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的初读“三国”史 -- 秋原

共:💬17 🌺1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我的初读“三国”史

有个很多年前和我一起读书、鬼混在一起的同窗老友这周来京拍戏。昨晚,在北京的我们几个人自然要请客人吃饭述旧。席间又是回顾当年的那点事,从取笑谁谁吃不惯面食、到讲诉头回进棚怎么犯傻;再到当年联机打三角洲和星际,又拐到了光荣和三国志……最后某人提议,让每个人说说自己头一次读四大名著时,是个啥子状况。昨晚的宴席本来已经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大家都东倒西歪地坐着,面对着一桌上杯盘狼籍,已经是没啥新鲜话题要说的“残局”阶段了,偏偏这个在冷场时被临时拍出来的倡议,激起了最后一次小高潮。

说到我自己嘛,昨晚就没和众兄弟把问题交代清楚:

西游记是肯定全文通读过了,是趁着看过电视剧之后的热乎劲去读的。

水浒也看完了,但读第一遍看到征方腊时好汉们死的死残的残,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至于红楼梦这种一不打仗二不杀人三不闹妖精的书,全篇都是糜糜之音,实在没耐性一口气读完全本,一个猛子扎下去,最久也就憋到“王熙凤设毒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然后就要赶紧掩卷,抬头喘口气了。而且我读的时候抱着低级趣味的邪念,只对诸如“硬邦邦的就要顶入”之类的内容记忆深刻——按我的解读,贾瑞这倒霉孩子就一荣国府里的宅男,大宅门内的庐舍;被他的老古董爷爷管束的紧,没地方泻火。而且这厮还是个熟女控,他瞄见了王熙凤,立刻被对方的少妇气息击溃,当场震精了。但他只会意淫的,只要动真格的马上就没尿了,再加上犯了相思病,马上智商无下限,下面决定上面,接连被那毒妇设套玩弄了两次,还被人抓住了把柄,丢人又丢财。后来跑来个老道士,送给贾瑞一面“风月宝鉴”,我怀疑这来路不明的妖道其实是个穿越男,他给贾瑞的根本不是啥镜子,而是一个拷进去大量毛片的IPAD。贾瑞之前遭受两次劫难,先活活冻了一夜又被泼了粪,身子正虚,现在捂在被子里,一手举着IPAD哆哆索索地看毛片,一手还不忘打飞机,自己不爱惜身体,阳气尽泻,挂了~~

我回忆以上三部古典名著时有一个共同点:全都记不的初读的时间、地点和场合了。只有三国除外。

我小时候,家里人除上学必须的课本以外,几乎从来再没掏钱给我买过任何课外读物,全靠我爹从他单位带回来。八十年代北京大型国营企事业单位都有相当象样的工会组织,里面专门设置有图书阅览室。这里会不定期处理掉一些旧书。我爹跟管阅览室的工会小头目比较熟悉,所以每次处理旧书时,都能给我带会很厚重的一份。

说是处理的旧书,但这些书到我手里时,处境已经很不乐观,全都处在破的不能再破的“分解”状态,即便拣出里面保存最完好的一本,通常也没有封皮封底。说白了,都散成一堆烂纸,实在没法看了,才当个人情让我爹拿回来,要不然谁白给呀。

至于里面的内容,那就是什么都有了,其中以文革时出版的居多。必须承认,其中一些对当时是非观历史观还未成型的我,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比如说我读到小学五、六年纪开始有历史课,彼时已经是八十年代后期,孔圣人早就得到平反,又当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了;可我脑子里想着的全是孔老二收两条腊肉的德性样,这就是看书太杂又没人及时指导的结果~

我初次看到的《三国演义》,就是大致上初一的那年冬天,从一口袋烂纸里拣出来的。这本三国也是一沓残页,从第62回《取涪关杨高授首》的第二页开始,到第85回《平安居五路》的“建兴元年秋八月,忽有边报说‘魏调五路大军,来取西川……’”这句话为止。

残卷我如今还保存着,写本文前特意翻出来,现在打字时就放在伸手可以抓到的地方,随便翻弄开,里面很多纸页上都沾着墨水、菜汤之类斑驳的污迹,不知道被我爹单位里多少人玷污过了。而且还可以肯定,残卷曾长期放在一位硬笔书法爱好者的手里,他把这本三国当成练字的稿纸了——从“义释颜严”到“张飞遇害”中间140多页,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写满了笔迹相同的钢笔字,比如说第621页的第一行是“……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计其数。赵云、黄忠、张著各引兵一枝,追杀甚急”,在页眉上就抄写着内容完全一致的钢笔字。

