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论当代资本全球体系中的世界货币 -- 清湖渔夫

共:💬4 🌺2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论当代资本全球体系中的世界货币

论当代资本全球体系中的世界货币

清湖渔夫

内容提要:世界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是资本主义信用膨胀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形态,世界货币是资本全球体系的中心环节。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纸币充当世界货币,是市场全球化和主导资本选择的结果。当今世界货币具有两个内在条件:资本控制国家政权从而建立资本的全球体系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世界货币回归金本位制和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没有现实可行性。美元与石油挂钩,以欧佩克国家的经济殖民化为前提,延缓了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衰落和美元崩溃。人民币急于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对我们有害无益。

正文

近年来,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如何获得世界储备货币地位的问题成为学界和金融界的一个讨论热点,人们就人民币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如何替代美元提出了种种设想和方案,这些方案的倾向性在于:将英镑和美元获得世界货币地位的方式和途径作为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范本,即使有诸多的修正,但是其基本脉络仍然是对美元模式的套用或者复制。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在于,人们并不了解资本主义信用过程的本质,因而也就不清楚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世界货币的稳定基础以及必要条件,对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内在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未来走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关于资本主义信用过程的讨论,笔者已经进行过多次,世界货币同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关系、货币政策的实质、信用评级等等信用问题一样,不过是资本主义信用过程中的一种的现象形态和必要环节。人民币如果走上美元之路,那么人民币的未来必将是一条不归路,这与我们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市场机制以及西方资本的全球体系

在以往的讨论中,笔者始终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以大众行为为基础、资本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和资本操纵市场运行的机制,而不是什么以供求为基础的机制。在大众行为的市场机制当中,存在三个必要的要件:1、起主导作用的资本,我们称为主导资本。主导资本的形成和确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因为投机的需要和以资本实力作为基础,成为大量的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对手;二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者与私欲有关的林林种种的想法和构思,利用自己在市场的交易中建立的联系,向广大的市场参与者传递或者灌输。2、市场价值,这是一种趋同的理念或者观念体系,形成于商品交换或者交易过程之中并且存在于一组价格当中。它是在主导资本和市场大众的互动或者博弈中形成的。3、市场大众,也就是在交换中形成和与主导资本相对的大量的市场参与者。资本在广大的市场大众当中聚敛财富,通过投机获取利润。

在资本获取利润的过程中,市场的边界是不断扩展的,从一个集市,到一个商业城市,一个国家,最后超出国界,向全球市场发展。当前的全球化,是由美国垄断资本主导的,因为美国资本在这个边界不断扩展的市场当中成其为主导资本,那么随着美国资本主导的市场不断扩张其边界,全球化过程,也就是以美国垄断资本为首的西方资本的统治体系确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资本牢牢掌握着过程的主导权,利用这种主导权,摧毁以国家或者民族为特征的市场壁垒,将适合西方资本需要的国际惯例和秩序向其它国家和地区推行,将越来越多的国家政权纳入西方资本的市场体系;通过教育、媒体宣传和其它各种形式的价值观灌输,被其他国家的市场人群逐步接受,从而西方资本将其他国家的市场人群或者资本纳入到这个市场中来,成为西方资本聚敛财富的来源;以此为基础,操纵这个全球化的市场运行,从而获取利润。

信用膨胀过程

纸币的产生,源于货币在市场过程中的观念化特征被发现,市场过程同时是一个社会化过程。银行券或者银票,是纸币的前身,它们在信用授受活动中被资本所发现,因为资本在信用市场获取更多利息的需要,资本对市场信用进行掺水,引发市场信用膨胀过程或者说通货膨胀过程;资本的掺水行径一旦被市场大众发现,就会引发银行券或者银票对金银的挤兑行为或者说早期银行业的挤兑风潮;金银在这里发挥储备作用。在资本和国家对市场或者国家范围内人群的支配权或者说对社会的统治权的争斗中,资本以对国家政权实现控制而获得社会的实际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操纵国家政权的运行,将国家政权体系纳入资本的市场体系之中,国家政权的社会公益特征向资本的私利特征转变,资本对国家信用掺水,并且将对市场信用掺水的机制整合进来,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期财政赤字积累和货币的超额发行,推动了国债膨胀过程和货币膨胀过程,货币和国债都是国家债务。因此纸币的发行,是以国家信用作为最后抵押的,以千百年来人民对自己国家的信任和认同为基础。

