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史有感(庄子之无为) -- texasredneck

共:💬13 🌺4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读史有感(庄子之无为)

读史有感(庄子之无为)

庄子的无为肯定是他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但要完全讲清楚却有点困难,因为涉及到中国哲学一个最麻烦的东西,那就是极端的抽象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就有许多的解释,都有些道理,毫无办法。

《易经》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哲学里的翘楚,把天下的真理都包括了进去。可想而知,那一定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东西,有非常大的弹性。因此也可以反过来说:什么都讲了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什么都不讲的东西。因为人人的思想都可以往里面装,天下的事事都可以往里面放。

于是大家就这样争来争去,都说自己是真正理解了《易经》,别人都是扯淡,而且还都有理由。那么不得不叫人有另一种想法,你们说的都不过是自己想法,到底《易经》在说什么?

没有人知道。

孔子对政治的兴趣大,实际的东西自然多。其学说的核心是一个“仁”字,但什么是仁,他老先生从来没有给一个清楚的定义。

这一点和西方哲学有些不同,那些哲学大多数都讲究逻辑,大慨是受到了数学和科学的影响,特别是欧几里得的影响。首先从从几个基本的原则定义出发,然后用逻辑推导出一个庞大,精致,而无所不包的哲学系统。所谓的古典哲学大都如此。

康德是代表,马克思也是其中之一。

这种哲学却要面对一个更不好办的麻烦:那些基本原则是怎么才能得到呢?

康德比较幸运,基本原则能够是上帝,到了马克思,上帝就变得比过去要含糊多了,作为基本原则有点站不住了。

唯物主义那就是把牛顿力学中物质看成是最根本的,精神不过是依附在物质上的,由此得到经济基础决定一切,再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就得到人类历史必然是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给人们勾画了一个无比美好的蓝图。

说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话有些道理,但却是那时的科学。科学却在进步,现代物理已经把那种物质的观念否定了,还顺道把那种严格的决定论一起给否定了。

这样一来,那座大厦的基础出了毛病,结论就自然也有问题。在今天,你当然还是可以相信马克思主义,但是认为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就是有些强词夺理。

如果那些基本原则出了问题,用维特根斯坦的说法:那些古典哲学不过是一些言词上的东西,实际上大同小异,都没有多少意思。

但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什么是意义,这留到最后我来讲。

所以说,抽象有抽象的好处,难懂,但却否定不了。大慨这个世界就像庄子所想的,本来就是得不到那个“知”的,不可能有什么可靠的基础,只能抽象。

庄子的无为也有些抽象,但总的说来,还是能看到一个相当一致的脉络。

我本来想抄几段自己认为极精彩的段落,花了很多时间却发现做不到,因为好的太多,删得太痛苦。一般认为“内篇”应是庄子所作,那我还是得抄得太多。反正庄子很容易在网上找到,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还有的翻译成了白话,但韵味大减。记得小时候在电影上看到一些老夫子读古文摇头晃脑,觉得很好笑,但庄子的确是有这种魅力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庄子的影响该有多么大,两千多年了,我们仍然觉得好,可见中文还是在其窠臼之中,变化有限。

当然,我还没有到那个程度,虽然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鲁迅对庄子评价道:“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汪洋”大家都懂,“辟阖”一字现已不用,是指开和,就是:气势宏大而收放自如。“仪态万方”一般指女性,指文章就是:丰富多采,大慨古人是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形容女子美好的词都是可以用在文章上的。接下来说的就是:在那个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中,庄子的文章要数第一。

谈对后世影响,恐怕只有屈原能与之相比;所以他的文学才能,也绝对是超一流。

《庄子》还有一个名字,叫《南华经》。作为一个一等重要的哲学家同时又是一等重要的文学家,古今中外,也好像就只有他。柏拉图在哲学上的重要性与庄子相当,但文学上的影响就差远了。当然这可能是文字的问题,据罗素说,柏拉图极有文学才能,但是,古希腊文早就无人用了,影响自然就小了。我当然不能读原文,只是这样猜。

