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姜维传 混乱的凉雍 -- 陈不到底

共:💬23 🌺3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姜维传 诸葛亮北伐时的姜维

诸葛亮北伐时的姜维

227年三月诸葛亮进军汉中前,就向刘禅上出师表表明决心,结果北伐的事情好象人尽皆知。

头年才继位的曹睿在洛阳也是听说了的,朝中很多人的意见是主动攻打汉中,曹睿也很想御驾亲征。《三国志孙资传》魏卷14注引《资别传》载曹睿问孙资的意见,孙资数落起当年曹操攻打汉中和救援夏侯渊时的困难,说,“南郑(汉中郡治所)就像一座天牢,中斜谷道简直就是五百里的石洞!(*注四)要是想讨伐诸葛亮起码要十五六万人,再加上东边防线,不知道要征召多少人力,耗费多少物资。我听说进攻与防守,所需人力物力要相差三倍。所以现在最好的战略就是分派大将镇守险要,将士安睡,百姓无事。几年以后,中原力量自然增强而吴蜀两国必然衰败。”(*注五)当时钟毓(锺繇之子,钟会之兄)也上疏和孙资的意思相同,曹睿就放弃了主动征伐的念头。

但是曹魏方面并没有立即向雍州方面增兵,还是以防吴为主,在六月里227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驻镇宛城。年底司马懿接到申仪密报孟达要据新城反魏投蜀,稳住孟达的司马懿八天赶完一千二百里路(宛与新城间),228正月里司马懿用十六天就破城将孟达剿灭。随后,司马懿回到洛阳,曹睿问他,“现在要讨伐蜀吴的话,先选谁呢?”司马懿说了一套水路并进伐吴的想法,曹睿又把他派回宛城准备去了。

就在曹魏将诸葛北伐之事遗忘的时候,诸葛亮放弃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划(魏延认为镇守长安的安西将军夏侯??是个公子哥,也可以看出曹魏对蜀汉防线的轻视),决定稳扎稳打,出相对平坦的祁山进军陇右。在228年春,诸葛亮派赵云邓芝率一支人马据箕谷(*注四地图上没有标此地,但有斜谷,箕谷是支道),摆出攻取噤县的姿态。自己则亲率大军攻祁山(靠近天水郡西县)。诸葛亮统帅的军队大概有七万左右,雍州西部各郡骤闻蜀汉大军压境,乱作一团,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一齐叛魏应亮,派人向诸葛亮联系。应该说,诸葛亮做的准备工作是很充分的,他自己的军队就达七万(是不少的数目,十年后238司马懿带四万兵讨伐辽东,魏臣还认为太多),又和赵云的疑军作出多路出兵的姿态。魏方面的材料都说因为刘备死后,认为蜀汉没有人能够再统兵,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栖於山岩”的大量蜀汉军队,雍州西部各郡吏民的惊恐可想而知。天水南安就挨着祁山,但安定却远在北部,与天水还隔着广魏郡,也派人向诸葛亮联系。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提到我们的主角姜维了。

《三国志》上说诸葛亮出祁山时,天水太守正带着一帮属官在各县巡视,突然听到蜀军将至,各县响应,就怀疑手下姜维这帮属官也想投靠诸葛,半夜里自己悄悄的往上??(在天水东,靠近广魏郡,时广魏未降)跑了。等到姜维这帮人发现,糊里糊涂追着太守赶往上??的时候,城门却紧闭不开。这帮人只好返身回冀城(天水治所),却也是闭门羹。这时诸葛大军已经在陇西各郡散开了,前锋马谡防卫街亭(在广魏郡境东,靠近扶风郡),诸葛自己进攻未降的陇西郡。姜维等人只好投奔蜀汉。

