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言归正传,灌一瓢混沌 -- 孤子

共:💬14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译者的话

(一)

  《从混沌到有序》是比利时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普里戈金 (IlyaPrigog-ine)教授和他的学生、同事伊?斯唐热(Isabelle Stengers)博士合写的一本关于当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根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耗散结构理论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新进展,讨论了自然界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决定性和随机性、简单性和复杂性、进化和退化、稳定和不稳定、有序和无序等一系列重要的范畴。作者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意义作了新的解释,论述了“时间之矢”的意义,提出应当重新发现时间。作者总结了三百年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把科学的演进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查,指出应当把动力学与热力学、物理学与生物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联盟,形成一种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A1VinT0ffler)在给本书写的长篇前言――《科学和变化》中说,这些思想可能代表了下一次科学革命。

  关于作者的生平、科学成就和哲学思想,以及本书的内容和意义,托夫勒在前言中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读者可以参阅,此处不再赘述。我们只想着重指出一点:当前西方有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包括托夫勒在内,曲解现代科学的某些成果,带着理论偏见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责难。普里戈金的态度则与他们有很大不同,他作为一个严肃的科学家,在本书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作了比较客观、公允的介绍和评价。他在论述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时候指出:“自然史的思想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部分,是马克思所断言,并由恩格斯所详细论述过的。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不可逆性所起的建设性作用的发现,在自然科学中提出了一个早已由唯物主义者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认识自然就意味着把自然界理解为能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在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那个时代,物理科学看来已经摈弃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更接近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思想。恩格斯谈到了三大主要发现:能量及支配其性质转换的定律,作为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的细胞,和达尔文关于物种进化的发现。鉴于这些伟大的发现,恩格斯得出结论:机械论的世界观已经死亡。”可以看出,普里戈金是赞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观点的。普里戈金还进一步指出:“但是机械论却依然是辩证唯物主义面临的基本难题。辩证法的普遍规律与同样普适的机械运动定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机械运动定律是在达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就不再适用了呢,还是它们本来就是虚假的或不完备的?回到我们先前的那个问题,过程世界和轨道世界如何才能联系在一起呢?”的确,这是一个辩证法和自然科学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难题。作者在本书中对此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作者的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无疑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二)

  这本书断断续续翻译了六年。1979年8月,普里戈金教授第一次来华讲学,在西安与译者见面时谈及他和他的学生、助手斯唐热女士合写了一本关于耗散结构理论哲学问题的著作。经商定,由我们将它译成中文出版。他回国后不久即如约寄来此书的法文版,书名为《新的联盟》(LaNou-velleAlliance),稍后又寄来此书的英文打字稿。我们随即按照英文打字稿开始了此书的翻译工作。书中的导论《对科学的挑战》,1982年首先在我们与湛垦华等同志合编的《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中发表。由于作者对英文稿一再进行修改加工,同时也因为“美洲在思想上的褊狭和文化上的傲慢”(托夫勒语),此书英文本迟迟未能出版,翻译工作也就暂停下来。1984年,在法文版出了五年之后,此书的英文版才由美国矮脚鸡图书公司发行。作者在英文版中对书的内容作了较大修订,增加了近几年研究的新成果,例如对微观和宇观的不可逆性的新的探索,对宏观现象和规律的新认识,等等(见作者序)。书名亦改为《有序来自混沌》 (Orderoutof Chaos),并约请托夫勒写了前言。作者还专为中译本另写了一个序言,在序言中再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敬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在书中还引用了中国学者郝柏林教授最近的工作。根据普里戈金寄来的新的英文版本,我们又对原有译文重新作了修订,并将书名改译为《从混沌到有序》,这主要是为了通俗易记,也便于与我们翻译的普里戈金教授的另一本著作《从存在到演化》匹配(这两本著作实际上是姊妹篇)。这一译名是否妥贴,还望读者不吝指教。

  近年来,国内翻译出版了好几本普里戈金本人的以及他和他的同事合写的关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著作,如《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科学出版社,1986年)、《从存在到演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探索复杂性》(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年)。将本书与这些著作结合起来阅读,可以对耗散结构理论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最新进展以及它在科学和哲学发展上的意义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由于本书涉及的历史漫长,专业广泛,人物众多,文字又富于哲理和文采,而译者的专业和文字能力则有未逮,因此译本中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承蒙陈以鸿先生校阅了全书译稿,韩?峦?志助译了部分章节,在此深表谢意。

  1987年2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