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砖家的业余教育经验(原载于sonicbbs) -- 砖家

共:💬904 🌺6644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长久以来英语一直让我困惑,不过最近开始有了点方向

正如你所说,语言不是数理化,它没有道理,没有逻辑性,只有约定俗称。所谓的语法规则、词汇变换规则等都是语言学家事后加以总结的,并不是语言创世之初已经规定好的。所以,它永远有例外,永远有不规则的变化。

我们过去学习英语,其实是用语法翻译法来学的,先研究英语的语法结构,变化规则,再把每一个英语词汇找到汉语中对应的词……学习英语也就变成了无休无止的背单词,背例句,背课文,背语法规则……结果是花费了无数的时间而效果相当差。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能通过英语考试,但是口语和听力还是很差。

现在的英语考试虽然也考听力,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依靠听力考试内容单一有规律可循(一共就这点题型),考试方式又是选择题,只要听懂文章中的几个关键点就可以选择,无需听懂整篇文章。说到底我们掌握的是应对听力考试的一些技巧,而不是真的听的能力有多强(当然,一些英语成绩相当好的同学听力的确是很强的)。

在上述环境下,英语学习就变得极其繁杂和痛苦,而且毫无头绪,老师也就告诉你要多背多练多读多写,别的也帮不上你什么忙。很多人不喜欢机械记忆,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背诵和练习,加上还有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于是就选择放弃英语(比如我)。

但是实际上,英语真的是一门极度依赖记忆的学科吗?现在我认为不是。英语是语言,语言是反射,反射的形成是依靠事物与文字、声音等信号构成直接的联系,最后形成固定的反射的。我们学母语是通过认知身边的事物、模仿周围人的说话学会的,不是靠背诵学会的。有的人脑袋受重创,失去了记忆,但是还是会说话的,说明语言不是一种记忆内容,而是一种反射。说到这里我知道有人又要强调语言环境了,会说我们是中国,没有英语环境,所以只能背(我发现我们中国人好像特别迷信背这种方式,无论什么学科都会被描述成“无他,只有背”、“没什么特别的,多背多做就会好”,这是不是和古代的私塾式教育有关)。对的,我们没有自然的英语环境,但是学习者可以人工模拟一些英语环境出来,人工模拟学习母语的一些场景规律。比如,学习词汇的时候,老师不要把词汇写在黑板上,再写上中文意思,然后让学生记忆背诵,而是准备一些图像(现在发达地区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条件)鼓励学生猜测哪个图像是刚才听到的那个词(最近了解到,有一个叫做罗塞他石碑的语言教学软件就是这样做的),这样就构成了不依赖中文的直接的英语反射。名词可以这样,动词也行,比如老师下口令,让学生stand up、sit down……这样也是直接形成的英语思维,不依赖中文翻译。这些练习做得足够多(这肯定比背单词轻松,更易接受)后,就能形成一定数量的常用英语词汇的条件反射,听到的时候脑子里就不用再翻译成中文了。有了这些常用词作为句子的元素,听句子的时候就不会听到的只是一串串莫名的声音,而变成了有意义的内容了。这构成了学习英语的基干词汇量(而且这不是用背诵强记的,效率更高也更牢固),在这个基干词汇量之上,再逐步加大听力材料的复杂程度(就跟我们先学会听懂爸妈对我们的互换,然后再逐步听懂一些成人的场景对话一样),开始听一些生活场景中的对话比如问路、打车、点菜、买东西、接电话……(这些材料相当多数的英语教学资料都能提供)这样能听懂的内容就越来越多,听得懂的东西越多,就越敢于寻找更多能听的材料,变得更多更熟练,形成良性循环。

在足够多的会听以后,可以尝试着说了。我们学母语的时候,其实在我们开口说之前,已经能听懂不少了,我们并不是在听懂第一个母语词汇的时候就被要求一起跟着大声朗读的。一开始说可以有一些小错误,这些小错误可以被及时纠正,而因为我们脑子里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英语语音声音(不是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单词手册),说就变得很容易上手了,能越说越多,越说越复杂。

要上班去了,先说到这里……有空我接着说我的英语学习反思。

关键词(Tags): #英语#词汇#背诵#反射#误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