资本对市场信用和国家信用的掺水过程,推动了资本主义信用的膨胀过程,直接表现就是国债膨胀、货币膨胀以及经济的金融化等等。资本对市场信用的掺水过程导致纸币膨胀,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扩张信用而获取利息的企图和利益,会受到掺水机制崩溃的打击和反噬,欺诈行径因为金银兑付的追索机制会遭到市场大众的惩罚;因此资本的信用膨胀在这里受到了金银的天然限制;而以国家名义发行的纸币在资本控制国家政权的条件下,就是资本利用信用掺水机制损害市场大众利益的形式转换,以国家信用悄然置换市场信用,使得这种对大众有害的不公平机制通过国家权威予以确立;市场大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对信用掺水过程的个人抵制和损失追索机制消失了,资本推动的信用膨胀过程的所有后果,都由国家来承担,并且通过国家体制强制性地向市场大众或者全体国民转嫁。

随着信用膨胀过程的发展和资本循环的持续,也就意味着资本积累的持续扩大,又因为资本对国家政权的操纵和对国家信用掺水,国家政权所代表的公共利益日益被资本侵蚀,国家财政赤字日益积累,一方面,以国家信用为抵押的货币发行在市场信用的掺水膨胀当中不可遏制地扩大,另一方面是国家信用因为资本的掺水行为而处于相对下降之中。国家信用下降是与因为市场信用膨胀需要而扩大的货币发行相一致的,国家政权通过提供印刷货币,以中央银行增加对市场的低成本信用将这些货币资本化,不断注入市场过程;资本化的货币在市场因为低利率而又被优先使用,参与市场的商品交换,在资本操纵价格循环的过程中被吸收,因此开始了物价的长期性上涨过程。

在这里,纸币本身的价值和商品价值在这种交换过程中被相互界定,两者均内涵于价格之中。纸币因为国家信用被接受,其自身价值却不是国家信用所规定,而是依赖于资本通过投机主导的市场过程。一个商品的价值通过纸币来衡量,体现为商品价格,由资本通过投机主导的市场大众行为过程,将商品价值发现于一组变动的价格过程之中,通过一个个交易行为来表现。纸币因为这种社会化的过程而存在和被广泛接受。因此,纸币的国家信用基础的相对削弱,是与商品价格的长期性上涨相一致的,表现在商品价格的长期性上涨过程当中。

社会财富的分配越来越向资本集中的过程,也就是资本获取利润和利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信用膨胀和资本循环来完成的。追逐和占有利润是资本的本性,因为利润和利息都是从市场大众中来,因而只要不用资本对国家政权的运行以及普通大众的生计和利益掏腰包,资本对国家财政赤字和国债膨胀就采取放任和有意利用的态度,到手的利润和利息是决不肯回吐的。这是在整个经济规模不断膨胀趋势下国家信用基础不断削弱和普通大众相对贫困化的根本原因,国家政权只是资本扩张信用和牟取利润的工具。资本与普通大众和国家之间的利益边界因为资本的私有制及其财富占有,总是非常清晰的,这也是资本在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以及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发展和恶化崩溃过程中选择作壁上观的根本原因和自私自利的本来面目。

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世界货币

随着资本主导下的市场的边界扩展,资本牟取利润的活动范围也就超越国界。一国资本将自己的活动的市场边界扩展到其它国家,在争夺其它国家市场人群的过程中,首先是将自身的价值观向这个国家的人民进行传输,以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市场人群,并与这些人群发生市场交易活动。其次是力图将这个国家政权逐步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种控制是通过自己控制的母国政权,要么通过国家战争,实行殖民征服;要么通过国际条约,将这个国家政权的行为纳入一种国际体制,这种国际体制,是被母国政府操纵的,实际上也就是被控制母国政府的资本操纵的;这是资本控制和操纵国家政权的国际方式,在更加扩大的市场中的主导资本,将一个新的国家政权纳入自己的市场体系,并且按照主导资本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秩序,为主导资本操纵运行扩大了的市场服务。再三是打击打压这个国家的民族资本,使之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参与到主导资本控制的市场中来,构成这个市场人群的一部分。因为其它国家的资本和人民的抵抗,主导资本对这些国家政权的渗透和控制过程是逐步的,控制程度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被纳入主导资本的市场体系,市场边界不断扩展,全球化程度加深,形成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导资本的全球体系。

