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聊 回金瞎子 -- 子玉

共:💬9 🌺55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听听实名实姓的人说话

陈凯先院士将自己的评判标准归纳为“创新性+系统性”,即对学科整体发展的贡献;如果只是偶尔在重量级杂志上发过一两篇文章,则不足以为“贡献” [实评:哈哈!一公撞二公出局的原因找到了。饶毅的研究除了跟风紧外还真的没有创新,更不说系统了。而他回国后的研究还改了行,是社会分子生物学,但在这领域一沉就是“三年不鸣”,在院士选举前还真的拿不出回国后的科研成果(《科学》社论对院士来说不算啥论文!)。对比之下,施一公虽然被方舟子笑为“技工”,但他回国后换汤不换药的也熬出一些东西来,而且都还只是一个系统的,虽无多大创新,但影响因子是有了,而且还是大大滴。]。何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发表论文和得奖的概率差异很大。他承认,对于同一成果,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院士毕竟不是体育比赛,无法绝对量化,全世界都如此,这很自然。”[实评:饶毅可不这么看,他就以为除他以外,其它人,包括施一公,都不如他有资格当院士。所以他的落选一定是不自然滴。]

常常有人将某某当选院士归功于几篇影响因子较高的论文,或是一两项国家级科技大奖,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好论文就一定评不上。陈凯先举例说,有位老专家花了一辈子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尽管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并不很高,却为我国植物化学和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高票当选。[实评:世界上的院士评选都是基于能被证明有效的发现和有用的发明,所以一般都是在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转化为有形可见的利益后才给科学家“分红”。饶毅可什么被证明有效的发现和有用的发明?所以他的落选应当是很自然的。]

“真正懂行、负责任的投票人是不会被一堆论文迷了眼的。我更看重的,是他真正解决了什么问题。”[实评:说的好!就应当是这杆“秤”!下阶段还用这杆“秤”!]王迅院士说,面对一叠由论文篇目之类堆砌出的材料,他会仔细分辨这其中候选人自己做了多少,对推荐单位的“包装”保持警惕。[实评:这就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当然,在考量候选人学术水平的同时,学风正派、品行端正是底线。不少院士表示,若是在学风、品行上犯了大忌,即便是位“学术大牛”,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一票否决”。现实中,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往往和学风、品行是一致的。[实评:如果说在饶毅发表“柯贝”似的挺转文章之前人们对饶毅的学问和学风还不了解的话,那可悲的盲转论和党棍作风让人们彻底看清了饶毅的本质。所以,饶毅出局是必然的!]

“言多必失”不是规则,却不无道理

不少人将饶毅的落选归结为“话说得太多了”。近年来,这位海归学者多次对国内的科研体制提出中肯意见;即便在今年上半年的参选关头,他仍保持着一贯的活跃,对转基因、降低博士后职称等敏感话题频频发言。[实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多行不义必自毙!!]

在崇尚严谨、讲求踏实的科学界,真的是“言多必失”吗?“不可一概而论,但‘吃嘴巴亏’的不是没有。”陈凯先说,喜欢说话的人往往容易被人理解为“不务正业,爱出风头” [实评:这就是饶毅!],会在对其不甚了解的同行那里丢失些“印象分”。有时,说多了难免得罪人,进而招致反感[实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