这就有个问题,读庄子文章时候,有可能只去欣赏文学才能去了,忘记他真正在说什么;自然也可能反过来,被他的文学才能所征服,不知不觉就着了他的道。

我曾经说过:只有批判性的哲学能够与世长存,唱赞歌的哲学固然能在现在捞一些好处,但终不能长久。

庄子是最有批判性的哲学家之一,不强调这一点的人,他们的文章就不肖读,当然,可以批判着读,如果你有时间的话。

什么是无为,那就是对“为”的否定,批判。那么什么是“为”呢?自然就是当时的正统,圣人的那一套,无非就是王道,霸道之类,再说白了,就是要征服,要统一天下。

庄子认为:过分的进取,对周围万物,特别是对人的无休止的索取,就破坏了这个世界的和谐。更进一步说,所谓征服,统一而带来的战争,生灵涂炭,就是这种贪婪的结果。

庄子的基本原则是要人无为而无害。

由于这句话不太好为今天的人理解,不妨换一种说法,无害=无为。既:你要无害,必然就得无为;你无为了,一定就会无害。

这和传统,和我们受到的教育完全不同。我们被告知,不但要无害,更重要的是要有为。既:做一个大英雄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最起码的也要做一个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但庄子并不这样想,在他看来,老百姓为什么会在水深火热之中,那都是英雄害的,如果根本就没有英雄,哪里来的水深火热。

这个世界相互联系,你想有为,就必然要伤害他人的利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联系到庄子所说:“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就可以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就算有一个大英雄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后来呢,他由于战胜不了名利的引诱,就又会把百姓置入水深火热之中,百姓就只好去等另一个大英雄,历史不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环的吗?

问题在哪里?就在于我们指望大英雄,依赖大英雄错了,根本就不应该有什么大英雄。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个制度错了,人是不能胜的。

比尔.盖茨是怎么成为世界首富的,是他对对手无情地打压,他是实际上是靠垄断成为首富的,因为他的操作系统长期并不如apple,你能说他无害吗?

联想到中国那些富豪,他们大多数都与房地产有关,哪里来的财富,不就是造成了中国中产阶级集体消失,你能说他们无害吗?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庄子的无为而无害,比我们今天人们的有为而无害在逻辑上有着更好的一致性。

庄子是不是比许许多多圣人要看的更深远一些,对人贪婪的本性要认识得透彻一些,大家可以自己作结论。

你越想做大事,就可能遭到越大挫折;想得到更大的收益,就得冒更大的风险,人们总是忘记,或者是故意不记得这一点。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实际中,更是付了钱都不一定有午餐,谁能保证努力一定能成功,

但凡发了财的人,都必定是有强烈的金钱欲望,都是工作狂,那个欲望必然会侵蚀头脑,也就会占取时间,损害亲情,除非是个傻瓜,就应该看得到这一点,而傻瓜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无为,你不去妄取,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但你却得到了最大,最好的东西,自由。

这一点应该可以这样想:人无所求,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东西能约束;人有了欲望,那自然就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前一半有些问题,因为人不可能无求,后一半,绝对是至理名言。

你追求钱权,追求爱情,必然为之所制,追求,欲望皆是枷锁。

记得有一段话很多人欣赏,大意是看着你的目标向前走,别人自然会让开。问题在于:如果还有人也这样想,跟你的目标又一致,那既不是要撞到一起。在今天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朝着钱看不看人,你肯定要和人撞个满怀,如果你不能肯定自己是力气最大,那么就还是得稍微看一看周围,免得给撞得头破血流。

就像庄子说的那样,重要的是和万物及人和谐的相处,要知道顺其自然,“故能胜物而不伤”。

这一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庄子思想的一贯性来看,这里的胜并不是今天的意思,而是说能够在种种复杂的关系中如鱼得水,达到一种逍遥的境界,这才是他的目标。有人有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庄子的话很多都有不同的解释,只能自己看了。

你可以从这种方法来理解无为:除了太太,天下没有人不犯错误,一般人犯一般的错误,所谓伟人犯特大的错误,那种错误是可以要成千上万人丢掉性命的,一般人犯不了这种错误,那么自然就还是没有伟人的好。

庄子的思想可以看成是对那个时代绵绵不断的争王,争霸的一种反思,但中国人并没有把这种反思认真对待,于是还是产生了那么多的圣人,英雄,领袖,老百姓还是相信,结果就是还是战乱不断。

那些中国的精英还总是还是要当圣人,当英雄,当领袖。只有当他们狠狠的碰了壁以后,才开始把庄子当一回事,然后就开始转身退却,当然前提是脑袋还在,寄情怀于山水之间。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影响极大,是那种隐士文学,田园文学起源,但看了庄子后,就大慨知道是怎么来的了,就是庄子那种小农社会的翻版。

既然如此,何必当初。

当然,庄子并非没有看到无为的缺陷,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那不可能,不想办法吃饭,就要饿死;不想办法上厕所,那就要憋死。而是无为而又要有所为,简单一点说:大多数人认为的为,你不要去为,而要做一些更合理,更能使你平静,自然,自由的为。

