baidu.com/view/424361.htm

*65* Quoted in Max Hastings, The Korean War, Michael Joseph, 1987

*66* Jung Chang & Jon Halliday, Mao: The Unknown Story, Jonathan Cape, 2005

*67* Hastings, op. cit

*68* James Cameron, Points of Departure, Arthur Barker, 1967

*69* Jung Chang & Jon Halliday, op. cit

*70* Tom Hickman, The Call-Up: A History of National Service, Headline, 2004

*71* Anthony Farrar-Hockey, The British Part in the Korean War, HMSO, 199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