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关注战略弹道导弹 -- 兴宣大院君

共:💬15 🌺10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

吴:一般讲,导弹采用多弹头比采用单弹头突防能力要强,但弹头多了也会使突防装置(如气球等)的装载量减少,从而影响突防能力,而且使导弹逐个投放弹头的时间拉长,容易遭到敌天基、空基、陆基和海基防御系统的攻击。从突防角度讲,弹头装载量为多少合适?

郑:多弹头导弹是否比单弹头导弹突防能力强,不能一概而论。这里至少有3个前提:一是导弹在助推段飞行期间未遭拦截,即无论是单弹头还是多弹头,都未释放,都还在导弹内;二是美苏集束式多弹头研制成功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分导式多弹头则分别是70年代初期和中期。当时双方反导能力有限,尤其是对已从导弹是否正在中段飞行的弹头的防御问题只是纸上谈兵。时至今天,美国NMD中段防御连分辨真假弹头(气球)还未过关,因此多弹头释放后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对方难以防御,与单弹头相比当然提高了突防能力;三是分导式弹头已能做机动变轨飞行,弹道已非一般有规律可循的椭圆飞行弹道,同时加大弹头的再入角和再入速度,减少了大气层内侧向风等因素干扰,从而提高了弹头的突防概率。

但是,随着导弹技术尤其是反导技术的发展,已不能一概而论多弹头的突防能力就强于单弹头。原因一是机载激光、太空激光、粒子束武器及在敌方发射阵地预先投放微小型反导装置(在导弹起飞声压作用下可自动升空爆炸)等反导技术发展很快,如果导弹在助推段就遭到拦截,就谈不上多弹头与单弹头的突防区别了。二是包括NMD在内的中段反导技术的发展,对多弹头尚未释放或正在释放的母舱的拦截只是时间问题(暂不提拦截率)。亦即当初说多弹头突防能力强于单弹头的两个重要前提:助推段和中段拦截难以解决,随着反导技术的发展,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随着弹头数量增加,诸葛投放弹头的时间拉长,母舱和弹头易被发现、识别和拦截,也的确存在这个问题。

应采取何种对策?美苏可以既有单弹头又有多弹头,而中等核国家不宜在对命中精度要求较高的分导式多弹头上太花财力、精力,而应在大当量单弹头导弹上下功夫提高突防能力。

吴:如果发展弹头高机动变轨能力,虽会提高突防能力,但其采用的技术(如高压气瓶、液压作动筒、径向喷管、大气层外雷达地图匹配制导等)会使弹头重量远超纯惯性分导式弹头(如“白杨”-M的弹头重1500-1600千克,比SS-18的弹头重得多),致使导弹装在弹头数量减少,您认为这是否值得?

郑:值不值得,要看需要和可能。采取了多种措施、专门对付NMD的“白杨”-M已经部署了3个导弹团,即使是这种单弹头。,只要能突破NMD,对美国构成威胁,当然值得。俄还一再声称,如果美国执意部署NMD,俄将把“白杨”-M改成3弹头。显然,俄将会既部署突防能力强的单弹头“白杨”-M,又部署3弹头的“白杨”-M,以增加弹头数量,同时还会发展其它打破NMD的措施,而又不致投入像NMD这样大的消耗。例如太空雷、等离子武器、激光武器,这些武器在俄罗斯比较成熟,有的已具备实战能力。

吴:实战时在对方国家上课大气层中爆炸先遣核弹头,使空气分子电离成离子云,也可使对方电子系统失效,从而为后续弹头突防创造条件,嫩认为这种方式与每个弹头均安装干扰机的方式相比,哪种更优?

郑:当前,美、俄、法等国正大力研制核电磁脉冲弹头,目的就是先爆炸这种弹头,在较大范围内破坏、摧毁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为后续核弹头杀开血路,核国家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对策。美国在海湾战争及科索沃战争中就是这么干的,只不过未采用核电磁脉冲弹头,而是采用了原理类似的高功率微波弹头。通过高功率微波器产生强电磁辐射场破坏电子系统和设备,灵敏度越高的无线电电子系统越容易被高功率微波破坏。今年(2001年)2月17日凌晨1点45分,美英24架战机空袭了巴格达南8千米范围内的4个伊拉克防空阵地和指挥控制设施。其中也动用了电子干扰机和反辐射导弹。从电磁战开始已经是现代战争的通例,为了打倒大范围破坏和摧毁的目的,核电磁脉冲弹成为了核国家尤其是核大国进行核战争的首选武器。但为确保有效,多准备几手,这种先遣突防弹头并不会取代导弹和弹头本身的种种突防手段(包括安装干扰机),应既有先遣弹头开路,又有自身突防跟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