实际上,一个写了《逍遥游》那样洋洋大观的人,那明显是要你追求另一种为,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庄子首先强调的是无害,有为就有害,那么怎么去作无害的为呢,好像只能是要我们去尽量摆脱那些世俗之见,去追求那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只有这种为才能无害。这就埋下了宗教的种子,这应该可以看成是无害的一种必然的逻辑结果。

后来的道教认为他是创始人,佛教受到了他的极大影响不是偶然的。

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必然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庄子对佛教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一点好像是公认的事实。

这种退缩在禅宗里发展到了极端,慧能在五祖寺所作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禅宗的真谛。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本来应该是空的,因为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欲念而满的,比如名利,异性,想要成佛,就得把那些东西清出去,恢复到空。

庄子叫人减少欲望,而禅宗则干脆叫人什么都不要想。

基督教的重点是叫人追求幸福,基督叫人谦虚,那是要人装进他的福音,而得到永生;而佛教的核心却是叫人避免痛苦,什么都不要有。

那一种好,只能自己看了。

庄子一而再,再而三,几乎是喋喋不休告诉我们:不要出头,不要强求,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要顺其自然,要看到大处,看到长远。

也不停地讲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你得到什么时,可能失去得更多。因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感情思想都是所谓齐一的,就是统一而和谐的,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

就是忽视了整体,就要招祸上身。在这一点上,庄子和斯宾诺莎有相通之处。

这种片面得就是失,而无为的失,也就是得到了更根本的东西。

总的说来,从大的方面,庄子要我们避绝圣贤,英雄,那是大祸害的来源;从个人来说,要我们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不要现实中争强斗胜,不是输赢的问题,而是没有意思。

当然这个问题绝非可以简单地下结论的,如果你承认这个世界是在进步,那就不能否认圣贤,英雄的作用,这个世界是今天这个样子,的确很大程度上是华尔街式的贪婪所推动的;反过来,如果这个世界是一塌糊涂,那么庄子说的就句句都是真理了。

这说到底是一个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问题了。

当然,这种思想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退缩。做事就要犯错误,什么都不做自然就不会出错。人在现实中不得意,自然而然要向精神方面退却;而对一个正春风得意地与人斗争,征服自然的人去谈什么无为,别人不过认为你是失败者的废话罢了。

所以庄子的哲学的确是有些悲观的,人活在世上,如“游于羿之彀中”,处处充满危险,这是乱世的结果。所以要低调,不要去做英雄,那是会丢失自我,甚至失掉性命,这个世界是人无法预测的,更无法掌握的。同样的,人也是无法理解的,甚至是虚伪的,“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但这种悲观是不是包含着一些道理呢?

当然,这个现实世界离庄子的理想不知差了多少。比如说,你是一个士兵在战场上,你能够用庄子的无为吗?恐怕不行,别人不会允许。更实际一点,就是在现在,你的老板,你的太太,也不会同意,那你就会丢掉工作,失掉家庭。

更进一步,一个人要是没有了饭吃,更是强烈感到了社会的不公,你要他做到无为,恐怕是不太现实,这也好像一种麻醉,统治者比较喜欢。

但相反,如果你还可以,社会也对你不错,已经是小资了或则中资了,大资好像不可能,那种人很难去懂什么无为,你是不是应该把精力放在追求精神上的东西呢?

这样是不是能够使得你更平静而幸福呢?

如何去平衡呢,我反正是看不到什么客观的标准,只能自己瞧着办。

这种说法可以确定的好处就是要我们避免极端,至少是行为上的极端。西方哲学家有一句类似的话,真理从来是不走极端的。

因为什么是真理人们还在争论不休,这句话就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我们只好用文学方式来理解:真理应该像冬日的太阳,像和煦的春风,让人感到亲近,自然地沉溺于其中,把人征服,就像读庄子的那种感觉。而不是要极端地去摧毁什么,斗争什么。

极端最不好,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是一种极端,文革时的中国是一种极端,今天的恐怖分子还是一种宗教极端。那种极端的妖魔一旦从瓶中里放了出来,收回去就难了。就在今天,我们仍然在中国随处可见各种极端,最典型的就是追求金钱的极端,其祸害我想大家都知道。

总而言之,这个世界上的大祸害基本都是极端惹出来的,所谓激烈的革命永远是伴随着流血和苦难的,进步却往往看不到。世界得要不停的变化,但太剧烈了人就受不了,所以不要走的太快。

鲁迅根本就没有看到极端的大麻烦,也没有看到中国人根本就不中庸,以后几十年的中国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人是什么都想要,今天就要有。

他在思想深度上和庄子就差了一大截。

只有庄子总是在叫人清醒,叫人反思,庄子在今天,或则永远的意义就在于此。

通宝推:李寒秋,kaywell,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