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的一些经历 -- 余风

共:💬50 🌺104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大马风情话四

大马风情话系列四

莲花村的记忆

“莲花不曼不枝,出污泥而不染。”《爱莲说》如此描写莲花。无论在何时何地看到娉婷而立的莲花,心中总会感到一份惊喜,惊喜中油然升起一份缅怀;缅怀那带莲花名字的村子-----------莲花村,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村子。

莲花村,我生命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年青的一段生命,曾在那里度过。74年,年华正茂,,被调派到莲花村来。那年,带着黄金般的光辉理想,背起了包袱,踏上那条黄泥路。

路上黄尘滚滚,遮断前路。路两旁一行行的橡胶树,像英勇的战士挺立着;翠绿的叶子,被泥尘染黄了。

烟尘蒙蒙中,走到路的尽头,看到第一排房舍。黄泥路就中断在那沼泽地带。一道木桥,从这头横跨过沼泽到对岸。黄泥路由独木桥延续下去,延伸到村中心。

走过独木桥,在水草杂生的泥滩中,非常意外地发现那亭亭玉立的荷花,挺拔俊秀,绽开在田田荷叶上。清冰玉洁的荷花。处在杂草丛中,显得出类拔萃,令人惊喜。

莲花-----花中君子,第一眼看到它,就爱上它;尤其这长在沼泽地带的莲花。啊,莲花村。果然名不虚传,那长在烂泥中的莲花,增添了莲花村的光彩!

莲花村,被团团密密的胶园包围着,有如绿色海洋中的一沙洲;几乎与世隔绝。黄泥路是莲花村跟外界唯一的联系。大旱天里,黄泥路尘埃滚滚,随风四处飘扬;雨季里,黄泥路湿漉漉,泥泞一片,寸步难移。

习惯了有水电供应的舒适生活,初临莲花村,十分不能适应。必须学会从井里汲水洗澡;夜晚只能点上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

入夜时分,在市区里正是华灯初上,莲花村已随夜入梦乡。街道上(其实也只有一条街),只剩下狗儿在闲逛。狗儿的踏步声从街头传来,在宁静的夜里,分外清晰。深夜万籁俱静,只有当晚风刮起时,胶园传来阵阵树涛,打破夜晚的沉静。这里没有夜归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村民生活的写照。村民已养成了这简单朴实的生活规律。

常常喜欢在傍晚时分,漫步在村中唯一的街道上;从街头走到沼泽边,享受村中宁静而安详的黄昏。经过了一天辛劳的村民,此时,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搬了椅子坐在屋前纳凉,谈天说地。孩童们则在街心奔跑,或玩老鹰捉小鸡,或玩官兵捉贼。童真的欢笑,回旋在平稳的空间。民众会堂前的篮球场上,一群青年男女在积极地练打篮球,矫健的身手,青春的活力,使沉寂的村子也感受到青春脉搏的跳动。

沼泽旁,晚风习习,迎面扑来,夹带着莲花淡淡的香味,使人精神一振。偶尔,会有一些村童,拿着长竹竿挑拨莲蓬。

一次,碰到一位老者,正集精汇神地钓鱼。他能钓到鱼吗?好奇心驱使下,忍不住趋前攀谈。老者和颜悦色,不认为我唐突无礼。交谈之下,我的心灵深深受振动。往后不再平静,对莲花又有了一番新的感受。

一天早晨,才踏进学校办公室,一眼就看到桌上放着一支莲花。一支洁白,含苞待放的莲花,花瓣上还沾着露珠儿。这是刚采下来的莲花。心中一喜,拿起莲花深深一闻,一股香气沁入心脾。啊,这是谁送来的呢?为何悄悄放在我桌上呢?走进教室时,孩子们七嘴八舌抢问道:老师,喜欢那支荷花吗?美不美?我因此说:荷花很美。长在荷叶上的荷花更美。把它采下来,脱离荷叶,它不是很孤单吗?孩子们抿嘴微笑不作答。

当天晚上,莲花散着清香,伴着我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孩子们纯洁的心,有如洁白的莲花,使我深深感动。孩子们能在莲花村里幸福成长吗?他们的上一代辛苦奋斗,为他们奠定一个安稳的环境,他们会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吗?像莲花灿放光华吗?

