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铁和血的和平(一):金色的耶路撒冷(上) -- 梦秋

共:💬118 🌺833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铁与血的和平(一):金色的耶路撒冷(中)

一.金色的耶路撒冷(中)

自己的广告:新浪博客链接,有图有真相:外链出处

中午十二点迎来的是一场午饭。吃得比较简单,西红柿菜汤,煎饼还有炒饭,加上一些咖喱和鸡肉牛肉等。以色列外交部的蓝天铭过来陪同,顺便向我们介绍导游谢婉琴。蓝天铭的真实名字是阿米尔,在中国呆了四年,今年年初刚刚回以色列工作。他跟我们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正在以色列访问。后来在著名的哭墙,一位以色列士兵拿着登有陈炳德照片的报纸问我们:“你们是不是有一位将军在耶路撒冷?”我回答说是。那张照片上,陈炳德将军正在哭墙前沉思。

蓝天铭的汉语说得还可以,但是和Guy的汉语没法比。他不断地向我们询问一些宗教名词,比如说清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让我把英语和汉语拼音给写下来。然后谈到2010年以色列对华出口比2009年增加了50%,主要增加出口的都是高科技产品。他还让我把总参谋长和创新这两个词写下来,以便增加他的汉语词汇。这段时间正好是伊斯兰教的斋月。穆斯林不能在太阳升起和落山之间的这段时间内进食,因而很多人习惯于昼伏夜出的生活。不知道以色列人在这段时间频繁邀请中国人到他们的国度访问,有回避穆斯林的意思。但是宗教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痕迹是无需遮掩的,这很快就能从我们参观耶路撒冷老城里看出来。

蓝天铭问我,在提到以色列的时候,中国人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回答是显而易见的:战争,巴以冲突。其次是大屠杀。拜《货币战争》所赐,很多人也知道犹太人是天生的金融家,都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蓝天铭反问我们:你们知不知道以色列人不仅仅包括犹太人,也包括阿拉伯人。这个问题显然并不是大部分中国人所能够了解到的。至于在耶路撒冷街头发现非洲裔以色列人,这个问题显然已经不在他的提问范畴之内了。这里有个历史小知识需要补充一下,1984年年底到1985年年初,以色列在各方紧密配合之下,开展了“摩西行动”,将位于埃塞俄比亚的黑皮肤犹太人(当地人称呼为“法拉沙人”)运往苏丹,再通过苏丹运到以色列。1991年,以色列又开展了“所罗门”行动,在36小时内将一万余名留在埃塞俄比亚的法拉沙人空运到以色列,使他们避免了深陷战乱的局面。两次行动都以以色列的著名历史传奇人物命名。摩西是当年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躲避法老迫害的领袖,而所罗门则是古代以色列国最著名的国王,也以最聪明的国王而著称于世。

跟蓝天铭的午饭结束后,即刻出门前往老城。这里的阳光极其强烈。戴上了帽子,一路上喝了大量的水。

谢婉琴是我们的导游,香港人,会说希伯来语和英语。在奥地利呆过三年,勉强懂得德语。普通话说得不算太好,让我听起来有点费劲。她的知识极其丰富,但是因为宗教所限,多少有点儿偏狭。她的知识有多少正确性,还有待确认。

我们要去的耶路撒冷老城(Jerusalem Old City)位于东耶路撒冷,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它所拥有的影响力是全球的,其重要性当在北京故宫之上。同时耶路撒冷老城也是所有现存宗教和巴勒斯坦-以色列冲突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大耶路撒冷本身也是一个焦点问题。1948年前,它是英国管辖下的托管地。在一战之前,则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治下。1948年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的时候,大耶路撒冷(包括伯利恒)应该以国际共管区形式存在十年,接下来再由全民公决的形式决定其是否归属于以色列或者巴勒斯坦。

