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生活在当下的佛教徒乔布斯 -- 唵啊吽

共:💬100 🌺190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后期佛教的菩萨道的问题很多

按照南传菩萨道的讲法,菩萨还是凡夫,因为他们没有证悟到道果智,最多是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因为当年那位人间的佛陀所开示的是修行者证悟初果之后,最多将经过七番生死即证入涅盘,此为”正性决定“,(意思是自然规律),菩萨也不例外。

道智的作用是断除烦恼,所以菩萨们还是没有断除烦恼的凡夫,而不是北传佛教里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那种形象。

另外南传的菩萨只是通过帮助和利益众生来积累菠萝蜜,并不能救度众生,因为真正能救度众生的是趋向涅盘的道果智, 而菩萨自己还未证得。

北传后期的一些说法诸如“不断烦恼,不入涅槃”都是为了掩饰这个漏洞。

根据阿含经,在彻底灭苦(涅槃)上,佛陀和阿罗汉是完全一样的,佛陀也称自己是阿罗汉,绝对没有后期佛教中恶意贬低阿罗汉的情况。佛陀说过他说法其实只说了两件事:苦和苦的灭除。阿罗汉是彻底灭苦,菩萨和佛陀是帮助众人灭苦,这是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区别。

(灭苦,是指抛弃掉不圆满的五蕴趋向涅槃)。这个非常值得注意:佛显然是公认的大菩萨,但是他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却只有在讲苦和苦的灭除,并没有大讲特讲菩提心,也没有鼓励大家都去修菩萨道,或者贬低阿罗汉. 阿含里有记载的菩萨只有一位,就是弥勒菩萨,而且按照南传的说法,要成为菩萨,是要在世的佛陀授记的。

===================================

这段的论证很有力,从佛陀这位已知的大菩萨的最后一生的行为表现来看,菩萨还是凡夫

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http://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6785

虽然菩萨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观智要比阿拉汉圣者强得多,但在证悟佛果之前还是一位凡夫,因为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巴拉密还未成熟到足以证悟道智与果智。未证得圣道的人都还是凡夫,即使其修行达到行舍智亦然。

悉达多菩萨在身为释迦族太子时,曾在王宫中享受感官欲乐达十三年以上,而欲乐的享受乃是凡夫的行为。在《中部·圣求经》(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罗摩经》)中,佛陀自述其在觉悟之前是一个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与污秽中的迷途众生。不仅悉达多菩萨如此,每一位菩萨皆相同。当悉达多菩萨出家之后,为了寻求出世间的至理,曾追随过当时的习定隐士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处学习,证得无所有处定。随后又跟随优陀迦·罗摩子仙人学习,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然而,一位圣者是不可能追随外道修习解脱之道的。在菩萨证悟无上正等觉之前,又曾以六年的时间修习极端的苦行。然而,圣者已经断除了戒禁取,不可能再修行八圣道以外的邪道法。因为当时菩萨还是凡夫,所以自然就还会有这些凡夫的行为。

================

太虚大师当年考察东南亚佛教后,对当时的中国佛教提出批评,认为中国佛教是说大乘教,行小乘行,而南传佛教则相反

「锡兰、缅甸、暹罗,同是传的小乘教,而他们都能化民成俗。……锡兰的佛教四众弟子,对内则深研教理,笃行戒律。……对外则广作社会慈善、文化教育、宣传等事业,以利益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人群,表现佛教慈悲的精神。所以,他们所说虽是小乘教,但所修的却是大乘行」。

这是七十多年前的情况, 现在也没有多大改变, 汉传法师在宣扬正法方面是不及格的。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后自然有鉴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