我的心一直不能平静。耳边又回响起上次跟老者的对话----------------------

莲花村的成立是不寻常的。它是诞生在历史的悲剧里。如果你了解吉蓬(Bukit Kepong)的那一场浴血战。你就会了解莲花村是在多么艰辛的环境下成长。

哦。莲花又是怎样而来的?先有莲花还是先有村子?

这可不清楚。也许莲花是他们留下来的,也许是第一批开荒的人带来的。

这一片沼泽地带加上原始森林,是天然的庇护所,是卧虎藏龙之地。50年代,吉蓬(Bukit Kepong)那场战役,波及深远。这里因此也上演过一场激烈的龙争虎斗。

当时殖民政府鼓动新村居民前来此地开荒垦植(谁愿意来的,就能得到土地)。生活在新村而没有土地的村民,渴望得到土地的欲念,驱使他们冒着生命之虞,来到这沼泽地带。

两派势力的斗争,遭殃的是夹在中间的无辜村民。第一批开芭先锋,就遭杀身之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村民仍像灯蛾扑火,前仆后继,前来这里开拓土地。付出生命的代价是村民终于取得这块土地。就这样,血泪交织的岁月催生了莲花村。

老人低沉的语调,一直在我心底荡漾。对莲花产生了一份新的感情。不仅仅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觉得它更像村民旺盛的斗志和坚忍不渝的生命力。莲花跟顽强的生命连在一起,只有在莲花村里,你才会感受到那股震撼。

由于工作的调动,几年后,我离开了莲花村。那一年,临走之前,村里来了一辆挖泥机和一架抽水机。原来村里的领导为了贯彻青皮书计划,决定把这一道狭长的沼泽变为可供生产的土地。沼泽上的木桥被拆除,改建水泥钢桥。沼泽的水被抽干涸,莲花被连根拔除。为了保保留莲花村的实名,特地在石桥旁,筑了两个莲池;一个供养睡莲,一个栽上了莲花。

抽干了水的沼泽地,被划分为十几个小段,分给村中几十户人家。每一家可在小段土地上栽种玉米,香蕉,木薯等作物。

我离开时,走过石桥。望向那两个莲池。原本生命旺盛的莲花,被供养在池塘里,反而失去了朝气蓬勃,只看到一朵莲花,孤零零地站立在枯黄的荷叶中。(原本光华盛放,一片莲花之海,日不复见。)

再见吧!莲花。再见吧!孩子们。带着失落惆怅的心,走出了莲花村。

来时,黄尘滚滚的泥路,在我走时,已舖上了柏油!

登于12-04-1991,星洲日报,星云版。

(补记:莲花村由于只有一条路跟外界联系,因此非常孤立。可以说是99.99%的纯华人村。唯一的马来家庭,就是那警察局的警员。常年跟村民打成一片,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村里民风淳朴,从来没有犯罪案件,因此也没看过他穿警服。山高皇帝远,自由自在,多好。1978年,被调走时,还哭得好伤心。1975年,村里盖了一间诊疗所,派来了一位马来女护士。不到三个月就申请走了,主要无法沟通。村民都讲华语或广东话,少接触马来人,不会讲马来话,因此派来一位华人护士。谁知,这位是香蕉人,不会华语,幸亏会讲一点广东话,勉强可以沟通。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几位马来人。教育局派来学校的书记,office boy, 两名校工,一名园丁都是马来人。在新经济政策的名誉下,增加马来人的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村里才开始有水电供应。15/8/2011)

通宝推:故乡明月,山远空寒,南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