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请中国政府对萨米人的悲惨遭遇表示关注 -- Emyn

共:💬9936 🌺84379 🌵12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纪委也是最近这些年才逐渐起来的

纪委也是最近这些年才逐渐起来的。

九十年代的时候,纪委从上到下,基本上还只能算是边缘部门,起到的也不过是花瓶摆设的作用。当时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最主要的就是对地方来说,纪委毕竟是“本地化”的。既然是本地化的,那么包括书记在内的本地纪委就免不了与本省市的其他干部有一个“多年”的同僚关系。官场总是要讲人情的,这样一来,就很难拉下面子动真格查案。特别是到了地市这一级,就那么大一块地方,大家平日抬头不见低头见,谁愿意真的去查案子得罪一大票人呢?

除了地方纪委的本地化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以前纪委普遍不受重视,那时候各个地方安排的纪委书记还是以年龄偏大将要退休或者仕途不被看好的居多。中国这样的官僚体制,一个部门是否强势,很大程度上还是与一把手本身是否有强势背景相关的。比如说八十年代王兆国的团中央书记被人看作前途远大,相对来讲自然比较强势。于是王兆国就可以平级身份训斥同为部级的新华社社长。到了纪委这里,如果地方安排的书记人选本身就“不得力”,那么纪委自然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地方纪委是这个样子,中纪委也不见得就好到哪里去。90年代特别是前期,各位大佬尚在世,不管是乔书记还是尉书记,都只能算是后生小辈而已。连老江都因为“谁不改革谁下台”而心惊肉跳坐卧不安,乔书记尉书记又有多少胆子打大老虎?所以最后自然只能拍死几只小苍蝇糊弄了事。

直到九十年代后期,大佬们陆续去世,然后由于赖昌星这件案子,中纪委终于名声鹊起,以后中纪委查的比较大的案子也多了起来。不过,从九十年代后期到这个世纪前几年,中纪委查案涉及的人物级别虽然逐年上升,但仍然不算是重量级的人物。那几年查案的目标,就算是省部级,一般还是最高层背景不足的或者是过气的居多。比如说李嘉廷之所以被查,还是因为在常委那里“没人”;而程维高被查,大概就是因为“过气”的缘故了。除了“没人”或者“过气”这两个原因,还有一种就是由于权力斗争而查案了。当然,凡是涉及到权力最高层甚至常委级别,查案还是以“敲山震虎”的目的居多,毕竟大家都在一条船上,真把人逼到墙角扯翻了脸,谁也未必讨得了好去。

虽说这些年查案讲究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定向反腐”,但中纪委的声势确实还是越来越大的。原因么,一方面中高层也不是人人都有常委在背后的,而且所谓人走茶凉,谁也免不了“过气”的结局;另一方面,中纪委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定向反腐”,但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不留神被牵连“无辜”,那也只有自认倒霉了。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要说到这些年腐败的自身特点上了。以前官员腐败,多少还有个顾忌,不怎么敢明目张胆,收钱也是单线的多,就算事发也不过是搭上自己而已。可这些年贪腐越演越烈,很多官员就有些肆无忌惮了,收钱的时候也很不谨慎,甚至有些地方居然有合伙收钱合伙送钱的情况。这样互相牵连,一旦出事,很可能就是攀咬出一大片甚至是上百人的大案子了。

无论如何,中纪委这些年作为还是不小的。但到了地方纪委,由于所谓“本地化”的因素,一般还是不作为糊弄过去的多。其实纪委收到的各种举报一般都是应有尽有,某个官员只要有问题,多半都可以在纪委收到的举报那里找到。但关键的问题还是“查还是不查”或者“真查还是做样子查”的问题。纪委毕竟也只是一个部门而已,可不是最高权威,就算接到举报线索,没有人给你撑腰,那里是你想查就能查的?没有人给你点头,你又敢真去查么?地方纪委这几年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接待上级纪委的视察。上面来了人么,就的招待好,让人家吃好喝好,再到本地的名胜古迹玩好。当然,这是题外话,就不多说了。

不过,中纪委的声势大了,连带着地方纪委也是水涨船高,至少在纪委工作的干部也在同僚面前扬眉吐气了。而且现在省一级的纪委搞起了垂直管理,由上面而不是省委任命,又多是从外面调来的,多少有了“去地方化”的意味。如果碰到一个比较强势的省纪委书记,又是从外地调来的,没那么多人情可讲,还是有可能干出些名堂的。最近几年的一些案子,看起来好像就是地方一级的纪委而不是中纪委的功劳。这说明,中国的反腐,虽然任重道远,毕竟还是不断前行的。

通宝推:秦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