因为控制了这个国家的政权,主导资本也就能够利用既有的方式将控制这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这个国家的货币流通成为主导资本控制的信用市场的一个环节,母国货币和这个国家的货币的兑换形成一个市场,汇率的波动或者变化不是由这个国家的政府或者资本决定,而是由扩大了的市场的主导资本决定或者操纵,以符合主导资本的利益需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货币加入这个过程,就形成国际货币体系,而主导资本的母国货币处于中心和领导地位,成为区域国际货币或者世界货币;这种货币体系,是主导资本的全球体系的联系中枢;母国货币在众多的国家货币当中之所以成为世界货币,恰恰是因为主导资本对母国的政权和市场控制更加绝对,通过国家政权和自身的资本实力对市场的操纵更加得心应手。

在主导资本的全球体系中,世界货币选择以主导资本母国的国家货币的面目出现,存在两个必要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主导资本不仅控制了母国国家政权,而且不同程度地控制了其它国家的国家政权,从而使这些国家的政权运行和市场人群在不同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第二个前提,就是母国的国家信用成为世界货币的信用基础,尽管这个信用基础因为主导资本的信用掺水活动而不断受到削弱;在资本的全球体系中,世界货币在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成为这个全球化市场的社会过程的联系中枢,其它国家货币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运用世界货币进行交易的商品,表现为一种多边货币体制;在母国的国家信用基础——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国家财政能力——削弱的情况下,也就存在主导资本将对母国国家信用掺水的后果通过货币途径向其它国家和市场人群转嫁的可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母国国债发行超越自身国界,向其它国家的市场销售;因为主导资本的全球统治,这种对母国国家信用掺水后果的全球分配,也就成为主导资本全球体系运行的需要。美元并不注定成为世界货币,但是因为美国资本的全球统治和霸权,世界货币一定是美元。

美元为例的世界货币崩溃过程

美元走出国界,就纸币形式而言,仍旧是美国政府的对外隐性债务;随着美国垄断资本对美国国家信用不断掺水,美国财政赤字的积累性增长,美元贬值过程持续,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信用基础也就不断削弱,因为持有美元的贬值损失的经常性,在跨越国界的市场中的人群会加速美元转手,如果存在其它可以替代的货币工具,人们会选择抛弃或者远离美元,推动美元向美国国内回流,非美元的交易和结算扩展。以非美元结算逐步扩大为标志,这个抛弃美元或者用美元购买商品而不再回到美元的过程目前已经开始,缓慢推动以美元标价的商品价格上涨。商品的美元价格上涨,会印证关于美元贬值的担忧,并且这种担忧会从买进商品、抛弃美元的第一批人像周围的人群扩散;随之更多的人群加入抢购行列,商品的美元价格继续上涨,并且向其它种类的商品扩散,美元贬值有所加快的判断同时得到印证,美元的转手也会加快。这种忧虑和行为可能首先发生在国际贸易领域,商品的美元标价上涨,同时外汇市场发生越来越多的美元卖空行为,美元转手速度加快,直到人们选择其它货币进行贸易结算而不愿意接受美元。于是美元向美国的回流开始,一是抢购美国出口商品,二是携带美元进入美国市场。所有的美国出口商品都会面临抢购,短期价格飙升;同时美元贬值的情绪也会传向美国,商品价格飙升会导致美国出口商的待价而沽,反而放慢出口速度,或者自行跟随提价;因为卖货过快致卖价过低会损失美元销售收入。美元转手更快和商品的美元价格飙升因为参与抢购意图减少损失的美元持有者越来越多,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面对迅速贬值的美元,世界各国的对美出口会迅速减少乃至停止,对于来自美国的商品订货要求用非美元结算。美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一方面在全球美元抢购下飙升,另一方面出口商品也会因为美国出口商的观望而脱销。对美进出口贸易实际停止,美元会持续流入美国市场,因为进口商品来源断绝和出口商品价格飙升,美国国内担心涨价的抢购行为和风潮同样会发生,商店的货架被一扫而空;期间可能会发生美国政府或者其他组织和机构抛售商品储备平抑物价的行为,但是持续的大量美元流入、追逐价格买入实物商品和美元的飞速转手会很快将有限的物资淹没无踪;作为美国市场历来主导的美国垄断资本,因为掌握大量物资,就资本自私自利的本性而言只会囤积居奇,让价格涨得越高越好,卖得过早换回一堆飞速贬值的绿钞票,可能很快就只能买回卖出去的商品一半甚至是零头。此时如果进行物价管制,被管制的商品销售渠道可能会空空如也,黑市的商品价格会涨得更快。由于商品供给的断绝或者偶尔的零星交易,美国市场的商品销售标价会朝天文数字飙升;随时在价格标签上加几个零,远比收下人们手里一堆没有任何用处的纸币要好得多。

