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铁和血的和平(一):金色的耶路撒冷(上) -- 梦秋

共:💬118 🌺833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铁与血的和平(一):金色的耶路撒冷(完)

对《金色的耶路撒冷》(中)的一段话纠正一下:

原话:耶路撒冷老城之所以要专门辟出一个亚美尼亚区恐怕还是跟亚美尼亚人的宗教信仰有关。如果资料核实没有错误的话,亚美尼亚人信奉的宗教是基督教早期的一个分支,叫做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之后又成为景教。聂斯托利派的诞生甚至早于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之前。大约发生在公元5世纪左右。就凭这个悠久的历史,也足以让多灾多难的亚美尼亚民族在耶路撒冷老城拥有自己的一小片空间了吧?

实际情况,有一位河友指出:亚美尼亚教会,英语叫做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算是东方正统教会的一员,不是聂斯托利派。在当年教义争论里,对耶稣神性和人性的认识上,两者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关于亚美尼亚宗教和耶路撒冷老城的关系,我需要做更多功课才能了解清楚。在这里感谢这位河友的指正。

广告贴:新浪博客链接,有图有真相:外链出处

从拉马拉回到酒店,迅速办理Checkout。这是我在耶路撒冷36个小时的最后9个小时。今天要去看大屠杀纪念馆。这里的感觉跟阿卜杜拉又是另外一个感觉。大屠杀纪念馆是由不规则的墙面组合而成,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不规则象征着犹太人在建国前生活的混乱无序。而不稳定的外形设计则象征着犹太人生活的飘荡状态。冰冷的水泥墙则象征他们遭受迫害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

大屠杀纪念馆的主通道像是一根长长的脊柱,脊柱周围的小房子展出各种图片和实物。脊柱的尽头则放进了阳光,象征犹太人最终幸存了下来。大屠杀纪念馆的详情可以上网查询。对我来说,除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没有仔细看之外,还不能在里边拍照,很是可惜。纪念馆的最后一个地区是收藏着400万死者名字和资料的地方。大屠杀当中,总共有600万犹太人遇难。现在展览馆已经确认了400万死者的身份。展馆正在尝试将***万这个数字个体化生动化,因而不断地在展品当中凸显个人的情况,尽量做到有名有姓有背景。400万死者名字的确认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在2010年,通过多种方式,纪念馆还获得了大约3万人的名字以及多人旁证的一些基础材料。对于讲解员苏珊来说,最让她感动的罹难者是一位犹太女教师,先后有四个幸存者证实了她的遇害。这么有人缘的一个人遇害,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嘲讽。

苏珊自己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她的祖父是一战的德国老兵。但是作为犹太人在1933年之后遭到了纳粹政权的迫害。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强国对犹太人入境都表示反对。在折腾了很久之后,他才把苏珊的父亲送到了英国。那一次英国开放了2万个名额,全部给了儿童。所以这些孩子赶在战争没有爆发之前的1938年,在没有父母的陪同之下来到了英国。苏珊的父亲当时十岁,由当地的犹太家庭寄养。而苏珊的祖父则几乎丧命。在大逮捕的前夜,一个警察登门找到了苏珊的祖父(他在当地算是交友广阔的名人),告诉他关于大逮捕的事情。然后他赶快逃走。用了十年的时间,一家人才在英国团聚。而这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在大屠杀纪念馆里,我看到一块手表。这是当时犹太人遭到追捕时一位幸存的小男孩捐赠的物品。他找到了一个幸运的地方躲藏了起来。一位四处逃避的犹太人在经过他躲藏的地点之时,将手表给了他说:“你可以幸存下来,你需要时间,这块表给你吧。”另外一枚戒指则是妈妈在分开的最后一刻交给女儿的。女儿后来被拉去做了苦工,但是幸存了下来。博物馆里这样突出的个人经历,只多不少。在现场我看到了臭名昭著的齐克隆-B,就是杀死犹太人的致命毒气的结晶体。它一种灰蓝色的,像玉米粒一样的东西,装在桶里,让我莫名其妙地联想到了著名的药片“伟哥”。

大屠杀纪念馆里很严肃地就屠杀历史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为什么在战争后期盟军已经占据空中优势的情况下,不去轰炸奥斯威辛集中营;其次,为什么各国政府对此心知肚明但是却拒绝帮助犹太人;第三……记不清啦。

纪念馆还展示了一个叫做“特兰……”的集中营里拍摄的记录片。这是纳粹自己拍的,用于宣传和美化在法西斯统治下犹太人聚居区的生活状态,骗取红十字会的信任。实际上整部记录片全部是谎言和骗局。赫尔曼沃克曾经在名作《战争与回忆》当中详细描写过这段纳粹骗局。我这是第一次看到纳粹自己拍摄的宣传片,感觉它虚伪得让人毛骨悚然。