以篇幅来算,残卷只有全书的六分之一;以内容来看,虽然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写的却是从刘备达到霸业顶峰又急转直下,最后病死永安的这个阶段。尽管又烂又破,却还有让人感到万幸的一条:中间不缺页,好歹能把老刘“冲浪”的过程完整无缺地看完了。

在此之前,我已经通过零星几本小人书,知道了官渡之战当中的一些故事;也通过袁阔成先生播讲的评书,了解到从火烧博望到华容道的这段情节。因而当时我对三国正处在“已经尝过鲜,但没尽性”的饥渴状态,怀有发自内心的热情。按照现在对某部正在连载的网络小说的态度,就是希望“追看”~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出问题:从赤壁之战后到截江夺阿斗的这段内容,是袁先生评书和我这本残卷之间没能衔接上的空白。我不清楚刘备是怎么跑到西川来的。

现在我对着残卷,终于可以一本正经地读书了。从62回一开始,很快就提到一件事:“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我对刘备的看法,从此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还是那个眼窝浅,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玄德公吗?还是那个让新野老百姓高呼“虽死亦愿随使君”的刘皇叔吗?不象呀!~

你瞧他说的那句话“今日之会,可为乐呼?”全然没有了平时忧国忧民的嘴脸;别人好言劝说两句,他不但不听,反而喝叱对方“速退!”这还是作为他重要股肱的庞统,要是换做旁人,还不知道要遭受到什么样的羞辱呢。这个叫刘备的家伙,原来表面上是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骨头里其实是个大尾巴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

同一部文学原著,改编成不同的载体,给人的印象就存在明显的感受差异。袁先生说的是评书,有评有讲。听书人痴迷的越深,就越容易跟着说书人的立场走。听别人说书,不如自己读书。说巧合也好说必然也好,总之我刚一读三国,刘备就给我留下了极端恶劣的印象;而第一印象通常又是最深刻和顽固的。

残卷后面二十多回的内容,我都是在已经发生巨变的观念下阅读的,读完之后,对刘备最后的结局和蜀汉所处的恶劣环境,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而中间的马超投蜀、关羽败亡、张非遇害、黄权投魏……我对这些事件和当事人也都抱着遗憾加惋惜的态度——全都是能臣良将,全被大耳贼蒙蔽了,没遇明主啊!

本来《三国演义》的主旨是拥刘反曹,现在我对曹是啥态度尚不确定,反刘到是肯定的了。好像之后没有三二个月,我就得着完整的《三国》,又认真看过“刘玄德罪恶的一生”、尤其是看到他怎么和张松这个卖主求荣的家伙勾搭在一起,怎么密谋图蜀的经过后,鄙视和反感的情绪更加强烈了。在刘备和他的重要智囊庞统的对话中,就以自我总结的形式归纳了他一向作为的准则——“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刘备的所谓仁厚,不过也是一种手段罢了,他即以此对豪强示弱,也以此对世人示好,青梅煮酒能掉筷子,伐人之国也能以为乐。如果小说全篇不是先确立“拥刘反曹”这个决定立场的大前提的话,那他根本不是啥“仁君”,而是地地道道的枭雄。

同样,在看穿刘备本质之时,还应该给诸如蔡瑁这些人平反。当大耳朵走投无路,派孙乾做使去联络刘表时,蔡瑁马上站出来表态:“不可!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今若纳之,曹操必加兵于我,枉动干戈。”从这言论来看,蔡瑁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不是只高呼反对,而是把大耳朵以往的一贯表现和接纳他会带来什么后果分析的清清楚楚。短短两句话,有理有据,全都说在点上了。后来他还设套打算做掉大耳,从阴谋的规划来看,也是颇有政治手段的,只因伊籍在关键时刻告密而未遂。蔡瑁的形迹与道德毫无关系,刘表、刘备、曹操都是外来户,他才是本地土著大户,那么一个朝不保夕的乱世下,自保就是最基本最自然的行动原则。

一部三国,写了刘备一系列经典段子,直到他临死前,还有一出永安托孤。N多声音都把这一幕当成君臣鱼水,锦瑟合鸣的典范。但我联系到类似诈病赚曹爽这样的例子后,却怀疑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恶毒的阴谋:

诸葛亮的才能,大耳是心知道肚明的,何况曹操的儿子正式篡了汉,这个榜样就不会在他蜀汉里重现吗?他现在一病不起,剩下的时间屈指可数了,那么自己死后,儿子和这位能臣如何相处的问题,不仅要赶紧思考,更要赶紧解决。从小说里的交代来看,大耳死前头脑不仅不糊涂,反而更加清晰冷静,要不他怎么有闲心点评马谡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才呢。原文写到这块时,说“请丞相诸葛亮……星夜往永安宫”。

永安宫的两厢壁衣后面,极有可能已经埋伏了十几个精壮的刀斧手。显然,这种安排是出自大耳的亲自授意。孔明赶到后,拜伏于龙榻前。大耳先是叙旧,回顾二人往事,拉近关系;而后点评马谡,暗示自己依然头脑清晰;继而感叹人生苦短,兴汉大业未能完成,言下之意是奉劝孔明恪守人臣忠义节操,莫做专擅权势图谋篡逆的傻事……最后他说到了关键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接下来,只要孔明回答“OK”或者含糊其词,不直接应对,大耳一个信号,刀斧手齐出,当场剁成肉酱!

