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饥荒岁月里的记忆》连载之二十五:饥不择食 -- 老光

共:💬490 🌺4487 🌵14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没太明白你写这些的意思

1)三年困难时期平均死亡率比1949年低

2)三年困难时期平均死亡率(18.09‰,1985年《中国人口年鉴》)比同时期印度低(19.2‰,于海莲 <印度人口增长状况分析>)。而且这18.09‰也不实,应当向下调整,因为没考虑到户口漏登的情况(孙景泽<破解国家统计局户籍统计数据矛盾之谜>)。

你的意思是三年困难时期,因为此时的死亡率比49年低,所以基本没有或很少因为饥饿引起的非正常死亡?

这不对。死亡有多种因素,一般疾病,战争、事故、饥饿等等。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善,没有战争,医疗条件改善,经济发展,50年代前期,中国的死亡率快速下降(实际主要是婴儿死亡率的速降),这在印度也是一样的。就从你引的于海莲 <印度人口增长状况分析>文章可知,印度在这10年间死亡率也从27‰下降到18‰.

在三年困难时期,比之前后的几年(死亡率一般是11‰、12‰),有了大的跳跃,在其他因素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只能是把多出了的归因为饥饿。

你所引的孙景泽<破解国家统计局户籍统计数据矛盾之谜>,我在天涯看过转载,其文指是50后期到60年代前期,城乡户口大迁移的大错漏,前期虚增,后来随着遣返城镇人口下乡,把虚增的部分再给削平了。

其文的立论基础是中国当时城乡户口登记出了大问题,但此文也没有列出当时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大规模双重占籍的实例,也没有列出政府对城乡户口登记制度漏洞的批评(这么大规模,时人发现不了是难以相想的)。此文的说服力有限。

况且还有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遣返城镇人口下乡是1961年开始大规模实行的,但现在的统计资料是1960年人口剧降,此文该如何解释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