但是,在以色列宣布建国(1948年5月14日)的第二天,阿拉伯联军就和草创中的以色列国防军大打出手,是为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从战争当中幸存下来了,占领了耶路撒冷大部分地区(15个阿拉伯区当中的12个被占领)。包括耶路撒冷老城和东耶路撒冷被约旦军队占领。双方占领区内的居民大部分被强制搬迁或者驱逐。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军队完全占领了东耶路撒冷。以色列国会在此后通过法律,确认耶路撒冷为本国首都。处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考虑,世界大国并未承认耶路撒冷的首都地位。耶路撒冷地位问题成为错综复杂的巴以谈判当中的焦点以及核心问题。究竟应该谁据有耶路撒冷,尤其是据有东耶路撒冷和老城,成为巴以和谈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结束冲突的极其关键的内容。遗憾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几乎不存在双方作出妥协的任何可能。在可以预测的未来,巴以谈判不可能成功。

我们此行先到达了经典的游览出发地橄榄山(Olive Mt)。一路看到的都是灰白的建筑,这是耶路撒冷的标志。英国人殖民时期,为了保持耶路撒冷的建筑特色,曾经下令要求所有的建筑都需要用耶路撒冷特有的白石头。现在耶路撒冷的新建筑也都考虑到这个特点,至少用白石头作为外墙装饰。

在橄榄山上可以俯瞰整个耶路撒冷老城以及整个圣殿山。橄榄山的半山腰上,还有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犹太人公墓。圣殿山上,可以看到金顶清真寺(或者叫岩石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以及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这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在橄榄山也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圣墓大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犹太人的西墙,即哭墙位于圣殿山的另外一侧,无法看到。无论如何,这里的确是三大宗教的圣殿。

在老城的城墙上,还有一个被封住的M形城门。它就是著名的金门。犹太教认为,救世主以赛亚降临人世间解救苦难中的犹太人的时候,将会从金门进入耶路撒冷老城。据说穆斯林的著名领袖萨拉丁(库尔德人)1187年占领耶路撒冷之后,为了防止犹太人的救星以赛亚进入耶路撒冷老城,干脆就把这座城门给封上了,形成了今天的M形门洞。

顺便说一句,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的故事,在电影《天国王朝》当中有详细的描述。虽然明星奥兰多布鲁姆在当中扮演主角,一个“讲求人性”的基督教军队将领,而且表演也很用力,但是我以为扮演萨拉丁的那一位更加出彩。

老城和橄榄山之间,有大量的教堂和历史遗址,还有许多正在发掘的以色列圣殿时期的旧址。在古代以色列王国所罗门国王时期,修筑了精美辉煌的第一圣殿。后来第一圣殿为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毁灭(还记得《黑客帝国》当中以“尼布甲尼撒”命名的飞船吗?)。波斯(即现在的伊朗)灭亡新巴比伦之后,被迁移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史称“巴比伦之囚”)获释,陆续回到耶路撒冷。他们在第一圣殿的废墟上建立了第二圣殿。第二圣殿后来在公元70年犹太人大起义当中被罗马人毁灭。它所残留的城垣就是著名的“西墙”。在流离失所的两千年历史当中,犹太人不断来到第二圣殿的西墙前哭泣,是以得名“哭墙”。

耶路撒冷老城历经罗马人、十字军骑士、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穆斯林们在第二圣殿的基础上修建了清真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由此登霄;基督徒们在老城修建了圣墓大教堂,纪念耶稣被审判,受难然后获得复活。以色列为了证明自己在历史上具有的合法性,对老城周围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实际上,圣殿山在几千年的发展当中,已经在遗址的基础上叠床架屋,历史一层层地堆积起来。在这里可以感觉到时间的凝固。

我们乘车从老城的花门进入,沿着希律门一路盘桓。这里是老城的穆斯林区。耶路撒冷老城分为穆斯林、犹太、亚美尼亚和基督四个区。耶路撒冷老城之所以要专门辟出一个亚美尼亚区恐怕还是跟亚美尼亚人的宗教信仰有关。如果资料核实没有错误的话,亚美尼亚人信奉的宗教是基督教早期的一个分支,叫做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之后又成为景教。聂斯托利派的诞生甚至早于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之前。大约发生在公元5世纪左右。就凭这个悠久的历史,也足以让多灾多难的亚美尼亚民族在耶路撒冷老城拥有自己的一小片空间了吧?