此时的商品向货币的转换完全断绝,这个美元组织起来的市场,因为美元本身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丧失而崩解,商品流通只能通过物物交换或者利用其它可信的交换媒介,比如外币、粮食或者金银等等。因为商品的流通停止,社会生产过程也会停止,工厂商店停业,人们普遍失业,政府因为没有工资而关门;金融领域的一切灰飞烟灭,所有债权债务都化为乌有。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离开市场,因美元而存在的无数维度的市场联系或者社会联系不复存在,市场崩解。我们在研究银行信用问题时提到过人们挤提银行存款的风潮,其内在机理和世界货币的崩解过程类似,都是一个信心崩溃过程;挤提存款,崩溃的是以这个银行为中心的信用体系;美元的崩溃,则是以美元为中心的所有市场体系的瓦解。

黄金汇兑本位制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世界货币回归金本位制的观点,回归金本位制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货币和价格稳定。因为黄金作为货币的价值尺度与黄金的自然属性存在冲突,货币流通势必要出现观念化的货币,以促进商品流通的进行,黄金就相当于货币的稳定锚,成为观念化货币的最后准备。就资本而言,资本扩张和信用过程的发展,决定了资本对市场信用的掺水过程不可遏制,信用的膨胀也就不可避免。这是一种天然不稳定的机制,黄金实物的有限性和资本信用扩张的无限性之间,也就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会持续运行,最终会使黄金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回归它的商品角色。金汇兑本位制则是黄金自由兑换和黄金回归商品角色的中间过程,是一种有限兑换本位制。黄金在汇兑本位制中,就货币的职能而言,是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最后支付手段或者说被交易的商品,在货币流通领域,纸币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此时的货币信用基础,实际上已经转为国家信用。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进过程来看,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主要还是以美国政府二战后的庞大财力作为基础的,尽管国民生产总值占到全世界的1/3以上,黄金储备占到世界的2/3,但是此时的美国黄金储备,实际上是美国政府财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财政储备。在美国垄断资本对美国国家信用掺水的过程中,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所导致的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才是全球市场对美元担忧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美元背后的国家信用基础严重削弱,引起了持有者兑换黄金的过程,这种追索机制尽管是冲着美国政府的官方货币储备——黄金去的,无疑是全球美元持有者对美国国家信用被掺水过程的抵制或者说惩戒,实际上是一种抛弃美元、回归实物财富的市场行为,直接推动了美国政府有限的黄金储备迅速流失,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自我验证了美国国家信用基础的部分丧失和市场担忧。在当前回归黄金本位制,意味着美国垄断资本的信用掺水过程不得不强制停止,也就意味着世界所有国家的纸币膨胀立即受到强有力的约束,这是与资本的本性相悖的!即使是黄金被定为货币发行基础,如果没有稳定的国家财力作为后盾,国家信用及其行为在市场中就会经常地受到质疑,用纸币买回黄金这个商品的交易行为就会蔓延成风潮,黄金储备很快就会消失无踪。如果缺乏对信用膨胀的现实有效的约束机制,宣布纸币的含金量同样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纸币的信用或者价值,依赖于大众行为的市场过程,是一种物质财富在观念上的沉淀;信用始终存在于不断交易的市场中,信用的可靠性通过一个个交易行为来检验,而不是空口虚言。因此,在资本试图或者已经控制国家政权,对国家信用进行掺水的现实条件下,回归被资本抛弃的金本位制只是一种空想。对信用膨胀的节制以及保持严格的财政纪律,和黄金作为货币储备一样,背后都是人的信任或者行为在起作用,不对人的行为进行制度性约束,企图用物的因素来限制利益动机驱动的人的行为以及相关后果,会引起人的市场行为的适应性或者对策性转变,新的市场行为机制会规避或者冲击这种制度,使得金本位制徒具形式。如果能够有效遏制资本主导下的信用掺水或膨胀过程,能够有效保持财政稳定甚至能够保留财政盈余作为货币发行储备,即使是纸币流通,纸币的币值同样能保持稳定。

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的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提出了在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的体系中有一种内在的矛盾: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不可能长久地依靠国际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实际上特里芬提出的仍然是国家信用的有限性与资本主导的信用膨胀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只不过这里的美元是“被世界市场所需要”的流动性,他看到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内在不稳定性,也意识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走向崩溃,这是他的出色之处。但是他看不到美国资本的全球体系才是美元“被世界需要”的经济背景,美元是被美国垄断资本强加给其它国家与市场的产物,看不到美国国家信用在美元走向全球过程中不断被削弱的事实,也看不到资本主义信用膨胀过程的内在逻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