《魏略》上则是另一说法,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带着属官跟着雍州刺史郭淮巡视到洛门(在天水郡境西,靠近南安),听到蜀军到祁山。郭淮说,“诸葛没安好心”就想回上??,马遵也想跟着去。姜维等人就说,“您是太守,得回治所冀城。”马遵说,“现在回去,恐怕就成叛贼(大概他认为冀城已降)了。”姜维与另一人也不知道马遵说得对不对,但想着家眷还在冀城,于是两人返回冀城。回到家,冀城的吏民都想投降,就推举姜维二人去见蜀军。诸葛亮见到两人很高兴,但还没等到去接冀城家眷,马谡就从街亭败退。诸葛大军于是带着姜维撤退了。《魏略》还说,冀城被魏收复,认为姜维的降蜀并非本意,所以没有为难姜维的家眷,甚至还为姜维保留其官职等他回来。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郭冲四事上则说“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

这三种姜维归蜀的说法,大体上还是《三国志》本传属实。

《魏略》的记载有很多疑点,首先当诸葛亮出祁山时,郭淮还没有离蜀军那么近。之前郭淮在安定一带讨抚羌戎,后来作为张嗔督下配合张嗔攻街亭,郭淮则攻高翔营寨(《三国志郭淮传》载郭淮攻驻列柳城的高翔,我却一直没找到列柳城在何位置,但魏略载曹睿后来下的诏书里提到“马谡、高祥,望旗奔败”可见高翔[魏略作祥,淮传作详]在马谡附近)。这时郭淮在上??不大可能。

其次,《魏略》里说只有姜维两人降蜀,冀城里的人还没来得及走。但有天水郡属梁绪、尹赏、梁虔等人随姜维降蜀后来还位至高官。

最后,魏国还能为姜维保留官职的说法也有些一厢情愿。

至于郭冲,这家伙更是早年的小说家了。诸葛亮出祁山,陇西根本未降。在他笔下,姜维也成了俘虏,可以说是罗贯中的祖师爷了。就是郭冲生搬硬造将驻守宛城的司马懿搬来和诸葛亮唱了一出空城计。他写的那几事,当不得真的。

在《孙盛杂记》(*注六)里记载:姜维跟随诸葛亮与母失散,后来收到母书,“令求当归”,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有的说法说姜维粗知学术,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意思是姜维不至于对母亲不孝。但我觉得这样的推论都是想当然尔,因为“粗知学术”就推出“不出此言”?我倒觉得这句话很能解释姜维留在蜀汉的原因,“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姜维在蜀受到比较高的待遇,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不会回去了。后来陈寿给姜维作传,他的早期生涯和归蜀汉都带有很多疑点,正说明姜维对此事讳默难言。姜维说的话,并不一定是回信其母,更像是对蜀汉方面表达个人志向。

回过头来再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这里不展开诸葛的战略战术问题。诸葛亮到达祁山,形势有好有坏,有三郡投降。但是陇西郡太守游楚(此人甚是传奇哎又想扯远)却坚守治所襄武。《三国志张既传》注引《三辅决录注》载,游楚曾对蜀军说,“你们若能断陇道一月,阻隔东来援军,陇西自然挺不到那时候。如果不能,那时就是你们吃亏了。”陇西还未攻下,曹睿就分派诸军进军了。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在噤城防备赵云邓芝,右将军张嗔率步骑五万攻击马谡,曹睿也亲自坐镇长安前线指挥部。马谡兵败的消息传来,也带来了曹魏方面的消息,诸葛亮只好退军,临走时带走西县(西县离祁山最近,也可看出蜀军真正能控制的也就祁山附近了)千户回汉中。

姜维跟随诸葛亮回到汉中,被辟为丞相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仓曹掾是诸葛亮身边主管仓谷之事的属官,奉义将军是杂号将军,诸葛亮对这前魏国烈士的儿子很器重,他给留守成都的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介绍姜维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观察了一下他的才能,李邵、马良都比不上他,真是凉州上士。”又说,“姜维不但在军事上很有见解,为人勇敢大胆,通明义理,深解兵法。而且心存汉室,我打算让他一边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边传授给他军事知识,然後就带他进宫觐见皇帝。”这年的姜维27岁,不知道他跟诸葛亮怎么介绍自己的,这位蜀汉丞相居然给他下了这么高的评语,并隐然将他看作传人,介绍给蜀汉重臣及刘禅。随后,姜维迁中监军,征西将军。(*注七)

