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用小学数学分析弗里德曼的假设--警惕周小川式“休克疗法” -- 思想的行者

共:💬82 🌺53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通胀需要的是“综合治理”,货币政策效果低且后遗症大不可控

“现实”物价问题的根本不在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也不在生产和消费,而在价格形成机制,归根到底就是市场参与各方的博弈能力。价格是由市场参与方的博弈能力决定,而不是绝对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是否匹配决定。

事实上,供需总量只能作为价格的基础,但更多的是统计意义,而无现实操作意义,而无法对最终价格形成决定性因素,对价格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力量”!

比如,如果中间流通环节博弈能力高,则会严重压缩生产者的产出价并提高消费者的买入价。类似这种博弈能力不平衡才是通胀产生的根本原因。

举个浅显的例子,现在有5块钱,甲乙丙分别占20% 60%,20%,在货币增发5块钱后,由于博弈情况不变,甲乙丙仍然分别占20% 60%,20%,物价是升了,从3块变成6块,但同时收入也同比例增加了,此时,市场和以前一样是平衡的。

而如果博弈中有一方独大了,同时外加宏观环境的货币政策失误,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同样上面的例子:甲乙丙在博弈之后变成了15% 70% 15%,此时,此时市场已经不平衡了(通胀),然后货币增发上倾向于杀贫济富以及规模效应,结果甲乙丙最终比例成了10% 80%,10%。物价上升了,而收入不变,加速通胀了。

货币在其中有何作用?货币不过是把这种不平衡的结构的助产士、催化剂。中间流通环节们挟高收益+稳定之利,更易获得资金资助,从而更有机会、能力、资源强化自身实力,从而扩大自身的博弈能力,压缩其他两方的现实利益和博弈能力。

所以,单纯依靠货币政策,结果并不会如一般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

比如你所说的“生产能力扩大了,物质生产扩大了,物价会上涨还是会下降呢?”物价真的会下降?生产能力扩大、物质生产扩大,中间商为了维持自身收益,就敢让你生产方“生产过剩”,让你多生产还不如少生产!——这种事情在农业领域普遍存在。

理论上,货币/财政政策也是可以治的,但除非有非常有效的定向紧缩/宽松,否则是无法改变博弈结构,但历史证明,实施有效的定向货币政策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需要集中权力,扩权,并有令行禁止、细致认真的地方基层执行能力——这些正是目前中国所缺乏的。

“有效的定向货币政策”:我的意思是投入到特定领域特定环节,比如直接给农民发钱就直接发到手而不被其他人侵占或者挪用,方才叫“有效”的“定向”货币政策。

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一般的投入都会被最终转入最盈利的部门,最终用途和目的并不匹配,导致问题最终不仅没解决还推高风险,从而加剧局势动荡。

另外一般人会提的解决办法:补贴生产,增加工资,这两种做法效果一般不怎么样,同时还有很大的后遗症,会导致通胀,加剧财政负担——》》》进而引发一系列后果不堪设想的连锁反应。

当然,生产是非常重要的,一定量的储备是解决危机的基础。另外,还要考虑市场参与各方的极限承受力

总之,博弈结构调整(各参与者势力强弱之势情况改变)才是关键之关键,在这个结构没有调整好之前,任何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可以生生给扭成加速通胀的手段。

另外,学校里的经济学,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