在《圣经》当中,耶稣受到罗马人审判,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老城里走了很长一段路。在没有进入圣像大教堂之前,他走过的路分为九段,留下了无数传说。我们在路上由谢婉琴逐个讲解了这九站。一路上可以看到许多教堂,既有罗马教堂,也有希腊教堂,有亚美尼亚教堂,也有来自非洲之角埃塞尔比亚人修建的简陋教堂。路上还远远经过了大马士革门。我们没有去亚美尼亚区,据说里面只有500多亚美尼亚人。大部分时间都走在穆斯林区。他们很多人都在做纪念品生意。在穿堂过巷的路上,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型的步行街。许多人用汉语“你好”向我们兜揽生意,可见中国人来得确实不少。还有一些只有十岁冒头的孩子在推车或者销售东西。谢婉琴说,犹太人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这么做。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在15岁以前就开始做小生意是不被允许的。

除了阿拉伯人,我们还看见了许多正统犹太教徒,带着黑色高帽,梳着小辫,穿着黑色的长衣长裤。谢婉琴说,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炎热的天气。其实今天虽然炎热,但是空气干燥,也有清风,倒是不觉得特别难受。不像早几天的北京,闷得让人无法呼吸。

在圣墓大教堂,我们看到了耶稣受难之后上橄榄油的地方。许多游客跪在地上亲吻上油之处。这里应该是东正教堂,遇上了许多操着东欧语言的人。我们遇上的许多别的犹太人都在脑袋上别着一顶小帽,这是他们的标志。路上还有很多以色列国防军士兵,有些人背着M-16步枪或者M-4卡宾枪。这真是一种很新鲜的文化感受。

我们没法去金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无法进入圣殿山。后来得知,一般情况下非穆斯林不得登上圣殿山。特殊情况下需要得到官方部门的审批才能进入。2000年9月,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尔沙龙闯进圣殿山,得罪了全世界的穆斯林,引发了巴勒斯坦民众大起义。这个至今在以色列都是相当敏感的话题,不敢轻易提起。在走到金顶清真寺的最后几个台阶上,我们被以色列保安拦住了。一些穆斯林经过保安身边的时候,掏出了自己的证件得以放行。而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举起照相机想要拍几张照片,保安发现之后,严厉地阻止了我。今天早上在汽车站,我想拍几张照片,也被汽车站的保安阻止了。后来在圣墓大教堂,据说是埋葬耶稣石棺的地方,东正教的教士也阻止我拍照。而众人钻神龛拜祭耶稣的地方,也禁止拍照。这里是有着许多禁忌的地方。比如说,在进入哭墙广场之后,我们被要求戴上一顶犹太小帽。这顶没有别针的帽子在风吹之下根本戴不住,只好拿一只手把帽子按在脑门上,严重影响了我们拍照。而我自己戴的一顶帽子,则被认为是不符合哭墙要求而不得不摘下来了。

哭墙大约有50米长,分为男区和女区以分别祈祷。据说只有哭墙最下面的两排巨石才是第二圣殿留下来的原物。犹太人在此祈祷,需要一只手捧着《圣经旧约》,一只手扶墙,前后晃动,嘴里不断地念诵经文。1948年到1967年,约旦占领东耶路撒冷期间,不许犹太人到此祈祷。第三次中东战争当中,以色列军队和约旦军队在东耶路撒冷发生激战。付出巨大代价之后,以军占领了老城。当时一位随军记者写下这样的文字:

“士兵们聚集在哭墙下。这些疲惫、满身灰土、带着各种武器的士兵,有的头上身上还缠着带血的绷带。他们敬畏地注视着这堵高墙,许多人孩子般地泪流满面。他们紧贴着墙上的石头,抚摸它们,亲吻它们……一位肩披祈祷巾的军营拉比吹起了羊角号。默默的流泪变成了抽泣和哽咽。这是悲哀、激动、喜悦和痛苦混合在一起的眼泪。”

我们来到哭墙的广场上。周围有许多士兵,男兵女兵皆有,很多人背着步枪,弹夹卸下来,卡在枪的一端。进入哭墙广场,我们进行了安检。在金顶清真寺上俯视哭墙的一切,肯定很有宗教意味。阿克萨清真寺和圣殿山下被不断发掘出来的各种罗马时期,甚至可能包括第一圣殿时期的遗址,也构成了鲜明的宗教对比。在犹太区,刚刚新建的犹太经堂旁就是一座无法让人祈祷的清真寺。1948年-1967年间,约旦控制着东耶路撒冷,以色列人无法到哭墙前朝觐。而今犹太区的清真寺,穆斯林也不能轻易前往祈祷,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路上谢婉琴指着居民区上各种太阳能热水器水塔,告诉我们,犹太人的水塔一般是白色,而穆斯林的水塔一般是上半截为黑色。两个民族之间的对比真是黑白分明。但是穆斯林区里的小摊主们,出售大量的犹太教圣器模型,后来同行的一位记者说,穆斯林消费耶稣基督有一千多年,就是这个道理。

犹太区大致比穆斯林区要干净整齐一些。橄榄树上常可以看见挂着橄榄。但是酒店自助餐里的橄榄味道极咸,难以下口。还有一些土耳其时期的市场,拥挤在狭小的耶路撒冷老城区。现在也无一例外成了穆斯林的天下。不光是在老城区,在整个耶路撒冷,我们看到的孩子特别多。一个家庭常常携家带口的,有五六个孩子。一架童车里可以坐着两个孩子,身后还有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家伙。这里的生育率不论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都极高。

圣像大教堂有两个门。阿拔斯王朝从十字军手里夺取了耶路撒冷之后,萨拉丁觉得来朝觐的人少了,干脆封上了一个。封门大概是这位著名君主最喜欢做的事情。

穆斯林区的街道比较乱。其实整个耶路撒冷老城都比较乱,容易迷路。好在地方就那么大,去哪儿都不怕丢失。需要担心的只是自己在买纪念品的时候应该付多少钱。同行的一位记者在穆斯林区买了些纪念品,结果阿拉伯人喊价100美元,最后砍价到60美元。她给了阿拉伯人100美元,接下来对方找了30美元。这位女士急了。赶快争辩,然后阿拉伯人死活不愿意退给她10美元,只肯退了3美元。这些人倒是挺能绕弯挣钱的。从雅法门出来之后,几个人在一小摊那儿喝石榴汁。摊主一边榨石榴汁,一边开价每杯20谢克尔,后来讲价讲到15谢克尔。都挺能侃价的,这些人。只是我手上并没有谢克尔,而且看见他脏兮兮的手,心里感到怪不舒服的。

在雅法门那儿看见一对阿拉伯夫妇穿着婚纱拍照,作风倒挺洋派。雅法门的城楼出入口呈L形,据说这样能够更好地防止攻城一方乘势攻入城内。所有罗马帝国时期的城门都是如此。就这样就走出了耶路撒冷老城,这个充满着神圣宗教色彩的地方。接下来在以色列的购物区里,看见了不少高档商品商店,比如说,哥伦比亚。里面一件速干衬衣开价就是279谢克尔,吓我一跳。而另外一个美国商场,则有佩着沉重的“杰里科”手枪的保安在现场安检。另外一侧,和平的人们喝着咖啡,在凉风当中欣赏着整个炎热的耶路撒冷。还有美丽的老板娘现场促销,引来众人纷纷拍照。这就是耶路撒冷中心区的生活。一派平和的景象,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紧张和对峙。

关键词(Tags): #耶路撒冷 老城 哭墙通宝推:玉垒关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