诸葛亮在世的日子里,姜维一直跟在他的周围。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品德,和蜀汉连年的北伐,姜维都看在眼里。

姜维27岁228年,48岁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兵退汉中,诸葛亮上表自贬为右将军,马谡下狱死。秋天,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被吴大都督陆逊大破于石亭。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围陈仓(属扶风郡),却受阻于早受曹真嘱托准备的郝昭达二十多天。最后在张嗔的援军到达之前,诸葛亮因粮尽退兵,第二次北伐失败,后退时诸葛亮率军击杀了追来的王双。

28岁229年,春天,49岁的诸葛亮派陈式攻武都、阴平(都属益州,靠近魏雍州边界),自己则挺进至建威(在天水郡与武都郡边界,今甘肃西和县西),本欲攻打陈式的雍州刺史郭淮退兵。武都、阴平两郡复归蜀汉。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巩固了益州北部的蜀汉疆界,复丞相职。为巩固汉中防务,诸葛亮于冬天徙府营於南山下原上,筑汉城于沔阳(今陕西勉县),筑乐城于城固(今陕西城固县)。这年四月,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六月,蜀吴两国达成协议互相承认,并约定共分天下。这一年赵云病逝。

29岁230年,秋七月,曹睿听从大司马曹真的意见,分兵三路大举伐蜀:司马懿由西城(陕西安康县西北);张嗔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注四),共攻汉中。50岁的诸葛亮闻魏军将至,率领诸军于城固赤阪(今洋县东二十里龙亭山南)等待魏国的大军,结果老天连降大雨三十多天,栈道断绝,魏蜀两军没见着面。九月,曹睿诏曹真等班师。诸葛亮分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今甘肃省临夏自治州等地),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厍(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南),算作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

30岁231年,二月,51岁的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祁山,用木牛运粮。魏方面则由53岁的司马懿代替养病的曹真进驻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这是司马宣王和忠武侯的第一次交手。三月,曹真病死。诸葛亮在前期连战连胜,司马懿转入防守。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在木门(今甘肃西和县东南)设伏击杀了奉司马懿命令追击的张嗔。八月,诸葛亮上表罢免都护李严(因秋夏之际,值天霖雨李严运粮不继,派属下说粮尽劝诸葛亮退兵。等到诸葛亮退兵,李严却上疏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想要推卸自己运粮不继的责任)为平民,徙梓潼郡。

31岁232年,52岁的诸葛亮开始休士劝农,制造流马木牛,教兵讲武。魏吴两国这一年的事迹都相对平和。

32岁233年,53岁的诸葛亮督使诸军运米,集结于斜谷口,并驻于斜谷。这年蜀南方有豪帅反叛,马忠代替张翼任?蚪刀级狡蕉ㄅ崖摇>旁拢?安定的匈奴反叛,司马懿遣胡遵等追讨,破降。

33岁234年,54岁的诸葛亮调动所能征发的军队,出斜谷最后一次北伐,并遣使至吴约孙权同时出兵击魏。诸葛亮走出斜谷驻扎五丈原,却没想到自己再也没能回去。56岁的司马懿在渭水之南,背水为垒与诸葛亮对峙。

司马懿面对准备两年的诸葛亮,打好了避不交锋以待其粮尽自退的主意。诸葛亮一方面派士兵屯田做长久打算,一方面想尽办法要与司马懿决战,甚至给司马懿送巾帼妇人之服想激怒他出战。恰在这时,曹睿派辛毗持节禁止魏将出战。《汉晋春秋》载,姜维听说辛毗到了前线,对诸葛亮说,“现在辛毗持节传达曹睿的命令,司马懿更不会出战了。”诸葛亮何尝不知,叹道,“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辛毗来是为了制止司马懿手下的。否则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他又何苦千里而请战?”就这样僵持了百多天,诸葛亮知道自己已然耗尽了生命,就秘密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掉、护军姜维商量死后退军的事宜。八月,54岁的诸葛亮病逝军中,蜀军密不发丧,悄悄撤军。当地老百姓告知司马懿,司马懿起兵追赶。《汉晋春秋》说姜维令杨仪将旗号逆转,同时擂鼓号令,做出要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担心有伏兵,就没有再行追击。这里多少有些抬高姜维的地位,杨仪这时已俨然以丞相继承人身份自居,又怎会听姜维令?《晋书》的记载类似,但没有“姜维令”。