从纪念馆出来,来到了儿童纪念馆。这里纪念在大屠杀当中罹难的160万儿童。关于数字,还需要补充一点。二战初期,德国人犹太人占总人口比例不到1%,而波兰犹太人占本国人口的10%。在被杀害的人当中,东欧的犹太人占了大多数。但是被屠杀的犹太人毕竟来自欧洲各地。善良的人们也竭尽全力,尽量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法国南部的一个村庄里,每一个家庭都帮助隐藏了犹太人。经过他们帮助隐藏的犹太人人数达到2000人之多。我们在纪念馆的外边看到了许多棵树,其中一棵用于纪念奥斯卡辛德勒。有许多国人到此地之后都要跟辛德勒树合影,将周围的草地都踩坏了。纪念馆不得不封闭了周围的路径,我们只能隔着几米外拍照。

有意思的是,同行的记者提出来为什们犹太人在战前会集中在东欧。其实这里涉及了排犹历史的另外一个阴暗面。西欧曾经有大批犹太人居住。西欧在中世纪时期所存在的大量反犹行为(例如在西班牙),迫使犹太人移居到对他们相对宽容的东欧居住。犹太人在西欧遭到的迫害并不亚于19世纪之后在东欧掀起的排犹风暴。然而由于话语权的转移,加上二战大屠杀过于血腥和沉重,西欧的排犹历史反而被忽视了。请不要忘记,当英法等国家的精英们在津津乐道地谈论沙皇和斯大林的排犹政策之时,他们自身也并不干净。

回到儿童纪念馆。里面十分黑暗。只有五支燃烧的蜡烛,利用玻璃镜面的反光原理营造出无数星光。现场不断地朗诵着罹难的孩子的名字国籍和年龄,听起来让人心中感到沉重。

大屠杀纪念馆建有义人碑林,纪念那些冒着危险帮助犹太人的各国人士。在义人碑上,有两个中国人的名字。一个拼音是Pan Jun-Shun,根据维基百科的注释,他的中文名字叫做潘均顺。他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工人,在乌克兰娶了一位当地人,并在二战当中冒死保护了一位犹太人。另外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何凤山。作为当时中国驻奥地利的领事,他签发了超过2000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犹太人得以逃离魔掌。苏珊的亲戚当中就有在上海居住而坚持到了以色列建国的人。值得一说的是,犹太人在战争结束之后的命运并不算好。东欧(例如波兰)发生了排犹行为造成了12000名犹太人死亡。剩余的幸存者已经无法回到从前的家,只好再次聚集在一起,等待联合国给他们发放前往他国的签证。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阿卜杜拉说的一句话:“他们可以前往马达加斯加去呀!”

可是以色列人坚定地选择了耶路撒冷,而不是曾经讨论过的非洲乌干达地区。为什么?“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据说这是《圣经旧约》上一句话。我没有去核对这句话的真实性,即使不必这么做也可以理解以色列人对耶路撒冷的炽热情感。

从大屠杀纪念馆出来之后,我们前往以色列国家博物馆,并在国家博物馆午饭。这里展出的东西跟宗教以及历史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以色列的历史就是一部宗教和流放的历史。希伯来语和犹太宗教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但是当他们聚居在一起的时候,很显然带有各自地域不同的文化,甚至在犹太经堂的布置上都存在着微妙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移民国家的以色列,它的文化既是同质的,又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在国家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来自东欧西欧北非的犹太人物品,确实存在着部分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之微妙,一时之间却又解释不清楚。

国家博物馆的外形同样有很多象征意义在里边。它存放死海古卷的纪念馆的建筑顶端是一个白色的像高压锅盖般的罩子。后来才知道这个外形类似于是存放死海古卷的陶桶盖子。死海古卷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因为看不懂上面的希伯来文。但是有许多犹太人在认真地阅读着死海古卷上的东西。在博物馆纪念品商店的门外,隔着玻璃墙看见一位国防军士兵懒洋洋地坐在地上。M-16步枪放在地上,弹夹里露出橙黄色的子弹。

我们接下来的下一站是马哈内耶胡达市场。这里人头涌动,熙熙攘攘,是一个大型的巴扎集市。人们在这里出售蔬菜水果各种食品。还有不少咖啡馆陶瓷馆等,很有生活气息。我在这里居然看到有粉红色的荔枝出售,以及无花果、李子、桃子等,还有大个的无籽西瓜。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带我们参观耶胡达市场的是身材娇小的女厨师塔莉。她也许是我见过的所有以色列女士当中身材保持得最好的一位。换句话说,她可不像普通以色列妇女那般壮硕,如果不是长了个犹太人的大鼻子,她也许会被当成外国人。

塔莉给我们展示了不少好吃的,包括金枪鱼三明治、由芝麻、椰子粉、酸奶和榛子等混合做成的小甜品。老天,他们的甜食可真甜。后来吃到了当地一位奶酪加工点著名的师傅加工的荷兰、瑞士、挪威的奶酪。有两种奶酪带有明显的羊膻味,瑞士的奶酪是最好的。知道这一点之后,塔莉很得意地跟我握了手。