孔明显然明白这些话里的意味,立刻嗅出了温情当中蕴藏的杀气。他马上作出举止非常剧烈的回应——“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叩头流血”,惟恐自己反应慢了或者让大耳贼产生怀疑,而导致被杀~~

还有一个人,在我第一次读三国时,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张任。

点看全图

张任是演义里一个三流小配角,第62回才首次出场,第64回就被斩杀了。然而他短暂的出场却表现的异常出彩,先是设计在落凤坡射杀了轻敌冒进的庞统,不仅把敌人挡在雒城,还杀的刘备“只顾奔走”,逼的大耳不得写了鸡毛信从荆州招来孔明,最后被俘也坚决不降,慷慨赴死。

在这里必须说一条:《三国》的大主题是“拥刘反曹”,通篇都在宣扬忠义、雄烈和君明臣爱,但是内容里有太多矛盾的地方,一边歌颂“忠臣不事二主”,同时又经常能看到不同身份的说客去敌人阵营里挑拨离间时,反复用“良禽择木而栖”去做对方的思想工作。若是以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产生的作用和最后的结果三个衡量标准来看,“良禽择木而栖”还远胜过“忠臣不事二主”呢——甚至可以说,前者才是小说中的主流思想,曹刘孙三家阵营里一半以上的猛将能臣,全是这种属性的鸟人;反倒是忠臣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小撮。一本《三国演义》,其实是大家争当良禽的小说~

这个对比在刘备取蜀的几回里表现的非常明显:张松法正这样的良禽,不仅打算择木而栖,而且还要把以前旧木植根的土地一起送给新木,真是“居其地而献其土,食其禄而背其主”;黄权李恢,以尽人臣之心为始,以识时务当良禽为终;只有王累和张任这一文一武,做成了忠臣。

张任只是演义里一个三流小配角,第62回首次出场,第64回就被斩杀了。然而他短暂的出场却表现的异常出彩,先是设计在落凤坡射杀了轻敌冒进的庞统,不仅把敌人挡在雒城,还杀的刘备“只顾奔走”,逼的大耳不得写了鸡毛信去荆州招来孔明,直到最后被俘也坚决不降,慷慨赴死。忠义勇智这四个字,在他身上集中表现出来,这要让演义里鸟人们羞惭不已的。

原文讲到张任被斩杀之后,作者马上以感叹的笔法写到“后人有诗赞曰……”。演义里面通常能获得“有诗赞曰”的人和事,都是因为其符合和突出了忠义勇智的主题思想。马超的人品颇有争议,但他把曹操赶的割须弃袍,让后者异常狼狈,符合“拥刘反操”这个主旨,所以也获得了“有诗赞曰”的殊荣。由此可见,演义里的张任,在戏份上无足轻重;但在道道德标准义却要和关羽齐平。益州的文臣武将在刘备集团软硬兼施的分化打击下,纷纷识时务当了鸟人,连严颜这样的老将都没能保住晚节、加入了带路党的时刻,张任义无反顾地站到雒城的长街,挡住从荆州开来的战车~

1994年下半年,电视剧《三国演义》在CCTV首播,然而里面把张任的大部分情节都省略了,只有落凤坡射杀庞统(主要为了表现庞统),对后面张任却只用一句话便带过了。这是很大的遗憾,因为张任最精彩的部分并不是如落凤坡打埋伏,而是临死前那声“忠臣岂肯事二主乎”~~

到了1996年,我有了自己的电脑,开始痴迷光荣的玩三国志IV。那一年,“三三大仙”就和当年红白机上的“赤魂绿沙”一样经典。只要我和刘备接壤,一般都要想方设法地把他灭掉,抓到以后直接杀掉,决不留活的。而在三国志IV和2004年三国志X里面,张任都是统御/武力双双超过85的次一流武将,而智力和魅力也属于中上,这个定位比较符合他在演义里形象。

点看全图

前人有诗赞曰:

烈士岂甘从二主

张君忠勇死犹生

高明正似天边月

夜夜流光照雒城

2011年7月7日晨 于京东肉饼慎思轩

通宝推:与浪共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