不管如何,魏军没有过分追击。姜维同尚存隐患的蜀军向成都方向撤去。

*注四

摘引张大可《三国史》中叙述的汉中入关中的地形(可参看谭其骧的三国地图,雍州):

从汉中北入关中二跨越秦岭主要有三条谷道,由西向东为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东道子午道最险远,有六百六十里的高山险谷。这条通道南段叫午谷,北段叫子谷。子谷谷口在长安之南,所以子午道虽然险远,但可出其不意直插长安。

中道傥骆道最近,谷长四百二十里。蜀军出中道可陈兵武功,对长安的威胁也很大。

西道褒斜道较为宽坦,有四百七十里的山谷。南段叫褒谷,上起褒城,在汉中郡治南郑北面。北段叫斜谷,谷口在陕西眉县西南三十里。下褒斜道中段有一条西出折而向北的支道叫箕谷,往北经散关即达陈仓。蜀军出褒斜道,前据雍噤可屏断陇右。

从总的地理形势来看,关中有八百里秦川。陈仓在川原之西,长安在川原之东。东西距离五百余里,回旋余地大;而汉中只是一个狭小的盆地,三条通道如车辐之聚于车毂。因此,由北向南攻可诸道并出,居高临下会聚汉中,任何一条通道都无被截断之虞,曹魏的几次攻蜀都是诸道并进。

反之,由汉中北伐三条通道呈辐射状,诸道并进,出谷后因分散在秦川东西川原上,不易集中。而且诸葛亮北伐的东道全线在魏境(按地图,子午谷已在魏荆州魏兴郡境内),因此,诸葛亮北出秦岭只能走中道或西道。

*注五

在魏蜀吴鼎足形势之下,其实许多曹魏的务实派官员都强调首先要恢复民生,征战之事可以长久考虑,不要急于一时。孙资就跟曹睿说,“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桡而避之”,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蜀吴所依靠的天堑山险很难攻取,当前应该做的是“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

王郎早年给曹丕上疏要求抚育民众减省刑法,虽然从是刑法开始,却清晰的表达了曹魏在北方应该做的内容,事实上之后的曹魏和司马也是这么做的:

“只有免除徭役,可以使远方民众归附;优秀的官员可以向天下宣示德行恩泽;田间道路都被修复,四方百姓富裕强盛;治理官司的人善于获得真情,就无冤死之人;壮丁得有土地,则无饥谨之民;穷老者得靠国家生活,则无饥饿;嫁娶以时,则男女无怨旷之恨;胎养必全,则孕者无自伤之哀;新生必复,则孩者无不育之累;壮而后役,则幼者无离家之思;白发人不必当兵,则老者无顿状之患。医药以疗其疾,宽徭以乐其业,威罚以抑其强,恩仁以济其弱,赈贷以赡其乏。十年后,成年女子必定充满街巷,二十年后,能胜任当兵的人必定到处都是了。”

*注六

孙盛是晋人,晋书里载孙盛是太原中都人,10岁时避难渡江。长大以后,以博学闻名,写过医书卜书。《魏氏春秋》、《晋阳秋》都是他写的,晋书称“《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但是《魏氏春秋》已经失传了,《杂记》也是,现在看到的都是裴松之注引的。此处《杂记》,不知前后,不知道这一段记载是因何而说。

*注七

蜀汉的官职更是混乱,此处是载于维本传,《华阳国志,后主传》载,“(建兴)八年230春,丞相亮以参军杨仪为长史,加绥远将军。迁姜维护军,征西将军。”维本传作监军,但实际上姜维在诸葛亮在世时一直任护军(护军:掌武职铨选,并领营兵),而征西将军也有变化,建兴九年231,诸葛亮上表罢免李严,表中姜维却身为征南将军。

元宝推荐:无斋主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