这个市场仿佛所有的人都认识塔莉。作为女厨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她应该是当地市场里的名人之一。后来到她开的私房菜(谢婉琴语)餐馆里才知道,其实她带来的客人消费能力很高,都是社会名流。她会带着客人到现场采买,让他们感受整个市场的气息。回来之后现场操作,厨房就在餐桌一旁,可以随时看到美食的制作过程。她的餐馆兼美食工作室位于市场主路旁,是一套窄小的三层小楼房。顶楼上看过去,可以通过层层叠叠的屋顶看到几百米外的以色列国会。

耶胡达市场曾经是恐怖分子重点关照的地方。在此地发生过很多次自杀性袭击。2002年在这里的一次恐怖袭击当中,两名中国公民遇难。但是这已经是快十年前的事情了。塔莉在两年前开办自己的餐馆(或者说是厨艺展示研究所)的时候,周围一切已经平静如水。为了自己的事业,她准备了六年的时间,其间还到法国去学习了一年。对于耶胡达市场的恐怖袭击,她说现在这个市场仍旧跟许多阿拉伯人来往,不论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大家都在此做生意挣钱,过得挺愉快的。多元文化的交流让这里充满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这里出售的各种食品,并不完全是地中海式的,也带有各种地区文化的特点。这个说法再次印证了我的印象,即以色列本国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犹太文化国家。它的文化当中充满着和各种地方混合的风情。犹太人本身也并不是那种像法国人那样充满着文化高傲感的民族。他们很开放,也很随和,很直接,甚至有点不顾小节。同行的记者说犹太人是“开放而粗鲁”,至少前半截应该没有争议。

塔莉的餐馆是一个高消费的会所。需要提前2个月才能订到座位。这里只接待不少于15个人的顾客团。最低消费是2000欧元。个人的消费都在140欧元之上,实在是很赚钱的一个行业。实际上塔莉的餐馆地点并不适于私密聚会。这里只有两个餐厅。二楼的餐厅只能坐16个人,还跟厨房连在一起。但是生意能够如此红火,跟其特定的供餐方式有一定的关系。这里的顾客外国人和以色列人各占一半左右。可是我觉得,只有冤大头才会到这里来用餐,实在是太贵了。

塔莉自己对她能够成为女厨师也感到很骄傲。她甚至指着周围的员工说,我雇佣的人都是女性。我想她的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品牌了。耶路撒冷市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是跟她有合作关系的。耶胡达市场的各种食品很有国际特色。塔莉给我们现场制作的金枪鱼三明治,那条金枪鱼来自斯里兰卡。地中海靠近以色列一侧并没有很多鱼,所需要的鱼大部分从爱琴海和意大利进口。

在耶胡达市场的陶器店外,一名犹太摊主告诉我们,不得对他的店铺拍照。他们对于拍照,似乎并不那么容易习惯。

从耶胡达市场出来,我们结束了在耶路撒冷的采访,启程前往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的历史复杂而沉重。犹太人曾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在两千年的流亡历史当中,这片土地几经易手,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优秀子民在这片土地上抛洒过热血,也有无数历史的罪人在这里留下了斑斑劣迹。究竟谁对它具有合法的归属权已经无法说清。如果因为在历史上曾经占领过某片土地,就认为它理所当然地一直属于自己,那这个世界上最悲催的不该是犹太人,而是蒙古人。人类需要活在现实当中,而不是纠结在历史里。

我们回头说到历史的正义性。其实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历史的相对论强调成王败寇,这种彻底剥离了道德色彩的观点当然不足道。但是难道真的有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可以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真正做到完全的“公理战胜”吗?以色列对于耶路撒冷的控制,从现在来看,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我所目睹的这种和平建立在铁和血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和周围阿拉伯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之上。

历史并没有赋予以色列以绝对的合法性,让它成为圣城的真正统治者。而正因为害怕这一点,以色列才将耶路撒冷上升到至高无上的角度,赋予它独特的宗教情感和历史情结以证明自己的占领合情合理。还记得电影《辛德勒名单》吗?片尾犹太人获救之后携手走来的场景,颇有点“出埃及记”的意思。导演专门给这个场面配上了号称是“以色列第二国歌”的《金色的耶路撒冷》。它的歌词写得相当优美。让我们从歌词当中好好体会一下这个民族对于耶路撒冷所具有的强烈情感吧:

金色的耶路撒冷

山林气息美酒般清爽

松柏多芳香

还有那美妙的钟声

在风中弥荡

树丛石垣都沉沉睡去

进入了梦乡

只剩孤零零的城市

哭墙居中央

黄金之城,青铜之城

耶路撒冷,充满光芒

我愿变为小提琴

为你歌唱

水井听不见清泉的声响

街市空空荡荡

没有人登上老城的圣殿山

来到哭墙

风在石缝间吼叫咆哮

是那样疯狂

再没人沿杰里科小道

去死海眺望

黄金之城,青铜之城

耶路撒冷,充满光芒

我愿变为小提琴

为你歌唱

今天为你放声地歌唱

赞美你荣光

所有歌颂你的人都将

万世流芳

你名如同天使吻一样

总在我唇边上

我怎能忘耶路撒冷——

金光,金光万丈

黄金之城,青铜之城

耶路撒冷,充满光芒

我愿变为小提琴

为你歌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